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

  第二講 菩提心

  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菩提心火亦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我先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有一天,很不幸的、被壞人抓去了,把他的眼睛蒙起來,拉著走過一山又一山,這個人在黑暗中被拉著走,心裏很恐慌,一面走一面想他故鄉的特征,決心一定要設法返回故鄉;這時候剛剛好附近的寺廟正在敲鍾,他聽了這鍾聲,專心注意到鍾的音質、音量,以及敲鍾的速度、節拍,寺廟的鍾聲是十八快十八慢,暮鼓晨鍾——早上先打鍾再打鼓,晚上先打鼓後再打鍾。他跟著壞人走了一山又一山,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壞人把蒙著眼睛的布揭開了,眼看這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陌生的,唯一的記憶是沿途聽過的鍾聲,他就想辦法,很努力的取信于壞人,壞人看他表現很好就對他放松了警戒。有一天,他趁機逃跑了,一山過一山,憑著記憶,一路辨認他家鄉寺廟的鍾聲,有的時候明明聽到鍾聲,好高興,可是仔細一聽,只是別的寺廟的鍾聲,不是他家鄉寺廟的鍾聲,他又換另外一個方向繼續走,就這樣子,不斷的走,不斷的嘗試著尋找方向,每天注意聽聞鍾聲,終于有一天,他聽到那熟悉的鍾聲了,那節拍、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質音量,就是他家鄉的鍾聲,他高興的往鍾聲的方向跑去,終于回到了他的家鄉,重見父母、妻子、兒女。

  壹、確立學佛動機

  請問各位,你們每一個人內心中有沒有熟悉的鍾聲?每一個人內心的鍾聲都不同,這鍾聲代表你這一生當中的生命觀、價值觀——最高的生命座標。

  一、發增上心

  你爲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你爲什麼要賺錢?你爲什麼要生活?你爲什麼要吃飯?你爲什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股力量來指引著你朝某個方向走去,學佛的人內心當中也必須有一個鍾聲來指引方向,在佛法來講,也就是確立我們學佛的動機。我們講過,人天乘只是小貴,發增上生心;這一生當中,讀經、誦經、拜佛、拜山、做善事、布施、救濟貧窮,如果只是希望來生大富大貴、長相莊嚴、眷屬圓滿、身心健康,發這種心去修學,叫做發增上生心,這樣修的話,來生就可以得到人身,或到天堂;當然要生到天堂不是做做善事就可以了,還要修禅定、布施、持戒,如果只想得人身,持戒布施就可以了,不修禅定也沒有關系。

  二、發厭離心

  如果身心、家庭、事業受到某些挫折,導致我們對人生産生一種厭離的心態,覺得做人很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對人生很失望,于是你拜佛信佛學佛,覺得出現生命是痛苦,那麼你發的是厭離心:討厭這個世間、討厭自己生命出現;如果你用這種心念來信佛學佛,即使你做了多麼大的善事,誦多少經、拜多少山、拜多少佛,你最終只能成就阿羅漢果,這個就叫二乘——聲聞乘、緣覺乘,包括辟支佛或者是阿羅漢。這就是發厭離心來修一切善法。

  叁、發菩提心

  最高明的學佛人是發菩提心。這生當中信佛學佛、禮佛拜佛、誦經、做善事、去朝山、布施、持戒、修禅定等等,無非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就像佛陀的智慧高超,悲心圓滿、相好莊嚴,希望自己能夠像佛陀有這麼大的威德、功德來利益衆生,希望能夠幫助衆生去淨化身心,讓衆生的身心得到利益,發這種心來信佛學佛的時候,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而且能跟菩提心相應的時候,才能夠成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你的修學學分還不圓滿,智慧的學分、悲心的學分都還不及格,那時候只能稱之爲菩薩。佛從哪裏來的呢?從菩薩來,從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而來。菩薩從哪裏來呢?從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而來,從每一個人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而來,所以說“人成即佛成”。一個人把智慧、悲心淨化升華到最圓滿境界的時候,就稱爲佛陀。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悲心還不夠圓滿、智慧還不夠圓滿,我們稱之爲菩薩——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貳、發菩提心因緣

  現在我們要講的這個經文,是從華嚴經第十七卷摘錄出來的,說明我們如何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因緣是什麼?

  一、發心不斷一切如來種性

  “菩薩爲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

  說明菩薩因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而發心,讓如來的種性、成佛的種性不斷,也不斷自己的如來種性、不斷一切衆生的如來種性。信佛學佛的人,並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有一天功德、智慧圓滿的時候,能具有跟佛一樣的平等心與智慧。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性,稱爲“佛性”或者是“如來種性”,這只是說明人人都存在著成爲如來的那種“種子”,但是如果不去修學善法,那麼種子還是不會發芽成長。所以爲了自己、以及爲了一切衆生,我們要珍惜這種成佛的種性,要發菩提心,自己鼓勵自己好好修學,也期許自己能夠去幫助衆生,使衆生的如來種性能夠發芽,身心能升華淨化,最後終能成佛。爲了不斷一切如來的種性而發菩提心,這是第一種。

