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知道堯終有一死;舜死後葬在蒼梧山;禹在會稽山有陵寢;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有墳墓;周文王沒來得及誅滅商纣王就死了;周武王沒等他的兒子周成王長大就去世了;周公死後,被改葬在與他的要求不同的地方;仲尼臨死前,曾夢見自己被停柩在兩柱之間;伯魚比他的父親先死;于路被剁成肉醬而亡;伯牛病重時,孔子執著他的手說「活不得了」;曾參臨終前有「看看我的腳」的說法;顔淵不幸短命而死,孔于把他的短命比喻爲「莊稼出苗而不開花」。這些都寫在經典裏,都是聖人所說的。我以經傳上的記載爲據,以世上的人都有一死爲證,那種認爲人可以不死的說法,豈不是很荒唐嗎?
問:你的解說,相當詳細完備,像我這樣的人確實沒有聽到過。然而你的見解爲什麼只著述叁十七條,這也有所根據嗎
牟子說:蓬被風卷起會在空中飄轉,受這一現象的啓發,人們造出了車輪。看到凹形的木頭在水中漂流,人們造出了舟船。受到蜘蛛結網的啓發,人們學會了張布羅網。受到鳥爪印迹的啓示,人們發明了文字。可見,有了可資效法的典範,做什麼事就容易,否則就困難。我閱覽佛經,看到所講的「道品」共有叁十七項,老子的<道經>也是叁十七篇,所以就效法了它們。
聽到這裏,那個困惑的問者大驚失色,趕緊離開座席,拱手致敬,隨即拜倒在地說:鄙人有眼無珠,生活在黑暗中,竟敢提出那麼多愚蠢的問題,說出那些不考慮禍福後果的蠢話。今天聽到教誨,就像熱水澆在雪上,豁然化解。請允許我改變信仰,洗心革面,接受五戒,作一個優婆塞。
原典
問曰:仆嘗遊于阗①之國,數與沙門、道人相見,以吾事難之,皆莫對而詞退,多改志而移意,子獨難改革乎?
牟子曰:輕羽在高,遇風則飛;細石在溪,得流則轉。唯泰山不爲飄風動,盤石不爲疾流移。梅李遇霜而落葉,唯松柏之難凋矣。子所見道人,必學未浃、見未博,故有屈退耳。以吾之頑,且不可窮,況明道者乎!子不自改而欲改人,吾未聞仲尼追盜跖②,湯武③法桀纣④者矣。
問曰:神仙之術,秋冬不食,或入室累旬而不出,可謂澹泊之至也。仆以爲可尊而貴,殆佛道之不若乎!
牟子曰:指南爲北,自謂不惑;以西爲東,自謂不蒙;以鴉枭而笑鳳凰,執蝼蚓而調龜龍。蟬之不食,君子不貴。蛙蟒穴藏,聖人不重。孔子曰:「天地之性,以人爲貴。」不聞尊蟬蟒也。然世人固有啖菖蒲而棄桂姜,覆甘露而啜酢漿者矣。
毫毛雖小,視之可察;泰山之大,背之不見。志有留與不留,意有銳與不銳。魯拿季氏⑤而卑仲尼;吳賢宰嚭⑥,不肖子胥⑦。子之所疑,不亦宜乎!
問曰:道家雲,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佛家雲,人皆當死,莫能免。何哉
牟子曰:此妖妄之言,非聖人所語也。《老子》曰:「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人乎!」孔子曰:「賢者避世。」「仁孝常在」。
吾覽六藝,觀傳記,堯有殂落,舜有蒼梧⑧之山,禹有會稽⑨之陵,伯夷、叔齊有首陽之墓,文王不及誅纣而沒,武王不能待成王⑩大而崩,周公有改葬之篇⑾,仲尼有兩蘊之夢⑿,伯魚⒀有先父之年,子路有菹醢之語,伯牛⒁有亡命之文,曾參有啓足之诃,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皆著在經典,聖人至言也。吾以經傳爲證,世人爲驗,雲而不死者,豈不惑哉!
問曰:子之所解,誠悉備焉,固非仆等之所聞也。然子所理,何以止著叁十七條,亦有法乎?
牟子曰:夫轉蓬漂而車輪成,笟木流而舟楫設,蜘蛛布而嶎羅陳,鳥迹見而文字作,故有法成易,無法成難。吾覽佛經之要有叁十七品⒂,老氏<道經>亦叁十七篇,故法之焉。
于是惑人聞之,蹙然失色,叉手避席,逡巡俯伏曰:鄙人蒙瞽,生于幽仄。敢出愚言,弗慮禍福。今也聞命,霍如湯雪。請得革情,灑心自敕。願受五戒,作優婆塞。
注釋
①于阗:又作于真,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帶。
②盜跖:相傳爲春秋末期人,名跖。柳不屯(今山東西部)人。
③湯武:即商湯和周武王。
④桀纣;即夏桀和商纣。均爲暴君,後作爲暴君的代稱。 ⑤季氏:即季孫氏,春秋後期魯國掌握政權的貴族。從季文子起,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相繼執政。
⑥宰嚭:即伯嚭。春秋時楚國人,後逃到吳國。吳王夫差時被任爲太宰,故有宰嚭之稱。
⑦子胥:即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楚國人,後逃入吳國成爲大夫。吳王夫差信宰嚭而疏遠伍子胥,經宰嚭進讒言,夫差賜劍命伍子胥自殺。
⑧蒼梧:山名,又稱九疑,在今湖南甯遠縣境。相傳舜葬于蒼梧之野。
⑨會稽:山名,或作茅山、防山,在浙江省中部。相傳禹死于會稽。
⑩成王:即周成王姬誦,周武王的兒子。武王死時,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⑾改葬之篇:周公將死時,提出死後葬在成周(西周的東都,今河南洛陽市洛水此岸),表示自己不敢離開成王。但是周公死後,成王把他葬在畢(周文王葬于此,在今陝西鹹陽縣西北),表示不敢以周公爲臣(《史記:魯周公世家》)。
⑿兩楹之夢:孔子病重,子貢來見。孔子對子貢說:我快要死了,我夢見自己死後停柩在兩個柱子之間。夏人停柩在東階上,周人停柩在西階上,而殷人停在兩柱之間。我的祖先是殷人哪!見《孔子家語》卷十。(孔子是宋國人,宋國的開國者是殷人微子。)
⒀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比孔子先死。
⒁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伯牛病重時,孔子拿著他的手說:難得活了!難得活了!見《論語·雍也》。
⒂二十七品:即叁十七道品,佛教用語。指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分七種,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共叁十七項。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