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刺史是陸胤的話,牟子死時的刺史也一定是他,因爲,我們老早討論過,牟子活到太元元年的時候。
學界事情
上面所考說,即牟子于交州時之政治情勢,和牟子序傳相對照而闡明。而當此情勢下,且傳言交州爲一安泰之地,即「天下擾亂,交州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根據此文可知當時的交州爲北方來的「異人」,即傑出人才的避難地,而且交州雖爲南方僻陬之地,學術風氣卻甚發達。
因此問題之症結,在于此事實之有無。關于此事,前胡適曾有研究。其一、吳志卷八之薛綜傳曾有文「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其二、同卷八程秉傳有文「逮事鄭玄,後避亂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五經」。其叁、卷四之上燮傳有文「士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64
劉熙之名再次出現,其著作,如衆所知,有釋名八卷、谥法叁卷。詳細之事,可觀嚴可均于全後漢文卷八十六考證之處;而葉德輝于其後,著有「輯孟子劉熙注」,其中關于劉熙事迹有詳細之記載。特別的是,除了胡適所引證之薛綜傳及程秉傳外,還引用卷二十的韋曜傳,更加上蜀志卷十二的許慈傳。65另一方面,隋志上所載「大戴禮記十叁卷」上,注有「蜀有谥法叁卷;後漢安南太守劉熙注,亡」一文更值得確認。在此處,關于劉熙之學之盛行于交州詳論後,而作以下之推論:
中平中,征爲博士,尋除安南太守,後避寇交州。故程秉、薛綜俱從之遊,其卒當在吳赤烏年。
直齋書錄解題及其文獻通考于釋名上題有「漢征士劉熙」。劉熙被稱做「漢征士」「安南太守」。正如牟子被稱爲「蒼梧儒生」「蒼梧太守」一樣。又何元錫所編之竹汀先生日記抄卷一,其劈頭所見古書之處亦有「題釋名後」,而記載「據吳志知其避地交州,不當目爲魏初人」。即使錢大昕也著重于劉熙于南方交州之活躍情形。
關于交州避難之人、事,胡適先生僅從吳志上資料考據之。事實上諸如此類事迹,在叁國志其它部分也有脈絡可尋。現不忌其煩,于蜀志卷八許靖傳之記載可表示出當時交州學術界之情形,即:
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許)靖有舊,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既至交趾。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陳國袁徽,以寄寓交州。徽與尚書令苟或書曰:許文休,英才偉士。智略足以許事,自流宕已來,與羣士相隨。
在此可見孫策之「東渡江」約爲建安五年時66,而與上文之「皆走交州,以避其難」和序傳上之「北方異人,鹹來在焉」之筆法頗爲相似。而且由「羣上相隨」看來,許靖亦有同行之很大可能性。
許靖後爲蜀郡太守,備受劉備信任及諸葛孔明之尊敬,爲傳說中學德兼備之當時名士,在全叁國文卷六十上,有其上曹操書,而在隋志集部別集之蜀丞相諸葛亮集二十五卷注上,可見到「又有蜀司徒許靖集二卷,錄一卷」一文。另一方面,王朗爲魏之碩學王肅之父,爲虞翻之主人。王肅或虞翻、袁徽等人,爲漢末魏初之碩學之士。那麼這樣看來,在牟子上對于經學之詳加討論之言辭亦可互相考慮。同時,在其第二士七章上一文,頗令人注意的即「吾昔在京師,入東觀遊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末聞修佛道以爲貴,自損容以爲上也」,此類之事實,在後面論述上,對于牟子行迹之考證具有重大意義。
推衍而來,序傳上之「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其真意可明解之(鹹一字後詳述)。但是對于從京師避難而來之人士,交州可說是一理想之地,可由下列論述證明之。例如,蜀志卷一劉焉傳上,彼將王室威令掃地之原因咎于刺史之無能,而力薦「清名重臣」之牧伯上任。而以牧伯之名而想取代刺史67,其時有文「內求交趾牧,欲避世難」。其次,魏志卷一武帝傳注之曹瞞傳之逸文,亦可窺之。即「太祖爲人,佻易威重。……初袁忠爲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兖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交州」,袁忠一事,後漢書卷四十五之袁闳傳亦可尋。其次,根據魏書卷十一之袁渙傳,仕于劉備之從弟徽,以儒著稱,亦「遭天下亂,避難交州」。關于袁徽,于許靖之進退之傳聞時已有言之,即其避難交州後,如後述,寄居于士燮之下。最後,由魏志亦可見到,即王朗傳注所引之獻不春秋上,王朗爲孫策所陷害,而「泛舟浮海,欲走交州」。又王朗一事,上文亦有言之。
以上,爲關于學者們在牟子之時代裏,交州顯然爲避難之地。又是否爲避難處,雖不明確,但當時之交州,促成學術界之興盛,在他書上亦可窺之。其一、蜀志卷十二許慈傳上,其師事劉熙而治「易、尚書、叁禮、毛詩、論語」。而傳聞于「建安中」與許靖「自交州入蜀」。此事于上述已爲葉德輝所著重。又「建安中」,即牟子想爲刺史朱符助一臂之力時,亦即張津與劉表相爭之時。其二、在吳志卷七之顧譚傳上,傳聞貴爲孫權臣下之他,因罪被徒于交州,「幽而發憤,著新言二十篇。……流見二年,年四十二,卒于交趾」。其叁、爲吳志卷上十二之虞翻傳裏,其觸犯孫權而被眨徒于交州,其經緯後面考據之,根據傳曰:其在交州「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爲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此事可觀,牟子對于老子詳加討論之史事。
交趾太守士燮及學人
上述所論爲關于牟子序傳上「北方異人,鹹來在焉」,而詳明漢末當時之交州情勢。
那麼交州成爲是非之地其因有二:其一是交州爲僻陬之地,例如:後漢書卷二十四之馬援傳注所引廣州記上,馬援于交趾,建銅柱而上書「爲漢之極界也」。再說其爲僻陬之地,方能由京師之地徒來,而偏安,此例證到處可見。于正史士燮傳上,其祖先因「王莽之亂,避地交州」,而前述之顧譚、虞翻亦被放逐于交州,其原因即交州爲僻陬之地。
《牟子理惑論 附錄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