  二、發心爲能充遍一切世界

  “爲了能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

  現在每一個人都是處在凡夫地,我們每個人能力都很有限,所做的事情,只能服務自己的妻子、兒女、父母,社會範圍有限;如果我們能夠成佛的話,就能夠充遍一切世界去服務衆生,因爲成佛以後的服務能力較高,所以要爲了充遍一切世界而發心,不單單爲自己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要爲服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衆生而發心。

  叁、發心度脫一切世界衆生

  “爲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故,發心。”

  不僅僅度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夠了,不管他是什麼種族、什麼國家、什麼國度,所有的一切衆生,我都要跟他結善緣,利益他、幫助他,這樣子來發成佛之心。

  四、發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壞

  “爲了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而發心。”

  我們都很關心什麼時候是世界末日,世界有成、住、壞、空,我想請問各位,這世界成住壞空是否一定的?沒有一定!其實佛法裏面並沒有末世的觀念,佛經沒有提及什麼時候世界會壞掉啦、世界會毀滅啦,佛法說:染汙衆生多,世界被染汙了,就會毀滅。也就是說:心地不好的人多、邪知邪見的人多,世界就毀滅;如果某個世界中正知正見的人多、心地好的人多、善良的人多,這個世界就能透過永續經營的運作而永恒的保存下去。所以整個世界的命運,掌握在全體人類的手中,個人的一切靠你個人掌握,你的家庭,就靠家庭中每個分子來掌握,每個家庭興衰,就看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大家是否一團和氣、認真做事。

  所以佛法對世界的看法,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再過幾千年、幾萬年,就完蛋了;佛法認爲這世界成住壞空是隨著衆生而不斷改變。我們人是正報,山河大地是依報,山河大地是依靠我們正報而轉的,覺悟的衆生多,發菩提心的衆生多,這個世界就淨化成很美好莊嚴的世界。可見佛法沒有末世論的這種觀念。

  華嚴經裏就有這麼一段:“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一切人類的戰爭與和平、瘟疫、美好的環境,都是取決于衆生心的迷惑或覺悟。

  

  五、發心悉知一切衆生垢淨

  “爲悉知一切衆生垢淨故,發心。”

  你信佛、學佛、打坐,修禅定的目的是什麼?你信仰宗教的目的是什麼?這裏就告訴你:爲了悉知一切衆生的垢淨故。垢是指煩惱,衆生的煩惱千差萬別,這些煩惱要斷盡,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如何去斷這些煩惱,怎樣才算煩惱斷盡,你都必須了解,爲了這目的,你要發菩提心。

  六、發心悉知一切世界叁有清淨

  “爲了悉知一切世界叁有清淨故,發心。”

  叁有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爲什麼叫“有”,有是有爲有漏、有煩惱,一切無常。在凡夫來看,叁界的一切是這樣龌龊汙濁,但依佛法來看:因爲我們有煩惱心,所以看到的世界是這麼龌龊,其實它本來也沒有什麼清淨或雜染之分,是因爲我們衆生有煩惱才産生這些現象。所以,如果我們能證到諸法實相,就會發現叁界的一切本來這麼清淨,當我們以清淨心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是很美好的。

  七、發心悉知衆生心樂煩惱習氣

  “爲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

  爲了度衆生,你必須了解衆生的根性,知道他喜歡什麼法門,他有什麼嗜好,他的煩惱習氣有哪些,怎樣去對治他。所以你因此發菩提心來信佛學佛。

  八、發心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

  “爲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發心。”

  這個很不容易。你問我說:師父!你前世是從哪裏來的?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禅定工夫很夠,就可以知道自己前生,也可以知道別人前生來世是怎樣。但是請你記得,佛法不是要我們學算命,具有知前世今生的能力是爲了要利益他人,如果我們能知道這衆生前世修過什麼法門,有什麼業障,就方便幫助他、利益他,而不是幫人算命哪,此種預知能力加上名利心就麻煩了。所以佛法要我們修智慧,並不是爲了用來賺錢,完全是爲了利益衆生,必須有智慧知道衆生的過去生、今生、來生等種種的情形。如果你知道他的業報,就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提升他,所以這是爲了了解衆生生死輪回的現象,而發菩提心信佛學佛。如果你故意的、刻意的學紫微鬥數、八字去算命的話,就不屬于佛法範疇了。算命准不准?會算的還有點准,因爲那也是一種統計學,過去的人用生辰年月日時來排出人的命盤,那當然有他的統計學根據,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但是佛法與此不同,佛法上是修禅定智慧到某一種程度時自然了解到所有現象的始末,不必用生辰八字來推算。

  

  九、發心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

  “爲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發心。”

  衆生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有些要用方便的法門,有些要用究竟法門去度,所以菩薩爲了了解衆生根器不同,方便去度化他而發菩提心。

  十、發心悉知世界一切衆生心行

  “爲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發心。”

  隨時隨地都能夠了解衆生的起心動念,這樣去攝化他就比較容易,所以菩薩因這樣來發心。

  十一、發心悉知一切衆生之叁世智

  “爲悉知一…

《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