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P8

  ..續本文上一頁法之力故,受報輕微,猶能于惡道中教化該道的罪生。侍業報受盡,因戒體不失故,乘戒法功德,即得人生、值遇佛法,故能速證菩提。此爲受戒而犯戒者之殊勝處。

  若未受戒者,縱造善業,命終生天受樂,報盡還墮。因無戒體故,乃隨業流轉,欲得人身,不知要經多少千萬億劫?縱得人生,亦難值佛法,何況修持?更遑論成就!是故長淪六趣,永無出期。善業之報尚且如此,何況造惡業者?此爲未受戒而未犯戒之低劣處。

  故知受戒與否,罪業雖是同等,而受報輕重,則是受戒者輕而未受戒者重。至于解脫生死、成就佛果,受戒與否更是關鍵。是故經雲:“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因有受戒故有戒可犯,雖犯而戒體不失,故是菩薩;因無受戒故無戒可犯,雖無犯卻仍無戒體,故是外道。

  叁、忏悔真的有用嗎?

  (1)真心纖悔、真發勇猛心忏悔,一定有用。因爲業也是由心而造的,當然也能由心來忏悔,而淨除心造的業。

  怎樣才叫真心忏悔呢?第一要生起大怖畏心,知道自己造了業,若不忏悔清淨,則必定要受無盡的痛苦;第二要生起信心,相信依止上師、依止佛菩薩而求忏悔,一定可以使罪業情淨;第叁要發大猛厲心,若所造的罪業不能忏悔清淨,決不停止;第四要讓決誓心,今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堅決永不再犯。能如此忏悔,必定可以業隨心轉而得淨除。若是修密的人,除如此真心忏悔之外,還可以配合上師所傳的法來修持,則罪業清淨得更快。

  以上四種心中,第四個最爲重要。因爲所謂忏悔,忏是忏其前愆,就是忏改過去所犯的錯誤,悔則是悔于未來,就是堅誓未來永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誓不再犯才是忏悔真正的用意。師父也曾開示:“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犯。千萬不可存著反正可以忏悔的心,忏了又犯,犯了再忏,這樣忏悔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不能堅決永不再犯,即不是真心忏悔,忏悔也沒有用。

  而信心是忏悔的根本。如果你心中一直存有“有沒有用”的疑問,那就怎麼忏也沒用了,因爲你不相信,就不會真心忏悔,當然沒有用。

  (2)真正的忏悔,是了知諸法如幻,罪性本空,安住于體性當中。

  但大家千萬不可誤解“諸法如幻、罪性本空”的意思。在體性來說,罪性本空,但衆生還沒能實際證到體性之前,業力對我們來講,是不會空的,如幻的因果還是存在,還是一樣要受如幻的業報;雖說所受的業報是如幻的,但對還沒證到體性的衆生,還是會感受到痛苦。

  因此,還不能安住于體性的行者,甚至還不了解什麼是體性的人,都必須藉著有相的忏悔來忏除罪業。千萬不要因爲在理上“罪性本空”,而以爲用不著忏悔罪業,甚至因此而誤以爲可以隨便犯戒造業,也不會受報。這樣誤解經義,就斷送了自己的慧命了。真正愈深證體性的人,愈不敢造絲毫罪業。

  四、等自己有把握能持守不犯了,再來受戒,這觀念好不好?

  有這樣的發心是很值得贊歎,但這種作法卻並不值得鼓勵。爲什麼呢?

  第一、衆生在未成就之前,不可能完全不犯戒的。要想等自己完全能持守不犯之後再來受戒,那就永無受戒之期了。唯有先受戒,雖然屢忏屢犯,只要真發心忏悔,必能漸漸不犯,最後才有可能不刻意持守也不會犯戒。

  第二、未受戒者,即使知道戒律的內容,想要練習持守,但事實上由于沒有正式受戒過,缺少嚴正的約束力,往往就被自己的習氣所轉,而一再替自己找借口原諒自己,最後使原先追求完美的理想,也變成逃避受戒與持戒的借口。因此說要先練習持戒,已是極難做到的,何況想要持守不犯再來受戒,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學佛的人發心,要用智慧來發心,不要只用情見來發心。要先了解現實,再來決定理想,不能只靠理想而來決定現實。

  五、戒有那幾種?各有多少?

