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備覽(慧律法師講述·編撰)▪P16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斷除煩惱,培養健全之生死觀,方免病危抱佛腳之窘境。

  吾人所處乃五濁惡世,具無量苦,而西方極樂淨土,乃彌陀願力所成,具諸莊嚴。吾人傥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至誠懇切持念佛名,求生彼國,自可出娑婆,生極樂。平日可備念珠二串,一爲一○八顆,置于佛前,方便計數;一爲隨身攜帶之小串念珠,自我惕勵,隨時念佛。萬不可以卑劣自居,謂業重,恐不能生。當知至誠念佛求生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蒙佛接引,切不可妄自菲溥。倘作是念,即是未能真信切願,自無從感佛來迎。

  自來修淨業者衆,往生者寡,其因有二:一爲不依佛教,口言淨土,心戀塵境;一爲未于平日告諸眷屬正確臨終處理方式,致彼依世俗知見,瞎張羅或更衣哭泣等,反成障礙。是以,倘罹重病,當一心待死,若命不該絕,自能速愈,因爲放下身心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愈。否則唯求速愈,若不治亦無由往生,以其生西之志未切也。臨終之際,爲免眷屬處理失當,妨礙往生,平日即應就自己之意旨,囑咐家屬,切莫以談身後事爲不祥而諱莫如深,應令彼等于平日即常持佛號,娴熟正確臨終處理,庶不致破壞自己臨終正念,亦可使其早植善根。世人遇病及危難,每求神問蔔,致殺生害命,誠爲不智。當知所有境緣,多由宿業所感,當念佛求忏,自可業消病愈。彼鬼神猶在六道中輪回,浮沈于業海內,何能爲人消業?即令彼爲有大威德力之正神,較之佛菩薩,直如螢火之于日光。

  或以佛法爲超度幽冥而設,視爲不吉,此乃庸愚瞽見。《華嚴經》即載,佛升諸天說法,無量天帝共贊佛法最爲吉祥。是以當破除邪見,切勿貪生怕死,應將軀殼看破,專志念佛。當知持念佛名,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非僅現世消災獲福,亦可爲往生之資糧。臨終一念至爲緊要,傥念佛工深,八識田中具足佛種,何愁不往生。此外,當力行家庭佛化,家屬即可爲己念佛饬終,複以淨友助念,自可神超淨域。

  平日應具足信願,齋戒念佛,並廣結善緣。以臨終一念,爲後有生因,彼時,病者無始以來所造諸業,聚集顯現,此際唯恃佛號爲護身浮囊。善友助念,猶似以無數浮囊,系諸頸項,終抵彼岸。若道念不堅,或因疑成障,或無善友助念,豈非功虧一篑!應備電子念佛機、四字佛號錄音帶或鐳射唱盤(CD),病中宜時時靜聽,或隨念、默持,令耳根常受薰聞,可增上淨緣,長養蓮胎。

  高僧大德臨終之際,灑脫自如,自在安詳,聞者莫不心向往之,倘能起而效尤,深信切願,精勤不懈,高登蓮品,自可預期。

  某比丘自覺業障深重,無福消受十方供養,意欲還俗,老和尚告以:“你今年四十五,若以享年七十而論,僅余二十五年。以二十五年賭注極樂世界,無異以二十五元賭注一千億,爲何不敢下注?”該比丘遂打消還俗之念,精進念佛、用功經教,終至見佛,以五十四歲之年往生。幸聞老和尚言,辛苦九年即得豐碩成果。

  實則毋須九年,若堅持對淨土之信願,求生西方僅在一念之間而已。設若有人生重病,自知死期不遠,即可摒除諸緣,謝絕親朋好友探訪,關起門來,專心持念四字佛號,並播放“阿彌陀佛”錄音帶(或念佛機),二十四小時毫不間斷。若有人前來,亦告以念佛。因爲探視無助于了生死,反而增添眷戀不舍,不若念佛,于己更有實益。能身心放下,如斯實踐,筆者敢以性命擔保,此人必可贏得極樂世界。

