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叁世智故,發心。”
衆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發心故,常爲叁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即得叁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爲叁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這就是說:我們爲了解衆生的根性,知一切衆生的業障、煩惱、習氣等種種的不同來發心修學佛道。
以上是發菩提心的因緣。
請各位注意,到底我們是要先成佛再來度衆生呢,還是先度衆生才能成佛?有些人說要先度衆生,但是你沒本事怎麼度衆生?有些人則說要先成佛再度衆生,但是請問你何時成佛?因爲平時我們常聽到“成佛度衆生”這句話,請問各位,我們先工作才能賺到錢,還是有錢才去工作?當然是先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存錢,才能變成有錢人,不是等有錢了以後再來上班工作,當你有幾千萬、幾億錢財以後,你會不會再去上班?你不想上班了。所以借著利益衆生這項工作,你才能成佛。但是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我只要這樣打坐啊,不斷的努力打坐啊,終有一天在忽然間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才來度衆生。一般人都以爲成了佛之後,像佛一樣有神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對衆生的起心動念、根性、習氣煩惱,都一清二楚,才來度衆生。我對于這觀念要澄清:“透過度衆生你才能成佛,爲了度衆生你必須成佛。”這跟你平時所學的觀念“我要成佛以後才來度衆生”不同,要分辨清楚。沒有度衆生這個曆程你就不能成佛,靠著度衆生的功德,你才能成佛;爲了度衆生,所以你必須精進努力。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發脾氣,最起碼自己不應該發脾氣,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碼你自己不該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煙,最起碼應該自己不抽煙啊,是不是?所以說爲了度衆生,你必須精進。你不要以爲應該自己一個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來度衆生,那個觀念要改變:度衆生才能成佛,因爲要度衆生,所以我必須精進、我必須努力、我必須改變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爲利益衆生,菩薩就要廣學一切法門,因爲衆生根基千差萬別,不能用同一個法門來度一切衆生。醫院裏面的醫生就分內、外科,光是內科就又分成什麼肝髒專科、心髒專科;就肝髒疾病來講,還要很多種藥物才能治病,是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用一個法門就想度盡一切衆生,理論上不通。衆生千差萬別,有些衆生須要教他念佛,有些要念咒,有些要參禅,有些修唯識觀,有些修法界緣起觀,有些修無常觀,有些修不淨觀,有些修慈悲觀,法門千差萬別。如果你懂得衆生的過去生所修所學,以及他的種種煩惱、習氣,那你就容易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攝化他。以上是講菩薩的發菩提心因緣,簡單提供各位作參考。
叁、生哀愍心因緣
下面講到菩薩對衆生生哀愍心的因緣。
一、哀愍諸衆生孤獨無依
“菩薩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
學佛的人離不開“我”與“衆生”,我們天天面對衆生,衆生包括你的妻子兒女、鄰居,以及社會所有的衆生,你每天面見的與看到的,甚至同居一個地球沒緣相見的,我們學佛的人要時時注意到我與衆生這個問題,思考自己該怎樣面對這些衆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關系,我如何面對與處理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還有一個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關系,尤其是我的內心,我怎樣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們學佛總不能離開這些問題,面對衆生、面對我自己內心的世界、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樣去認識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響。這一段經文就談到我們對衆生,應該如何去認識了解?然後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衆生。故菩薩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時候又稱大悲心,也就是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的那種哀愍心。慈悲心在華嚴經裏稱爲哀愍心,也就是拔苦與樂的心。
請問各位,我們來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兩個人還是叁個人來?當然只是一個人來,我們都是單獨來,是不是?當我們走的時候,能夠去約一個朋友或最好的伴侶一起走嗎?不行!來的時候一個人,走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千山我獨行,無法相送,所以我以前寫的一首詩中有一句:“叁界流浪漢,六道獨行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叁界當中的流浪漢,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獨來獨往。當胎兒出生後,要“咔嚓”一下,把那連接母子的臍帶剪斷,這很有意思,你如果舍不得將臍帶剪斷,會導致母死子亡。同樣的,我們每一個衆生,生下來就是孤獨無依,生是孤單的來,走也是孤獨的去。衆生的問題也就出在這個地方,因爲孤獨所以要找伴,要找一個人來認同他,或他自己去認同人家,因此而有家庭的組成,有夫妻的結合、朋友的結合。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偏偏衆生最怕孤獨。菩薩見到衆生這樣糊裏糊塗的來、糊裏糊塗的去,孤孤單單一個人來、也孤孤單單一個人去,所以生哀愍心、悲憫心,希望去幫助他們。如果我們能學習菩薩這樣的覺悟,就不怕這份孤獨。所以爲了解決孤獨這個問題,我們要發菩提心,因爲我們本身是孤孤獨獨來去的,如果我們能覺悟、能有智慧,這種孤立感就消失了。因爲我們沒有智慧,當我們來的時候,迷迷糊糊來,走的時候要到哪裏去也不曉得,所以我們會害怕。古代帝王去世時爲了解決這種孤單的恐懼,就連妻子傭人一起活埋,從古代埃及金字塔裏面,以及中國出土的皇帝陵寢裏面都可以找到這些將人活埋陪葬的證據,因爲他怕孤獨呀!
