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即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这就是说:我们为了解众生的根性,知一切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等种种的不同来发心修学佛道。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因缘。
请各位注意,到底我们是要先成佛再来度众生呢,还是先度众生才能成佛?有些人说要先度众生,但是你没本事怎么度众生?有些人则说要先成佛再度众生,但是请问你何时成佛?因为平时我们常听到“成佛度众生”这句话,请问各位,我们先工作才能赚到钱,还是有钱才去工作?当然是先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存钱,才能变成有钱人,不是等有钱了以后再来上班工作,当你有几千万、几亿钱财以后,你会不会再去上班?你不想上班了。所以借着利益众生这项工作,你才能成佛。但是一般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这样打坐啊,不断的努力打坐啊,终有一天在忽然间就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才来度众生。一般人都以为成了佛之后,像佛一样有神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对众生的起心动念、根性、习气烦恼,都一清二楚,才来度众生。我对于这观念要澄清:“透过度众生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你必须成佛。”这跟你平时所学的观念“我要成佛以后才来度众生”不同,要分辨清楚。没有度众生这个历程你就不能成佛,靠着度众生的功德,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所以你必须精进努力。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发脾气,最起码自己不应该发脾气,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码你自己不该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烟,最起码应该自己不抽烟啊,是不是?所以说为了度众生,你必须精进。你不要以为应该自己一个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来度众生,那个观念要改变:度众生才能成佛,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我必须精进、我必须努力、我必须改变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为利益众生,菩萨就要广学一切法门,因为众生根基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个法门来度一切众生。医院里面的医生就分内、外科,光是内科就又分成什么肝脏专科、心脏专科;就肝脏疾病来讲,还要很多种药物才能治病,是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用一个法门就想度尽一切众生,理论上不通。众生千差万别,有些众生须要教他念佛,有些要念咒,有些要参禅,有些修唯识观,有些修法界缘起观,有些修无常观,有些修不净观,有些修慈悲观,法门千差万别。如果你懂得众生的过去生所修所学,以及他的种种烦恼、习气,那你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摄化他。以上是讲菩萨的发菩提心因缘,简单提供各位作参考。
叁、生哀愍心因缘
下面讲到菩萨对众生生哀愍心的因缘。
一、哀愍诸众生孤独无依
“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
学佛的人离不开“我”与“众生”,我们天天面对众生,众生包括你的妻子儿女、邻居,以及社会所有的众生,你每天面见的与看到的,甚至同居一个地球没缘相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时时注意到我与众生这个问题,思考自己该怎样面对这些众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关系,我如何面对与处理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一个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怎样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们学佛总不能离开这些问题,面对众生、面对我自己内心的世界、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样去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这一段经文就谈到我们对众生,应该如何去认识了解?然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众生。故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时候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那种哀愍心。慈悲心在华严经里称为哀愍心,也就是拔苦与乐的心。
请问各位,我们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来?当然只是一个人来,我们都是单独来,是不是?当我们走的时候,能够去约一个朋友或最好的伴侣一起走吗?不行!来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千山我独行,无法相送,所以我以前写的一首诗中有一句:“三界流浪汉,六道独行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三界当中的流浪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独来独往。当胎儿出生后,要“咔嚓”一下,把那连接母子的脐带剪断,这很有意思,你如果舍不得将脐带剪断,会导致母死子亡。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众生,生下来就是孤独无依,生是孤单的来,走也是孤独的去。众生的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地方,因为孤独所以要找伴,要找一个人来认同他,或他自己去认同人家,因此而有家庭的组成,有夫妻的结合、朋友的结合。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偏偏众生最怕孤独。菩萨见到众生这样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孤孤单单一个人来、也孤孤单单一个人去,所以生哀愍心、悲悯心,希望去帮助他们。如果我们能学习菩萨这样的觉悟,就不怕这份孤独。所以为了解决孤独这个问题,我们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本身是孤孤独独来去的,如果我们能觉悟、能有智慧,这种孤立感就消失了。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当我们来的时候,迷迷糊糊来,走的时候要到哪里去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会害怕。古代帝王去世时为了解决这种孤单的恐惧,就连妻子佣人一起活埋,从古代埃及金字塔里面,以及中国出土的皇帝陵寝里面都可以找到这些将人活埋陪葬的证据,因为他怕孤独呀!
