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講述)▪P8

  ..續本文上一頁,聞此真言二叁七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一切罪障。

  “毗盧遮那”中文爲“遍一切處”,此咒專門超渡祖先。

  教各位結手印:先用左手拇指壓在第四指最下,然後握拳,前面伸出一點,第二指弄起來,然後插腰。右手舉起,手心向外。若要加持祖先時,到墓前結此手印,觀想整只手都放出光芒,將父親的名字寫在前面,放光,觀想蓮花上有死者之名,一直念咒就算加持。若不會結手印者,用藏密手印:兩只手,右手在上(手心向外)、左手在下(手心向上、向前)。

  再來念“功德寶山神咒”

  合掌向天。

  功德寶山神咒

  

  圓因往生集引大集經雲:若人誦此咒一遍,如禮大佛名經四萬五千四百遍,又如轉大藏經六十萬五千四百遍。造罪過十刹土,入阿鼻大地獄,命終決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見阿彌陀佛,上品上生。

  注·轉:閱讀。

  ·過十刹土:遍十方。

  (十五)

  要做一個超凡入聖的人,不是長期處在抱怨、恨、嫉妒,而可達到的。

  說到耶稣基督,當時是教廷控製,因仁慈的耶稣講道給百姓聽時,有些人認爲祂是煽動份子,因此,以叛亂罪逮捕他。

  當耶稣被人用釘子釘上十字架時,祂講了一句了不起的話——我的主:你要原諒他們的無知,因爲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

  耶稣被釘上十字架,又爲釘袍的人向上帝求忏悔。耶稣對死看得很淡薄,甚至被釘死時,祂還原諒衆生。

  耶稣卅多歲就死了,但有人說,祂又複活了。今天,我們從佛門來看,耶稣是一種菩薩示現。是故,我們要想超凡入聖,如果心長時間沈于自我主觀之下,是無法成就的。

  一般人並不是真心在追求真理,往往在過程當中,一碰到困難,就落入情緒性的想法而退失信心。爲情緒左右而背離了真理,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臺北有一個信徒開刀,膽開刀後裝了一條管子,之後常感到非常痛楚。這位信徒過去在廚房幫忙,拜了幾十年的佛,而今她的膽開刀,痛不欲生,她卻沒有埋怨過一句佛陀沒保佑她;她無法禮拜時,就站著落淚說:“佛祖,弟子就是缺乏虔誠,業障才會如此深重。”合掌後再拜。醫生叫她不可以再拜了,但她仍然禮拜,一點也不在乎死亡;死對她來講非常的平淡。

  她認爲死方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開端;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一般人以爲死就是滅亡,由于對死的不了解,而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要了解,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應該學習佛陀的風範,或高僧大德的風範,不要因家中有逆境,就失去對叁寶的信心。如果仔細閱讀經典,就會了解佛陀的偉大不是用口頭上可以贊歎盡的。

  華嚴經雲:“如果有人要用語言去贊歎佛陀,經過百千萬億劫說不盡。”耶稣被釘,不但沒有懷恨還寬恕別人。有人會說:“我又不是聖人,你說這些做什麼?”

  既然學佛,就必須學佛的行爲。若說“佛學”,是研究佛的學問,意義是不一樣的。佛學是在研究上下功夫,學佛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兩者是不太相同的。佛學是學佛的前一個步驟,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道道理以後,必須去做。我們在拜佛當中,絕對不可能沒遇過逆境的,天下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我們是來自業力,當然會有成、住、壞、空,與生、老、病、死。不過的確,無論在臺北、或到臺中、或南下高雄,做師父的我都感覺到:在衆生不能徹底了解經典、不承認業力與過去因果之時,是沒有辦法說道理的,是很難溝通的。

  在臺中,有兩位夫妻對我說:“師父,我有一個問題請教您?”我說:“怎樣呢?”他們說:“我倆結婚已五年了,就是不會生育。”我說:“不孕,要找醫生才是啊!”他們說:“師父,普門品不是說能讓弟子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我感覺法師真難爲,要管衆生的生,又要管死,不懷孕也必須管。家裏若有事,就責罵佛祖沒有靈感,都不會仔細想一想,自己所造的業有多少?要知道不是只憑念個佛號、誦個經,就要佛祖有求必應。要了解,我們以前所造的業,無量無邊啊!

  後來,我告訴他們說:“不能受孕,必須去檢查看看。若生理上都沒有問題,那就可能業力太深。或許,命中遭業報沒有兒子的命,也不必去怨歎誰,去領養一位就好了。”

  有時候,我們內心對佛法會産生矛盾的心情。以前我念佛過了一段日子,常懷疑念佛的感應,是不是受騙了。但是印光大師往生前幾天,自己就交代得很清楚。臨往生時,首先合掌等佛來接引之後,坐在椅子上往生,二十四小時頭都沒有低下來。如果說,佛會騙人,一般人怎麼不能像印光大師呢!我們看“佛爺”甘珠活佛燒了叁天叁夜,身體還不壞,哪一個凡人可以燒叁天身體不化呢?