講一個故事給各位提神提神。話說某個有錢的老板,他的公司裏面有個腦筋比較差一點的人,這個人實在是太笨了、太差勁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給這個笨人:“你盡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給他。”這笨人也不知道什麼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給他,他就收起來了,找了好幾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醫生吩咐他要處理後事,他就趕緊把財産分出去,這份給妻子,這份給兒女,那份給誰?也分一部份給他的工人,說:“我將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旅行。”工人就問:“老板,你要到遙遠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地方?”他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遙遠的地方。”“老板,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碼可以幫你背背包,沿途幫你打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問題,我看你什麼都沒帶,難道你就這樣走嗎?”“對,我自己一個人去,你們把這份産業好好守住就好了。”工人說:“哦!我找到一個比我更笨的人了!”趕緊進去把拐杖拿出來送給老板:“你前幾年要找一個比我更笨的人,現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個人要去旅行,卻連目的地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連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帶,你不是比我笨嗎?我把拐杖送給你吧!”
我們跟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們不但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連我們將去到哪個地方都不知道,我們大家跟這大老板是半斤八兩,差不多啦。衆生在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獨無依徬徨。
二、哀愍諸衆生貧窮困乏
“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
這個地方是形容詞,形容從智慧福德來跟佛比較時,我們是很窮困貧乏的。我們缺乏智慧,對生死真相不明白,對這個宇宙的萬象不了解,使我們産生了很多的困惑。我們被生老病死、窮通夭壽等種種現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腳亂、驚慌失措的在六道當中沈淪。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總以我爲第一,自己肚子痛趕緊找醫生,如果父母親頭痛的話明天再找醫生就好了,是不是?衆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點不對勁就緊張得不得了,如果別人有病痛的話,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種比較心、不平等心。菩薩則是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學度衆生。
叁、哀愍諸衆生叁毒火然
“見諸衆生叁毒火然,生哀愍心。”
叁毒指貪、瞋、癡叁毒。衆生被貪瞋癡所束縛,身心不得自在,好像陷于正在燃燒的火焰中,痛苦不已,菩薩見了衆生這種苦惱,也生哀愍心。佛法裏面有一種“慈忍”的修行法門,如果衆生對我們發脾氣,對我們不禮貌,我們應該觀想:衆生被內在叁毒所逼迫,以致産生這種行爲,對我們不禮貌,甚至傷害我們,這人很可憐,做煩惱的奴隸、被煩惱所支配,他的本心、本性不是這樣的,只因煩惱的賊逼迫他作出這種不當的行爲、做出這種傻事。我們要憐憫他做這種壞事很可惜,同情他原諒他,而不是恨他。
四、哀愍衆生諸有所系閉
“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
佛法裏面有些字包括的內容很廣,這裏的“有”表示欲界、色界、無色界,剛才我們談到叁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做欲界,如果斷了男女欲望時,就不再在欲界出現生命,若又有禅定工夫,就在色界出現生命,禅定工夫再深一點就變成無色界受生,只是定力深,一定幾千萬年而已,如果沒有智慧,定力一退,還是跟凡夫無差別。
我們衆生始終都被欲界、色界、無色界牢牢的控製住了,所以等于坐在牢獄當中。各位,你們有沒有覺得我們正在坐牢獄?你說:我很自由啊!每天都是上班、工作,我想到臺北就到臺北,想到臺南就到臺南,想到國外就到國外,我很自由啊!表面很自由,可是我們內心有沒有自由?一點都不自由,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我說某某人哪!你穿的衣服好漂亮,你馬上很高興;我說你這頭發花了多少錢作得這麼漂亮,你一聽也好高興;我說某某人你穿這衣服好土,你留這頭發土得不得了,你這長相真見不得人,走路的樣子實在太難看了;某某人哪!我看你這種長相有點像小偷,“賊仔面,賊仔面”——臺語,哦!在這麼多人的面前,竟然說我長得像小偷,說我穿的衣服很土,你一定要難過好幾天,那不是被綁著了嗎?別人的一句話就把我們綁得死死的,何況每天面對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把我們衆生捆綁得死死的,使我們身心不得自在,就叫做“諸有牢獄之所禁閉”。有一次我到嘉義、雲林、虎尾等地的監獄去弘法,我說:“兄弟們!…
《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