  臨終切要

  ○本段爲《臨終備覽》之綱領和重點,沒時間閱覽長篇大論者,讀此《臨終切要》,既可省時,亦可大大獲其臨終助念之益,有心人切莫等閑視之。

  一、病重時

  1、勸慰病者放下萬緣,助其完成遺願,以免挂礙執著。

  2、若已回天乏術,切勿急救或使用複蘇器,以免徒增病者痛苦。

  3、倘已藥石罔效,應盡快送回家中,讓病者于熟悉環境斷氣,較爲安適,且便于助念。

  4、病者飲食,應以素食爲主。

  5、病者宜事前預立遺囑,俾子孫處理後事時有所依循。

  二、臨終至斷氣後十六小時內

  1、勿令執著者靠近,致生情愛或嗔恨。

  2、病者若大量出血,爲防蟲蟻爬上屍身,可于病床四腳放水盤。此系防止人之常情,因揮趕時産生惡念。

  3、甫斷氣勿立即送冰庫或施打防腐劑,此作爲將令亡人如入寒冰地獄或成守屍鬼。

  4、勿急忙沐浴、更衣。

  5、切勿臨床揮捩,或與病者悲淒話別,以免增其執著,應勸其放下、念佛。

  6、勿撫觸病者或搬動,姿勢應以病者最舒適者爲主。

  7、斷氣後,原有鼻管、胃管等,輕輕拔除,以便助念。

  8、撒金光明沙,覆蓋咒輪及往生被。

  9、分班助念,令佛號相續不斷。

  10、勿試探彼之熱氣,後冷于何處,但大修行人則不在此限,可以手之中指指背輕輕試探。

  11、勿拜腳尾飯、塞手尾錢,因亡者未必爲犯人,而新臺幣是否能在陰間通行仍待商榷。

  12、聽任亡者斷氣時之姿勢,勿扭動遺體,令其正寢。助念完,若關節變硬或不瞑目,可以毛巾熱敷。

  13、勿急忙蓋棺、下葬。

  14、勿焚化冥紙、往生錢。

  15、勿燒紙紮冥具,例如:燒紙厝、紙車等,此系以陽間觀念,強加在亡者身上。

  16、廢除諸不合時宜之繁文缛節,如接棺、乞水、辭生、戴頭圈、著草鞋、哭喪棒、梅花球、撐傘送葬等。

  叁、金光明沙使用法

  1、使用分量:約一指甲之分量即可。

  2、使用部位:額頭(兩眉間上方,約頭發與眉毛中間)、心、喉、雙手(手心)等五處皆可。

  3、功用:凡其投影處,皆會放光。

  4、土葬:

  (1)臨終時及斷氣後,撒第一次(此時不必用強力膠)。

  (2)蓋棺之後,于頭部垂直線之棺蓋上,撒第二次。

  (3)葬畢,于頭部之垂直線上撒第叁次(應撒于墳上而非墓碑上)。

  (4)亡故多年始獲金光明沙,使用前,應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及該處之無祠孤魂野鬼、法界衆生,撒時,可邊念佛或持往生咒。

  5、火葬:

  (1)臨終時及斷氣後,撒第一次(此時不必用強力膠)。

  (2)火化後,撿骨畢,遺骨入壇之後,撒于骨灰上。

  (3)若骨灰壇已密封,可擠少許強力膠于骨灰壇蓋上,再撒下金光明沙。

  四、咒輪

  計有叁張。臨終時,置于胸前,放置順序並無明文規定,一般以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輪置于最上,方向爲塔尖向上。

