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一萬塊,我一定吃虧,請問這是占便宜嗎?當然不是!社會上很多口頭禅的真義我們要分辨清楚,吃虧不見得就是占便宜。我認爲世界上最占便宜的一件事就是讀書。很多好書往往是叁、四十歲,四、五十歲的人寫出來的,他積了叁、四十年以上的人生經驗,讀了不曉得幾千幾萬本的書,才把它濃縮成這些精華,我只要花兩百塊錢買下這本書,幾天就把他所有的人生經驗都拷貝過來了,各位想想看,人生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占便宜的事?所以我建議大家多看一些專業的書,多接觸修身養性的書,多去反覆研讀,自信心自然恢複。
一個人具有豐富的知識,對整個社會有明確的了解,自然就不會盲目的投資,這種人就可以去品嘗與鑒賞人類所共同創造、開發出來新的知識,以及運用舊有的一切學識曆練,他當然也就可以悠遊自在,所以說這叫做“大富”。這個社會卻把它顛倒過來了,把該擺在第一的甩到背後去了,層出不窮的問題就出在這裏。有錢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見得吧!
二、五戒十善
接著講到富貴。我們往往認爲:當你有困難時,來幫你忙的那個人就是你的貴人。這裏讓我們來爲這個“貴”字下個很簡單的定義:“有所爲有所不爲”就叫做貴。有羞恥之心就叫做貴,有學問叫富,有廉恥叫做貴;我們說這個人很有貴氣,並不是他身上灑什麼水,或有什麼氣味,一個懂得修身養性的人自然讓你一看到就肅然起敬,這就是一種貴氣。我們做一個在家弟子受五戒,貴不貴氣?當然貴氣!佛弟子是世間最貴氣的人,做生意規規矩矩的、做官不去占便宜,是貴氣!佛法一再強調,一個人能守五戒,則世世生生得到人身,是貴氣!守五戒,修十善、再修禅定功夫,生天了,人天都是貴氣!你想想,任那些阿貓阿狗多麼漂亮,你又幫它綁上紅色緞帶,可是貴氣顯得出來嗎?失去人身之後,一點貴氣都沒有啦!不管你什麼獅子狗、北京狗等等名狗,甚至幾十萬、幾百萬的狗,貴氣貴得起來嗎?貴不起來!只有人才貴氣,人知道羞恥、有慚愧之心,守戒修善、希聖希賢,就是貴。這麼講起來,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貴不貴啊?很貴喔!不但富而且貴喔!各位自己鼓掌吧!不是爲我鼓掌,是爲你們自己慶幸得到人身、既富且貴而鼓掌。
你不要以爲貴爲天子才貴,貴爲什麼部長、董事長、什麼會的會長才貴,不見得!過去曾有什麼長被槍斃的,不貴呀!以前某大員到金門巡視,那時我們在金門,他對一個司令官說:你這肚子吃太飽了。爲什麼呢?那時金門在挖坑道,阿兵哥苦得要死,夥食費大概是被這司令官吃掉了吧,所以他說你吃太飽了,第二天就下臺了。所以我們說貴爲天子、貴爲什麼長,都不叫貴,否則我們就永遠沒有辦法貴啰,是不是?因爲我們沒有辦法當部長,也沒辦法貴爲天子。
叁、發菩提心
其實佛法裏講的“貴”,是指一個人具備“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心”,能夠克製自己,有廉恥、羞恥之心,在佛法裏就稱爲小貴。守五戒、修十善,人天乘,叫做小貴。真正的大貴,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何以故?人天乘是發增上生心來信佛學佛,這輩子好好布施做善事,不要做壞事,希望來生大富大貴,這叫增上生心;五戒十善,再修禅定,以便來世生天享受,在天界待個幾千萬年,這個是發增上生心,這在人間來講就很不錯很不錯了。但在佛法來講,生天是有爲有漏,還是有煩惱,爲什麼呢?畢竟還有生老病死、無常等種種的痛苦。所以人天雖然是樂,在某一個層面來講畢竟還是不圓滿。
唯有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才稱得上大富大貴。目前臺灣很重視念佛,能念佛的人就是最尊貴的人。念佛做什麼?當然是想成佛,爲什麼要成佛?不成佛可以嗎?成佛有何價值?成佛有什麼意義?佛是怎麼成的?你說你修念佛法門,你到底對佛陀了解多少?你從寺廟裏面的佛像去了解佛陀嗎?還是從這寺院的建築去了解佛陀?或是從出家人身上了解佛陀呢?到底我們該怎樣去了解佛陀?我一定要了解佛陀才懂得念佛,我越了解佛陀,我才越會念佛,今天我想就這個問題提供各位參考。
首先來研究佛跟我們有什麼差別。佛是覺悟者,他對生命的實相乃至宇宙一切的實相有徹底的了解,煩惱斷盡了,沒有無明,只有悲心,不像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同情心就希望別人知道,希望被登在報紙上,最好媒體能把我好人好事的功績刊登出來;佛陀的悲心卻沒有這種概念,一切衆生對他來說,不論信佛、學佛、毀謗佛,或是不信佛的人,都是平等一如。所以我們跟佛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可以從經典裏認識佛陀,所以說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多看些經論,了解佛陀的發心、修行、證果的心路曆程,從經典裏面了解佛陀的偉大。身爲一個佛弟子,心心念念把人生的主修定位在“信佛、學佛、成佛”,這種人才能稱爲念佛的人。
