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叁講 普賢行

  第叁講 普賢行

  我所求法,皆爲救護一切衆生,願諸衆生得聞是法,願令衆生悉得安樂。

  發菩提心是對自我生命的最高期許,我們活著是爲什麼?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追求是什麼?前面我們介紹“菩提心”,就是以信佛學佛成佛作爲我們人生最高的訴求,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追求家庭、事業、子女的圓滿之外,最重要的,在我們內心深處必須有一個最高的生命座標——發菩提心。那麼,是不是我們發了菩提心就一定會成佛呢?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有了這個心願還要付之于實踐才行。

  壹、以行山來填滿願海

  學佛不僅是一種理論的研究,也不是一種空想,更不只是一種學理的分析,學佛者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按照菩薩心、菩薩行去實踐,這就稱爲“普賢行”,或者是“菩薩行”,或者是“大悲行”。如果我們以深度跟廣度來講,這就屬于廣度方面。學佛分深度、廣度,就如一張桌子有高度、深度、寬度,學佛也是這樣的,發菩提心、有智慧是屬于深度,但是還要有廣度。今天我們就講到:發菩提心以後,怎樣以大悲心、大悲行來實踐菩提心。

  有所謂以“行山”來填滿願海,行是行爲的行,我們念heng,發菩提心就像大願海,要用普賢行這座山去填滿這個大願海,所以叫做“以行山來填願海”。我們學佛不僅僅是作一種理論的研究、學理的分析就滿足了,而是一種生命的實踐,透過這種生命的實踐,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升華淨化。

  現在學佛的同道們有許多錯誤的觀念,有人認爲只要到深山,或者人迹不到的地方,或荒郊野嶺、山洞裏面,默默的進修,就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其實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通常把“信解行證”連在一起,所以如果信徒問我怎樣打坐、怎樣入定,我都勸他要多看經書,以後再來學打坐、再學入定,比較安全一點。

  我們要出發到某個地方,第一個是先確立目標,把你要去的目的地弄清楚,並且知道自己去那裏的目的,所經過的路程、東西南北方向,都要了解;這樣你有了目標,路程也熟悉就可以順利達成目標。我們信佛學佛最高的目標是什麼?成佛!現在這世界上信佛學佛的人這麼多,有哪一個人成佛了?誰敢說他成佛了?當然你也可以封某某人爲活佛或什麼佛的,但是名不符實。不管怎樣,成佛是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要怎樣才能成佛?是不是一打坐入定就能成佛?是不是有點神通、能知道別人的前生來世、也能替人治病,就能成佛?不是這樣。

  貳、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在華嚴經第八十卷,善財童子去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

  “普賢菩薩摩诃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力不?唯然已見,大聖,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唯是如來之所能知。普賢告言:善男子,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普賢菩薩告訴善財:善財啊!我那些神通,你見到了嗎?他說:我見到了。善財就說:唉呀!你這些大神通事只有佛才能真正了解。普賢菩薩就說了:善男子,我這些神通智慧、悲心悲行,這一切並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也不是一生一世就成就的;那是怎麼來的呢?是在過去生,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所得來的。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成佛有沒有速成班?當然沒有速成班!說什麼玄關一點就開悟了,馬上就開竅了,沒有這樣子便宜的事。你看,以時間來講,不可說不可說,這是難以用算數、難以想像的長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面,時間怎麼計算的呢?一個佛刹、叁千大千世界、無量阿僧祇劫,這麼大的叁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山河大地,都把它剖爲微塵,以這些微塵數當作一劫,用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這麼長遠的時間去行菩薩道、利益衆生,目的是什麼?當然是“求一切智”。

  神通從哪裏來的?從智慧來的!現代人不修智慧,學什麼?喜歡學神通。以前有個年輕人,師範學校畢業了,他要我傳授他算命方法,他說:師父,請你傳授給我一招看臉就知道前生來世的方法。雖然坊間生辰八字、紫微鬥數一排,就馬上可以大略算出他前生是什麼、來生是什麼樣子,但是我說我不懂這套,我說的是實在話,但是我越說不懂,他就越要學,他越要學,我越不教,這樣子不契機,後來他就不跟隨我出家了,我想也好,否則我沒有辦法滿足他這種學算命蔔卦、排紫微鬥數、觀人相的欲望,這些我都不懂;也幸好沒有跟著我出家,否則我這師父就不曉得怎麼當的。因爲他老是想學神通之類,想知道怎麼樣有他心通啦、什麼宿命通啦,我說這些通我都不通,我只知道吃飯後會排泄,腸道很通暢。所以愈神奇的事物愈能吸引現代人,愈平常、愈平凡的事情,愈被人家所忽略。事實上,信佛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求一切智”。