  咒語爲法,咒輪亦爲法,乃毗盧遮那佛所說,爲佛之清淨法身,爲表重法,故不可損毀或火化。

  1、土葬:臨終時置于胸前,更衣時取下,俟更衣完再放置。

  2、火葬:臨終時置于胸前,更衣時取下,俟更衣完再放置。蓋棺前,應先取下,垂直對胸部,置放棺蓋上,以紙鎮等物壓住,令其固定。火化時應取走,俟火化完,撒過金光明沙,再將咒輪置于骨灰上。

  若往生多年,骨灰壇無法打開,可將咒輪置于骨灰壇上,以保鮮膜或他物固定之。

  五、往生被

  1、作用:此物集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書寫而成,猶似一部《藏經》,具不可思議之加持力。陰間衆生見之,爲一片光明,可令亡者消業滅罪,免遭宿世冤家、魔障損惱。

  市面流通之“蓮花被”並無加持力,僅爲“莊嚴”而已,若病者堅持欲蓋,可在其上加蓋往生被。

  2、覆蓋方式:以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者在上方,蓋至胸部即可,若死相難看,可覆蓋至頭頂。

  3、土葬:

  (1)未斷氣即可爲其覆蓋(先撒金光明沙,次放叁張咒輪,再蓋往生被)。

  (2)助念完,掀開往生被,俟更衣畢,依舊覆蓋之。

  (3)遺體入棺,往生被及咒輪亦隨棺入葬,但應覆蓋于亡者身上而非棺木上。

  4、火葬:

  (1)未斷氣即可爲其覆蓋(先撒金光明沙,次放叁張咒輪,再蓋往生被)。

  (2)助念完,掀開往生被,俟更衣畢,依舊覆蓋之。

  (3)欲蓋棺、火化時,將往生被取出、折好。俟骨灰入壇,撒下金光明沙,擺上咒輪,再以往生被包裹骨灰壇。

  (4)爲避免往生被沾汙,亦可將之折爲小塊,放入壇內。唯應俟遺骨冷卻方可行之,以免余溫過高,致往生被損壞。

  (5)往生被不可火化,因上有咒輪、佛號,焚毀有過。除非整件沾染血迹,方可以恭敬心火化,火化時應邊持“阿彌陀佛”佛號。

  (6)不慎弄濕,應另取新被爲亡者覆蓋,待濕被曬幹,再鋪于新被下。

  六、助念

  1、意義:病者心力孱弱,無法相繼長念,必須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

  2、預備物品

  (1)設置臨時佛堂:方桌一張,上鋪黃布或黃紙,置叁尺大西方叁聖或彌陀像,釘挂牆上、置于桌上皆可,以不低于腰部爲宜,方位以病者得見爲原則,但病者腳底不可朝佛像。若限于場地,病者無法得見佛像,可另備一組佛像,時時請來,令病者瞻視。

  (2)供佛物:香爐、蓮花燈一對、上品沈香(不可間斷,亦不可過旺,致空氣混濁,影響助念)、清水一杯、鮮花、四果等。

  (3)引磬二把,以備換班之用,然其音量不可大于念佛聲。

  (4)念佛機、四字佛號錄音帶或鐳射唱盤(CD)。

  (5)金光明沙、咒輪、往生被。

  (6)椅子:依助念人數酌量預備。

  (7)助念通告、回向文。

  3、注意事項

  (1)家屬部分

  a、若已延請淨衆或助念團助念,勿同時邀請外道師巫(俗稱師公)之流混雜其間,以免妨害正念,又損佛法莊嚴。若有出家僧衆前來助念,家屬當代病者頂禮法師。

  b、參與助念者,應聽從助念團長指導,全力配合。

  c、若無法情商蓮友前來助念,家屬應全力承擔助念之責。

  (2)助念團部分

  a、助念前,應征得直系眷屬同意。

  b、至喪宅,先面見戶長,由其帶領入內,以免物品遺失而遭嫌疑。

  c、應誠敬爲之,視病者若親眷。

  d、喪家所備之茶水可飲用,叁餐則自行解決,以免增添家屬困擾。

  e…

《臨終備覽(慧律法師講述·編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