  人千萬不要因爲一點挫折,被情緒左右,而失去了對真理的探索。我們追求的是真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碰到一點不順心就困惑不解,就責備叁寶,毀謗叁寶,實在令人痛心。

  以前鄧隱峰大禅師,要往生時,人倒立而去。可見修行人的業障較輕,有證悟的人就有能力。而我們沒有證悟的人不夠定力,也該知道佛陀所說的話都是真理,只是我們修行的工夫不夠,業轉不過來的緣故。

  有一位居士感冒很久了,但不去給醫生看,一直念佛,另外一位居士看到他咳嗽,問他:“怎麼不去看醫生?”這位居士竟然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感冒還要吃藥嗎?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另一位居士較有智慧,勸他一定要去看醫生。雖然這是一種果報,受苦的報應,只要來到世間,就是要受報應,任何人也無法逃掉;但是該看醫生時還是得看才行。

  各位今天若有病,一定要看醫生吃藥,不要只念佛。曆代當然有一些高僧以修行來轉業報,你們若像高僧的功夫,當然可以不用看醫生,若沒有這種功夫,我想還是去看醫生比較恰當。不是說佛祖沒有感應。

  佛陀要入涅槃,幾個月前就把身後的事情交代清楚了。佛未成佛之前曾爲忍辱仙人,在山間樹下打坐時,歌利王帶來的一些王妃宮女來到忍辱仙人面前,膜拜、頂禮並且恭敬地請求說教,歌利王隨後至此,看到了非常生氣,大聲喝罵忍辱仙人,膽敢調戲誘惑宮妃,仙人就說:“我並無此惡意,請不要這麼說,修道的人行忍辱,不想回罵你。”皇帝就說:“既然修忍辱行,把你的手斬掉一只,看你是否還能忍辱。”當忍辱仙人被砍下了右手時,就發願成道後第一位要度的人,就是斬斷他手的人。左手接著又被斬斷,歌利王就問他有沒有恨心,忍辱仙人說:“沒有。”就這樣,兩手、兩足、眼睛、耳朵、鼻子都一一被歌利王割下,爲了修忍辱行,爲了度衆生,忍辱仙人一點嗔心也沒有。一位聖者,能超凡入聖只在一念間。佛陀的寬容、慈悲可見一斑,我們凡人就如肉眼容不下一粒砂一樣,一點小事就無法忍耐,動不動就罵佛陀沒感應。

  所以,我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西天;學佛十年化爲雲煙。”的確是這樣。

  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逆境,就是沒有辦法認同前世的因果觀念。今天我若沒有學佛,一定感到怨歎;假如說:“人是上帝創造的。”我一定要去控告上帝,爲什麼把我創造了這麼矮?創造我整個身體零零散散?創造我每天瀉肚子、頭痛呢?每次去打針,護士小姐就說:“師父,您又來了。”若打電話去醫院挂號,我“釋慧律”叁字還沒說完,小姐就說:“知道了。”幾乎每天可聽到熟悉的聲音。所以,我真的欲哭無淚,生病誰會比我更多?這又要怪誰?這是一種業,有時候我們要想,上天用此逆境或許是要成就我們。

  所以,今天大家要記得一句話:“對你越不好、越苛薄、越不能原諒你的人,你必須越原諒他、越不計較,更慈悲地去對待他、寬恕他。不管他是否能受感化,這是他的因果。”佛陀在度衆生,也是仁至義盡後,沒辦法改變也就隨緣了。

  (十六)

  以前佛陀要去度一位老太太,那位老太太看到佛陀來時,門就關起來,佛陀有神通力,到她家時門就自動開了,但那位老太太向佛說:“我討厭看到你。”這完全是一種緣,有緣就能度他,無緣聽一次之後就走了。釋迦牟尼佛顯神通讓這位老太太看,但改變不了這位老太太,佛陀就告訴弟子說:“以前我沒有跟老太太結緣,現在想度她時,用盡所有的方法,也難達到效果。阿難換你去度她。”阿難說:“世尊,你是超凡入聖的人,都沒辦法度她了,我去會有效嗎?”佛陀說:“你去就知道,你去她就皈依你了。”于是,阿難按照佛陀的指示,就去了。當阿難到了阿婆家時,受到熱情的招待,這就是緣的問題了,人就處在緣份的關節上。

  佛陀要入涅槃時,對衆生說:“我們度衆生時,盡我們的力量去度,能度多少,就度多少。”又說:“當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種下得度的因緣。”也就是說該度的衆生已度完了,還沒有度的已經播下將來得度的因緣給他了,時間到他自然來找叁寶了。

  有些人叩了佛教的門之後,又出去外頭尋找,在外道繞了幾年後,又回到佛門來;別的宗教都看完了,最後又回到佛門來,認爲佛門最究竟。

  所以,凡大修行人來去皆自在,以心爲主。一般來講,修行人對這些都看得很平淡,常會說:“一切隨緣,沒有辦法度你時,就隨緣了。”這就是不能改變對方,就要趕快保護自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你談戀愛時,對方不想要你,你就必須“保護自己”。因爲,我們還不是聖人。

  (十七)

  現在,我們討論一下王曉民的安樂死。以前有人統計過,目前臺灣約有一百多位植物人。關于安樂死這種事情是一種人爲因素,有人問我:“師父,像植物人,活也不能,死也困難,那麼,可否用慈悲心,打針讓他死去才好,還是,必須繼續照顧他?”這種事情我們必須放在因果關系上來說明。我要問各位:“像王曉民發生這種不幸,爲什麼在很多人身上就不會發生呢?”或者說:“像我生這種病,你們怎麼不會有?”這就是因果最明顯的證明。…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