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第二讲 菩提心▪P4

  ..续本文上一页,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这段经文最主要的是谈到菩萨见众生苦。众生苦分两方面,一个是身苦、一个是心苦;身苦用物质方面可救济,生病啦、没衣服穿啦、没东西吃啦、没房子住啦,用物质可以救济;心苦是最难处理的,一个人脾气不好、喜欢打人、喜欢骂人、常嫉妒,没有智慧、邪知邪见,这是最难度的,并不是用物质救济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从哪里来?离不开善巧多闻!你必须多闻法、亲近善知识,按照这些方式去修、去学,然后你才有智慧让他的心病得到解脱,这是治本。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对法的深入研究满重要的,有些人以为只要一打坐入定就会开智慧,以为只要持戒就能生定、依定就开智慧,“依戒得定,依定得慧”这些句子念起来很顺口,其实古代的翻译都是省略而简捷的,每一句都包涵了很深的实践功夫。我想请问各位:我们建房子,是不是建了第一层就会生出第二层,第二层建好了就会生出第三层?只要建第一层就会拼出下一层?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告诉你修学的次第:有持戒的功德基础才能修定,但是有禅定的基础不一定会开智慧;有了禅定的基础,再去深观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才能开智慧。古代不像现代电脑敲一敲字就出来了,也不是像现代毛笔这么一挥字就出来了,古代的人是用刀子刻字的,每个字都千辛万苦,所以古代的文词都很简略,省了好多的字。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础,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础,再观无常无我缘起,才能引发无漏的智慧;有了无漏的智慧,才能够对众生身心的毛病、烦恼无明作妥善的处理。修学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会突然间明心见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我们常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在修学过程中,闻这法、学这法、依这法、随这法、顺这法,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些人误解:我们研究经典,不是增加妄想心了吗?不是更不能入定吗?我愈深入研究不就要花愈多心思去了解吗?请问各位:“八正道”里,正见列第一,第二是什么?正思惟!八正道有没有叫我们不思惟?没有哦!当你去正思惟——思惟诸法的实相,思惟一切法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时候,这些思惟虽然也是一种妄念,可是这种妄念会导致你走向觉悟的道路、会引导你向开悟的路上走,跟一般的妄念是不同的啊!跟财色名食睡相应的妄念,会导致你愈来愈愚痴、愈来愈迷惑,可是这种正见、正思惟却会让你开智慧,引导你走向解脱自在。所以请各位不要误解,不要以为只念一句咒、念一句佛菩萨名号,或是只要入定就会开智慧得解脱;学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三、法身慧命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这是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的经文,是说明对“法”的重视——重法,也就是说明我们对于人生的主修与副修的取舍标准。这一生当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没有错,家庭、事业很重要,没有错,可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啊!比得到转轮王身、比贵为天子身还更重要。请问各位:你要来听佛法,还是去当总统好呢?或是去当乡长、县长、立法委员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当然去当官也很好;当你有德学、善缘,能做更大的善事时,不妨去当当官度万民,如果没有的话,少去沾染、少去造业。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将军想出来选总统,他想出家人一定会算命,要我帮他看面相,其实我根本不会算命,他问我说他来选总统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会算,那我就将计就计,我说:从你的相来看,你的时运还不到,要慢几年,在这几年当中,好好培养你的福德;为什么要选总统?你当总统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还是为了某一种获得——财物、名利等的获得?你想清楚,等到这任总统过了以后,那时候我才跟你讲。这位将军后来就打消了竞选的念头。有一位校长要竞选乡长,我说:我看你不适合选乡长,因为选乡长要交际应酬,免不了会喝酒,你不适合喝酒,你的肝已经有问题,若你喝酒一定会伤害健康,你还是当你的校长好了。另外还有一个想选议员的,我说你也不适合选议员。好像很多问到我的都说不能选,结果那年选举我这样一次打下几个,他们就少了几个竞争对象。

  众生被名利一冲,有时连命都赔掉了。以前某乡乡长,很辛苦的选上了乡长,我说你有时间的话来研究佛法、拜拜佛,他说他没有时间、要去拜票,结果当了二十六天的乡长就死了,太劳累了,肝病发作而死,为了选举把一栋房子当出去,又借了好几百万,负了一身债。所以取舍之间要想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寿命有多长?什么是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什么是最值得我们生生世世毫无厌倦去追求的?这就要看每个人的抉择,很重要喔!

  伍、发菩提心功德

  众生受用

  下面讲到发心的功德,取一段华严经第七十八卷的内容作例子:

  “善男子!如海岛中生椰子树,根茎枝叶及以华果,一切众生恒取受用,无时暂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始从发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时利益一切世间,无有间歇。”

  这一段主要就是说明:我们发菩提心,就像海岛中的椰子树,根、茎、枝、叶以及果实,众生都可以不断的拿来受用。春去秋来,椰树开花结果,众生可以拿汁液来解渴,拿枝叶根来建房子、遮风避雨、作衣服等种种用途。菩萨的菩提心树也是如此。佛弟子要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愿弟子世世生生见佛闻法、精进学佛、广度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要持续不断一直到成佛。这菩提心是你生命的钟声,指引你走向成佛之道。