讲一个故事给各位提神提神。话说某个有钱的老板,他的公司里面有个脑筋比较差一点的人,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太差劲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给这个笨人:“你尽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给他。”这笨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给他,他就收起来了,找了好几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医生吩咐他要处理后事,他就赶紧把财产分出去,这份给妻子,这份给儿女,那份给谁?也分一部份给他的工人,说:“我将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旅行。”工人就问:“老板,你要到遥远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他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遥远的地方。”“老板,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码可以帮你背背包,沿途帮你打点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问题,我看你什么都没带,难道你就这样走吗?”“对,我自己一个人去,你们把这份产业好好守住就好了。”工人说:“哦!我找到一个比我更笨的人了!”赶紧进去把拐杖拿出来送给老板:“你前几年要找一个比我更笨的人,现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个人要去旅行,却连目的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带,你不是比我笨吗?我把拐杖送给你吧!”
我们跟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们不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连我们将去到哪个地方都不知道,我们大家跟这大老板是半斤八两,差不多啦。众生在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独无依徬徨。
二、哀愍诸众生贫穷困乏
“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
这个地方是形容词,形容从智慧福德来跟佛比较时,我们是很穷困贫乏的。我们缺乏智慧,对生死真相不明白,对这个宇宙的万象不了解,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们被生老病死、穷通夭寿等种种现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在六道当中沉沦。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总以我为第一,自己肚子痛赶紧找医生,如果父母亲头痛的话明天再找医生就好了,是不是?众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点不对劲就紧张得不得了,如果别人有病痛的话,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种比较心、不平等心。菩萨则是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学度众生。
三、哀愍诸众生三毒火然
“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三毒指贪、瞋、痴三毒。众生被贪瞋痴所束缚,身心不得自在,好像陷于正在燃烧的火焰中,痛苦不已,菩萨见了众生这种苦恼,也生哀愍心。佛法里面有一种“慈忍”的修行法门,如果众生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不礼貌,我们应该观想:众生被内在三毒所逼迫,以致产生这种行为,对我们不礼貌,甚至伤害我们,这人很可怜,做烦恼的奴隶、被烦恼所支配,他的本心、本性不是这样的,只因烦恼的贼逼迫他作出这种不当的行为、做出这种傻事。我们要怜悯他做这种坏事很可惜,同情他原谅他,而不是恨他。
四、哀愍众生诸有所系闭
“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
佛法里面有些字包括的内容很广,这里的“有”表示欲界、色界、无色界,刚才我们谈到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做欲界,如果断了男女欲望时,就不再在欲界出现生命,若又有禅定工夫,就在色界出现生命,禅定工夫再深一点就变成无色界受生,只是定力深,一定几千万年而已,如果没有智慧,定力一退,还是跟凡夫无差别。
我们众生始终都被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等于坐在牢狱当中。各位,你们有没有觉得我们正在坐牢狱?你说:我很自由啊!每天都是上班、工作,我想到台北就到台北,想到台南就到台南,想到国外就到国外,我很自由啊!表面很自由,可是我们内心有没有自由?一点都不自由,我们来试试看好不好:我说某某人哪!你穿的衣服好漂亮,你马上很高兴;我说你这头发花了多少钱作得这么漂亮,你一听也好高兴;我说某某人你穿这衣服好土,你留这头发土得不得了,你这长相真见不得人,走路的样子实在太难看了;某某人哪!我看你这种长相有点像小偷,“贼仔面,贼仔面”——台语,哦!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竟然说我长得像小偷,说我穿的衣服很土,你一定要难过好几天,那不是被绑着了吗?别人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何况每天面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把我们众生捆绑得死死的,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就叫做“诸有牢狱之所禁闭”。有一次我到嘉义、云林、虎尾等地的监狱去弘法,我说:“兄弟们!…
《菩萨学处·第二讲 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