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2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一起遊曆諸佛國土,借助於佛之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鞠躬致敬,並說頌曰:

  世間一切無生無滅,猶如虛空中之花,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迷離於心意意識,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世間一切常如夢幻,遠離於恒常與斷滅,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懂得人法俱無自性,一切煩惱與惑障,

  常清淨而無自相,而起大悲之心。

  佛不住於涅槃,涅槃也不住佛;

  覺與不覺均悉遠離,一切諸佛有而非有。

  法身亦如夢如幻,怎麼可以稱頌呢

  識得無生無性之理,此乃真贊頌佛。

  佛無諸根境之相,不見佛乃名真見,

  如何能對釋迦牟尼佛,有所贊毀呢

  若真能見到佛,則寂靜遠離於生滅,

  此人當今後世,迷離執著一無所取。

  其時,大慧菩薩以頌贊佛之後,自說姓名:

  我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請教於世尊。

  世尊聽了大慧菩薩的話後,普觀衆會並說:

  佛門衆弟子,今都來問我佛法,

  我當爲你等說,自證聖智境界。

  其時,大慧菩薩蒙佛俯允,頂禮佛足,並以偈頌問於世尊:

  妄計性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無明惑染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因何而名爲佛子

  無相法中因何而有次第

  何囚有十方國土,及種種化相和諸外道

  解脫後去往何處

  被誰所縛誰能解縛

  禅以何爲境界

  何故而有叁乘之分

  諸法以何因緣而生

  誰是能生因誰是所作果

  誰說一異俱不俱

  色無色叁界因何而起

  如何是小乘外道之四空定

  如何是滅盡定

  如何滅想受定

  如何從定得覺

  因如何生果

  身又如何去住

  如何觀見五法、叁自性

  如何趣入如來地

  因何有佛予

  誰又是破叁界生死者

   破叁界生死者身又如何

  既破叁界又往何處生

   如何得種種神通,以及自在叁昧

   叁昧心是何相狀

  願佛爲我等解說。

   何因名爲藏識

  又何故名爲意識

   因何起諸法種種見

  如何滅盡所見

   爲何已有叁乘五姓差別,又說一切唯是心

   因何建立種種相

  又如何成立無我義

   如何說無衆生壽者等,因何又隨俗說有

   如何是不起常見

  如何是不起斷見

   爲何佛與外道,其相多有不相違背者

   爲何於未來,有十八部等種種差別

   如何是一切法其性本空

  何因諸法刹那生滅

   如來藏如何生起諸法

  世間諸法生滅體性何故不動

   爲何說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又如夢

  又如乾闼婆城和陽焰微塵,乃至水中月

  何謂叁十七菩提分

  此等菩提分又是如何生起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世間離生滅,譬如虛空花;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世間恒如夢,遠離於斷常;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遠離覺不覺,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

  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

  雲何於牟尼,而能有贊毀

  若見於牟尼,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取。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

  時世間解①聞是語已,普觀衆會而作是言: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我當爲汝說,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偈問曰:

  雲何起計度

  雲何淨計度

  雲何起迷惑

  雲何淨迷惑

  雲何名佛子,及無影次第

  雲何刹土化,相及諸外道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能解

  雲何禅境界

  何故有叁乘

  彼以何緣生

  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

  雲何諸有起

  雲何無色定②,及與滅盡定③

  雲何爲想滅

  雲何從定覺

  雲何所作生

  誰去及持身

  雲何見諸物

  雲何入諸地

  雲何有佛子

  誰能破叁有④

  何處身雲何

  生複往何處

  雲何得神通,自在及叁昧

  叁昧心何相

  願佛爲我說。

  雲何名藏識⑤

  雲何名意識⑥

  雲何起諸見

  雲何退諸見

  雲何性非性

  雲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

  雲何成無我

  雲何無衆生

  雲何隨俗說

  雲何得不起,常見及斷見

  雲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何故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雲何爲性空

  雲何刹那滅

  胎藏⑦雲何起

  雲何世不動

  雲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

  乾城及陽焰⑧,乃至水中月

  雲何菩提分

  覺分從何起

  注釋

  ①世間解:佛之十大尊號之一。

  ②無色定:此指外道之「四空定」,亦即雖空諸法,而不能見「我空」,故還流轉於叁世。

  ③滅盡定:又稱「滅盡叁昧」、「滅想受定」、「滅定」,意爲指滅盡六識之心、心所之禅定。

  ④叁有:叁界之異名,此指叁界生死之境界:欲有,一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叁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

  ⑤藏識:八識中第八之阿賴耶識之異名,意爲含藏一切種子之識。

  ⑥意識:八識中的第六識,依意根而起,以法爲境的認識。

  ⑦胎藏:胎藏具有隱覆、含藏二義。一隱覆義,如人隱於母胎之中,佛性隱於煩惱之中;二含藏義,如母胎含藏子體,佛性具足一切功德。此處指依如來藏而有生死,與生死胎爲藏。

  ⑧陽焰:或作「揚焰」,原指春天時日光映浮塵,見微塵四處遊動,即《莊子》書中所說之「野馬塵埃」。佛經中常以此爲喻,說渴鹿見陽焰,便生水想,競相馳趣。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何者是一百零八句

  佛說:大慧,一百零八句者,亦即生句與非生句,常句與無常句,相句與非相句,住異句與非住異句,刹那句與非刹那句,自性句與非自性句,空句與非空句,斷句與非斷句,心句與非心句,……文字句與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零八句義都是過去諸佛之說。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說: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這二種生住滅不是凡夫及因位菩薩智慧所能認識的。二種生住滅者,所謂相續(「相續」即因果流轉相續不斷之意)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叁相,即轉相、業相和真相。真相者,如來藏心,在纏不染,不生不滅者,名真相;根本無明令如來藏海起諸識浪,動而作業,此即阿賴耶識極微細之相,名業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所緣之境,生七轉識,名爲轉相。

  大意,識廣說有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略說有二,謂「現識」(即阿賴耶識)及「分別事識」(即前七識)。大慧,譬如鏡中顯現諸色相,現識也是這樣。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二者無異,相互爲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即無明熏習真如而生妄法)爲因;分別事識以虛妄分別境界及各種戲論、習氣爲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各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皆滅,此爲相滅;所謂相續滅者,即所依之因、緣皆滅,此爲相續滅。所依之因者,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等等;而所緣者,即自心所見之虛妄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既非異又非不異;金與各種由金做成的器具也是一樣。如果泥團與微塵異,那麼,泥團應不是由微塵構成的,但實際上,泥團是由衆多微塵構成的,所以說二者不異;如若不異,泥團與微塵應該毫無差別。

  大慧,藏識(即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即八識中之前七識)若異,藏識則非是彼七轉識之因;若不異者,轉識滅後,藏識也應滅,但實際上,藏識之真實相不滅。大慧,藏識之真實相不滅,而其業相則有生滅,若藏識之真實相滅,此則與外道之斷滅論無異。大意,彼諸外道見身命終時,四大離散,眼等六識不能取境,即以爲無始相續識永滅,更無業報受生相續。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神我生,不說眼等諸識從色等因緣生,只認神我爲生因,故名之爲外道。造作者是誰呢

  彼以勝妙天主、神我、大自在天、及微塵爲能作者。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叁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現識①與分別事識②,此二識無異相互爲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薰變③爲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爲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減。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徽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團與徽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大慧,轉識④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

《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