在你世俗的追求當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我練什麼功。練到身體穴道都打通了,任督二脈、帶脈、陰喬脈、陽喬脈,不管什麼脈,連中央山脈都打通了也不是究竟的,所以你不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當然氣功讓你有健康的身體是很好的,但它跟財富、地位等一切都是無常的,不是究竟的,當你面對死亡,面對煩惱的時候,它們一點都幫不上忙。所以在所有的追尋當中,惟有“信佛、學佛、成佛”才是人生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目標。這樣講起來,是不是我們抛棄事業、家庭就好了呢?不是這樣的!因爲你信佛學佛成佛必須要廣結善緣、廣度衆生,凡是士農工商、建築、生意、超級市場……,一切對人類有利益的事業都可去從事,才能跟衆生結緣,這樣對你心目中最高的座標“信佛、學佛、成佛”,不論遭遇到任何困難都能信心不退,才有資格說你是念佛的人。如果你把你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家庭事業,萬一家庭破碎、事業失敗,那你怎麼辦?你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人生就沒有意義了,是不是?如果,你有一個希望:“我人生的追求當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覺悟,將身心導向聖賢之道。”如此希聖希賢,把成佛作祖當作人生最高的訴求,把家庭事業視爲一種因緣與福德,萬一破碎的時候,你還有心靈的養份來支撐你的生命力,因爲你的主修及格,副修雖不及格還可以補考,主修絕不能不及格!人生的“主修”是信佛、學佛、成佛,這個信念永生永世不退,那麼你就是念佛的人。
華嚴經廿四卷“菩薩常念于諸佛,無上智慧巧爲說,如佛一切無所依,願我修成此功德。”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太大太大了。因爲我過去念佛是念佛陀的名號,現在還是照樣念佛陀的名號,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喔!原來我們還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念佛,就是多研究經論,從經論當中認識佛陀,學習佛陀的無上智慧。“菩薩常念于諸佛,無上智慧”,佛陀這無上智慧,對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一切,都沒有迷惑,佛陀得到智慧就好了嗎?還不夠!他要在無窮無盡的時空中去利益衆生,善巧方便的去度化衆生,這是佛陀的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所以說“無上智慧”只是一個巧爲說,就是方便善巧的去攝化衆生、引導衆生導向覺悟;只有無上善巧方便,才能使衆生走向覺悟的方向來。
“如佛一切無所依”,這跟我們衆生完全不同,我們個人總是依靠家庭、依靠事業、依靠某個人,希望這個人保護我、依賴我,或者我依賴他,總是執著一個什麼事、物,希望它帶給我快樂,一般人都是如此在心靈上有所依。佛陀則一切無依,一切不執著,因爲他有般若空慧。對佛陀的無上智慧、善巧方便度衆生的悲心、以及不執著一切的功德,産生強烈追求的欲望,在大般若經稱作“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在人生的追求當中,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最高理想,遇到事情的時候,怎麼去抉擇,怎麼去取舍,都以這個最高的原則作爲你人生的取舍准則,這種人稱爲念佛的人。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我們稱之爲大貴人,各位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發信佛學佛成佛的心?有!恭喜各位,你就是大貴人。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
四、生善法欲
接著我們要特別研究怎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功德如何。
在華嚴經裏就有這句話:“一切善功德,皆從願欲生。”有人說:要成佛就必須沒有欲望,對不對?不對!成佛是善法欲,發菩提心也是善法欲,人若是一切都沒有欲望,就變成灰心泯智、或灰身泯智,這不是佛法所追求的。所以生而爲人,要把人生的方向認識清楚。舉個實際上我自己本身的經驗提供各位參考。這幾年社會上流行EQ,以前講IQ、現在講EQ;有一天,我在紐約一個很大的公園,看到一個日本人正在打高爾夫球,這日本人看到我是東方人,我也看他是東方人,起初以爲他是中國人,我跟他講中文他卻聽不懂,我想他是日本人才對,所以我就用日文和他談,兩人談得很投緣,我這生當中沒打過高爾夫球,躍躍欲試,我告訴他,能否借我打一下,教我打好嗎?他說好啊,就教我手怎麼比,球杆怎麼晃,腳怎麼站,然後我就揮手一打,結果只打到空氣,第二次我又一揮,卻打到泥巴,塵土滿天飛,我的臉都紅了。我想想在中學時候體育成績還是滿高分的,我就不相信打不到那個小球;第叁次我就念阿彌陀佛,讓心靜下來,結果一揮棒,真的就打中了,正中那個小球;很遺憾的,這球卻飛到樹林裏去了,他教我打高爾夫球還損失了一個球。
我當下悟到一個道理——人生最重要的是“人生的方向”。這一生當中,你到底追求什麼?既定方向如果沒有認識清楚的話,即使打得再遠也沒有用。人生像打高爾夫球,並不是打得遠就好,還要打得准。這一生當中我們追求什麼,方向認識不清楚,即使你擁有再多的財富,你還是痛苦,你還是煩惱;如果你的方向對了,雖然要多打幾杆才能進洞,畢竟比打到森林裏更有意義。否則你把球打到森林裏去,球就失蹤了,回不來了。EQ很有意思,所謂EQ就是指一個人能夠徹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能了解自己感…
《菩薩學處·第一講 富貴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