  有了菩提心作基础的话,若有人告诉你修什么法就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身体可以飞升、睡觉时可离床铺几尺,你真觉得稀罕吗?睡觉离床铺几尺有没有意义?没有什么意义嘛!坐飞机就可以了,一张机票就可以让你睡到几万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萨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条戒叫什么?菩提心戒!一个人现在发心:要信佛学佛,要度众生,要利益众生,发心十分勇猛,可是见到众生种种习气,对他好,还挨骂、受侮辱、遭毁谤,还以为有什么企图、目的,如此受到伤害,唉!算了算了,众生难度,管你去死去活!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萨戒中很重的一条戒。还有瞋恨心,恼恨众生、对众生发脾气,这也是一种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离开菩提心的戒,这菩提心没有了,不想再度众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罗汉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众生什么死活,我成阿罗汉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这样你就犯重戒啦。

  

  陆、发菩提心方法

  攀缘众生

  这里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要观众生苦、要去了解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的烦恼,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

  这里引用一段经文提供各位参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信佛学佛的人,往往误以为:不要亲近太多众生,要远离这个社会到深山里面去,眼不见则眼根清净、耳不听则耳根清净;如此一个人闷在深山里面,眼不见、耳不闻,就很容易得道。其实不喜欢接近众生、不喜欢接近这个社会、觉得众生是麻烦、社会很混乱,所以希望远离、逃避,抱着厌世思想,这在学佛者或一般人来讲,都不是正常的。经上说: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这在我小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那时候,随大人到神道教庙烧纸,最先是用一张纸一张纸慢慢的点,用火柴的小火焰那么小心翼翼的点燃,深怕它熄灭,但是这张纸一旦被点燃了,经过一张两张再加进去,火就更旺一点,然后三张四张,甚至抓一叠放下去,火越烧越烈。如果刚刚一生火就将一大堆纸放下去,会怎样?会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张、两张、三张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们看过庙里的金炉吗?他们在烧纸的时候,当炉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时候,不只是一叠叠这么丢进去烧,而是一捆一捆的丢进去,这么扔下去,结果火越来越猛。

  所以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众生、接近社会,用菩提心去圆满众生、圆满这个社会的时候,菩提心就会越加增长,为什么呢?见众生苦发菩提心、增长悲心。所以经上说: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观察众生,你的智慧就会慢慢增长。众生可怜哪,众生被这无常火所燃烧,被现象界所迷惑,所以我们产生悲悯心,随着悲悯心的增长慢慢就会生出智慧来。这句话我很喜欢很喜欢,希望你们也常常拿来勉励自己:“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

  例如我们点了一只蜡烛,如果用另外一只蜡烛来引火的话,原来这根蜡烛的光并不会减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蜡烛被点燃时,整个房间变得更加明亮;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灯也是一样,你用菩提心灯去照亮众生、利益众生、关怀众生,自然就能够将众生的菩提心灯给燃着了、点亮了,这样一灯燃一灯的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你本来这盏心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更没有被熄灭。这是发菩提心的好处。

  经上又说菩提心像金刚、不怕水、不怕湿、不怕火:

  “譬如金刚,久处水中,不烂、不湿;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一切劫,处在生死业惑水中,无坏、无变。”

  学佛的人所以能够勇于面对生死轮回,就是靠这菩提心,信佛学佛成佛、利益众生的这个菩提心愿,永远陪伴着我们在生死当中作我们的支柱,不会退失。

  “譬如金刚,一切诸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

  这段是说菩提心对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非常重要。

  众生有生老病死,这就是苦,众生的苦从哪里来呢?四圣谛——苦集灭道说明了它的缘由。“集”是烦恼,这“苦集”是众生的生命现象;圣者已断了生死烦恼的苦,我们叫“灭”,灭了烦恼、灭了生死轮回一切的麻烦。圣者的“灭”从哪里来?从修道来的!所以看到众生苦,我们就发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看到众生被烦恼迷惑了很痛苦,我们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我们希望像圣者一样证到涅槃,所以我们怎么发愿啊?“法门无量誓愿学”,然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针对苦集灭道而谈。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有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厌离众生、不会讨厌众生、不会讨厌这个社会;看到众生越多的苦难,越能激发我们的菩提心,增长我们的菩提心,所以修学者对众生往往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我们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来,现在众生来折磨我、麻烦我,哦!他们是来成就我佛道的啊!所以有菩提心作基础的时候,我们会乐于攀缘一切众生,但是要小心,否则不但没度到众生,自己反而被度,那就麻烦了。

  要时时记得:我是发菩提心的众生!我是初发菩提心的众生!随时注意警惕自己的发心与修学过程,不要光口头说我们要去攀缘众生、度众生、利益众生,而你自己并没有精进、没有用功,结果你的心跟着众生跑,那你的心就变质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缘心”。攀缘心和菩提心绝对不同,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净、庄严,也能利益众生,让众生的言行、身心行为都能清净、净化、升华。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必须记得:引导我们从发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妄想,并不是兴致起来时发发这个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诸于实践;作为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后也必须有一个大悲行来完成这个大愿,所以我们接着要互相作另一个脑力激荡。

  

《菩萨学处·第二讲 菩提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