  叁、以叁德來贊美佛陀

  我們贊美佛陀,我們說佛陀長得很“莊嚴”。你看,世界上長得很英俊的人多的很,若你說佛陀貴爲王子、太子,其實世界上當太子、當皇帝者多的是;你說佛陀長壽,活到八十歲,其實有些外道也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定,一定就是八萬四千劫,那佛陀八十歲的世壽根本小巫見大巫。所以我們用叁方面來贊美佛陀:第一是智德圓滿;贊美佛陀的智慧——一切智,對一切山河大地人事物、生死輪回業報等一切有正確的了解,這就是佛陀的智德。對諸法的如實相,諸法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果報、本末、因緣究竟等一切通達無礙,這就是佛陀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的智慧。第二個是恩德,是佛陀用悲心救度一切衆生的心。第叁個是斷德,是斷一切煩惱而證無上菩提。所以我們用智德、恩德、斷德——叁德來說明佛陀的殊勝。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要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這麼修、這麼學,希望修到最後有神通能知道別人的心事。你知道這麼多別人的心事做什麼?假若你煩惱重重,沒有智慧的話,又有什麼好處?學佛的人不求神通,學佛的人要求智慧、求福德。普賢菩薩的意思是說:他在過去世的無量時空當中,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肆、求一切智心路曆程

  一、承事諸佛

  下面的經文就說明了普賢菩薩在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當中,如何去求一切智。

  “一一劫中爲欲清淨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

  這是承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今天我們多麼幸福,能在佛陀文教基金會這個地方,大家一起共修,算不算承事諸佛?也算喔!插花的、排桌椅的、錄影錄音的,還有領導我們唱誦的,各位善男信女,從老遠的地方坐車子來、開車來,我們來這裏做什麼?算不算承事諸佛,也算!莊嚴道場嘛!我們在這兒共同來探討佛陀的成佛曆程、諸大菩薩的心路曆程,目的無非要“得一切智”。因爲有了智慧,你對一切是非善惡、人生的生死輪回,才能清楚的認知,你才不會恐懼。所以當善財童子去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他在無限的時空當中,爲了清淨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微塵數佛,也就是承事無量無邊的諸佛。

  爲什麼要清淨菩提心呢?大家來信佛學佛,有的人求長壽,有的人求健康,有些人求美滿的家庭事業,有些人希望能夠生天,享天福,這稱爲增上生心,不叫菩提心,發增上生心是不是錯了呢?沒有錯!但是不究竟。我們求生天、長壽、大富大貴、大福報,有錢啦、長相莊嚴啦,這些都沒錯,但是不究竟,有的時候反而會招致一些麻煩。有錢、有地位,本來是好事,但在某一時空當中卻反而招致很多危險,許多名人、有錢人、有地位的人,往往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我常講,在這社會之中,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必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也不必表現出非常富有的樣子,這個往往都是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有一次在巴西,有個信徒家裏遭了數次的小偷,他要我幫他看地理風水,看看是什麼地方不對勁,爲什麼老是遭小偷;他說他請人去看他家的風水,一個人說他家窗戶尺寸不對,財氣外泄,所以有遭小偷的麻煩;一個卻說他家的門有問題,到底要改門還是改窗戶?請問各位,我該怎麼說?我說:因爲你的車子太漂亮了,你的手上戴太多金銀珠寶,你穿的衣服都是什麼牌的,你家裏的擺設太豐富,然後你又常常不在家;你想想,你開這麼好的車子,穿這麼漂亮的衣服,打扮得這麼好看,在這治安不甚良好的巴西,你這樣天天告訴人家你很有錢,叫人家來偷吧,當然人家就來偷了。所以你還是樸素一點比較好。當然我並不是叫你要穿那種破破爛爛的衣服,佛教並不贊成這種不修邊幅的打扮,只要求你穿樸素的衣著就可以。所以如果我們只求人天的福報,那叫增上生心,不是清淨菩提心。

  普賢菩薩說:他在一一劫中,讓自己發心信佛學佛,承事諸佛、供養諸佛,目的就是要“求一切智”,求智慧福德圓滿,因而在一一劫中清淨菩提心,讓這個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跟智慧相應,這樣子來承事不可說不可說的佛。

  二、內外兼施

  “一一劫中爲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廣大施會,一切世間鹹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

  剛才是承事諸佛,上求佛道,現在則進而在一一劫中跟無量無邊的衆生結善緣,或者用物質、或者用法來布施。這段經文主要是用財來布施。無遮大施會在印度很流行,國王、大臣、有錢人設這種無遮大會,凡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拿施物,不分男女、種族、膚色,只要願意就可以來到現場,拿取所歡喜的物品,當然包括供養出家衆、修道人,這是用財來布施。

  “一一劫中爲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財物布施。”

  這也是以財布施。目前臺灣,最典型的一個財布施單位是慈濟,以法布施的話,要算佛陀文教基金會,一年幾乎上億的佛書、大藏經在流通,有印度文、西藏文,甚至大陸的簡體字。我在新加坡還看到我的一本著作,被翻成簡體字拿到大陸去流通。佛陀文教基金會在法施來講,目前在臺灣可算是首屈一指,每年送出的經書數量真的非常非常龐大,我在這裏也要…

《菩薩學處·第叁講 普賢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