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刺史是陆胤的话,牟子死时的刺史也一定是他,因为,我们老早讨论过,牟子活到太元元年的时候。
学界事情
上面所考说,即牟子于交州时之政治情势,和牟子序传相对照而阐明。而当此情势下,且传言交州为一安泰之地,即「天下扰乱,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根据此文可知当时的交州为北方来的「异人」,即杰出人才的避难地,而且交州虽为南方僻陬之地,学术风气却甚发达。
因此问题之症结,在于此事实之有无。关于此事,前胡适曾有研究。其一、吴志卷八之薛综传曾有文「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其二、同卷八程秉传有文「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五经」。其三、卷四之上燮传有文「士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64
刘熙之名再次出现,其著作,如众所知,有释名八卷、谥法三卷。详细之事,可观严可均于全后汉文卷八十六考证之处;而叶德辉于其后,著有「辑孟子刘熙注」,其中关于刘熙事迹有详细之记载。特别的是,除了胡适所引证之薛综传及程秉传外,还引用卷二十的韦曜传,更加上蜀志卷十二的许慈传。65另一方面,隋志上所载「大戴礼记十三卷」上,注有「蜀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一文更值得确认。在此处,关于刘熙之学之盛行于交州详论后,而作以下之推论:
中平中,征为博士,寻除安南太守,后避寇交州。故程秉、薛综俱从之游,其卒当在吴赤乌年。
直斋书录解题及其文献通考于释名上题有「汉征士刘熙」。刘熙被称做「汉征士」「安南太守」。正如牟子被称为「苍梧儒生」「苍梧太守」一样。又何元锡所编之竹汀先生日记抄卷一,其劈头所见古书之处亦有「题释名后」,而记载「据吴志知其避地交州,不当目为魏初人」。即使钱大昕也着重于刘熙于南方交州之活跃情形。
关于交州避难之人、事,胡适先生仅从吴志上资料考据之。事实上诸如此类事迹,在三国志其它部分也有脉络可寻。现不忌其烦,于蜀志卷八许靖传之记载可表示出当时交州学术界之情形,即:
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素与(许)靖有旧,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既至交趾。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苟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许事,自流宕已来,与羣士相随。
在此可见孙策之「东渡江」约为建安五年时66,而与上文之「皆走交州,以避其难」和序传上之「北方异人,咸来在焉」之笔法颇为相似。而且由「羣上相随」看来,许靖亦有同行之很大可能性。
许靖后为蜀郡太守,备受刘备信任及诸葛孔明之尊敬,为传说中学德兼备之当时名士,在全三国文卷六十上,有其上曹操书,而在隋志集部别集之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注上,可见到「又有蜀司徒许靖集二卷,录一卷」一文。另一方面,王朗为魏之硕学王肃之父,为虞翻之主人。王肃或虞翻、袁徽等人,为汉末魏初之硕学之士。那么这样看来,在牟子上对于经学之详加讨论之言辞亦可互相考虑。同时,在其第二士七章上一文,颇令人注意的即「吾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末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此类之事实,在后面论述上,对于牟子行迹之考证具有重大意义。
推衍而来,序传上之「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其真意可明解之(咸一字后详述)。但是对于从京师避难而来之人士,交州可说是一理想之地,可由下列论述证明之。例如,蜀志卷一刘焉传上,彼将王室威令扫地之原因咎于刺史之无能,而力荐「清名重臣」之牧伯上任。而以牧伯之名而想取代刺史67,其时有文「内求交趾牧,欲避世难」。其次,魏志卷一武帝传注之曹瞒传之逸文,亦可窥之。即「太祖为人,佻易威重。……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交州」,袁忠一事,后汉书卷四十五之袁闳传亦可寻。其次,根据魏书卷十一之袁涣传,仕于刘备之从弟徽,以儒著称,亦「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关于袁徽,于许靖之进退之传闻时已有言之,即其避难交州后,如后述,寄居于士燮之下。最后,由魏志亦可见到,即王朗传注所引之献不春秋上,王朗为孙策所陷害,而「泛舟浮海,欲走交州」。又王朗一事,上文亦有言之。
以上,为关于学者们在牟子之时代里,交州显然为避难之地。又是否为避难处,虽不明确,但当时之交州,促成学术界之兴盛,在他书上亦可窥之。其一、蜀志卷十二许慈传上,其师事刘熙而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而传闻于「建安中」与许靖「自交州入蜀」。此事于上述已为叶德辉所著重。又「建安中」,即牟子想为刺史朱符助一臂之力时,亦即张津与刘表相争之时。其二、在吴志卷七之顾谭传上,传闻贵为孙权臣下之他,因罪被徒于交州,「幽而发愤,着新言二十篇。……流见二年,年四十二,卒于交趾」。其三、为吴志卷上十二之虞翻传里,其触犯孙权而被眨徒于交州,其经纬后面考据之,根据传曰:其在交州「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此事可观,牟子对于老子详加讨论之史事。
交趾太守士燮及学人
上述所论为关于牟子序传上「北方异人,咸来在焉」,而详明汉末当时之交州情势。
那么交州成为是非之地其因有二:其一是交州为僻陬之地,例如:后汉书卷二十四之马援传注所引广州记上,马援于交趾,建铜柱而上书「为汉之极界也」。再说其为僻陬之地,方能由京师之地徒来,而偏安,此例证到处可见。于正史士燮传上,其祖先因「王莽之乱,避地交州」,而前述之顾谭、虞翻亦被放逐于交州,其原因即交州为僻陬之地。
《牟子理惑论 附录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