  (1)戒的種類很多,如各宗教都有各自的戒,稱爲“世戒”;修行人在定中自然不犯某些戒,稱爲“定共戒”;修行人證到某些果位時自然不犯某些戒,稱爲“道共戒”;還有釋迦牟尼佛爲弟子們所製訂的戒,稱爲“佛所製戒”,簡稱“佛戒”。

  佛戒之中,又分爲好多種,像在家衆的五戒、八關齋戒,出家衆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大乘的各種菩薩戒,密宗的金剛戒等。

  (2)本宗弟子一般所受的,只有叁種:一是最基本的五戒,二是屬于“瑜伽學派”系統的菩薩戒,叁是密宗戒中的十四根本墮。

  五戒只有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菩薩戒有叁大類:淨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淨律儀戒是斷除一切損害自他的惡法;攝善法戒是學行一切成就自身佛德的善法,可以“六度”攝之;饒益有情戒是學行一切成就利他佛行的事業,可以“四攝法”攝之。以這叁大類攝盡一切,等于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意思。另外又特別開列出四種“等他勝罪”、四十五條“輕垢罪”等四十九條的學行戒文,其中四種等他勝罪是屬于淨律儀戒,輕垢罪中前叁十叁條是屬于攝善法戒,後十二條是屬于饒益有情戒。

  金剛乘十四根本墮,即有十四條戒文。

  六、如何受戒?

  其他宗派各有其受戒方式與規定、儀式等,在此不贅述。

  本宗的受戒,一年有兩次正式傳戒,在農曆的叁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而每月一次的誦戒日,又都可以方便受戒,但在方便受戒之後的第一次正式傳戒法會,一定要參加,才算真正受了戒。

  受戒前,要先帶兩張照片、及一份身份證影印本,並填寫一份受戒申請表,先向執事師兄申請。

  受戒時,要隨 師父的開示而做觀想,隨 師父念誦受戒文,並依文發心受戒。

  七、受戒要做什麼次第?

  (1)若是依佛法深淺的次第,應該是先受五戒、次受菩薩戒、最後再受金剛乘戒。因爲五戒是一切佛法,不論顯密、大小乘、出家在家等,都必須具有的共通基礎;菩薩戒是大乘顯密共有的戒律;金剛乘戒則是密宗不共戒律。

  (2)依本宗修持而論,因爲本宗是屬于密宗,所以在受了五戒的共通基礎之後,理應先受金剛乘十四根本戒,成爲正式的密宗弟子,最後等廣大的菩提心如實生起之後,再受菩薩戒。本門求法的條件,也是依這種次第。

  (3)事實上受戒的次第並沒有正式限定,全看各人自己的發心。除了五戒一般是要最先受之外,菩薩戒和金剛乘十四根本戒那個先受、那個後受,或者兩個同時受,都是可以的。甚至如果有發大心的師兄,叁個戒一次同受,也無不可。

  八、受戒後要如何持守?有什麼原則?

  修大乘的人,是以心來持戒,尤其是本宗都是修心法的,更注重心戒,只要起一個違犯戒律的念頭,就已經算犯戒了,不必等到身體去做。所以本宗弟子受戒之後,天天都要誦戒,檢討自己這一天當中是否有犯戒。但其實這也是一種方便而已,其目的是要讓我們養成自我檢討的習慣,乃至最後能每一個念頭生起時,都能馬上自己檢討是否犯戒。所以,持戒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從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來持守。

  九、持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嗎?

  (1)持戒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方法,就是依戒律的精神來持守,而不只是死板地依戒律的條文來持戒。所以大乘的戒律有很多開遮,就是只要不違反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允許不必盡依戒律條文的。

  比如菩薩戒,《攝頌》上說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及善心,即不會毀犯菩薩戒,正因爲慈心、悲心、和善心,即是菩薩戒的精神。但菩薩戒最根本的精神,則是菩提心,“爲利衆生求成佛”的心,所以只要時時想到要利益衆生、要與衆生同證無上菩提,即是念念持守菩薩戒。

  又如金剛乘十四根本戒,其根本精神是在于對上師的真實信心,只要能完全依止上師,完全照上師所說的去做,便能持守金剛乘戒。

  只要能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也是修學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持戒其實並不難。

  (2) 師父曾開示:“把一切妄念都攝歸一句密咒,自然一切戒律都不會違犯。”

  因爲會犯戒,就是我們有不正確的念頭,如果念念都在持咒,那裏會有引導我們犯戒的念頭出現?

  (3) 師父開示最究竟的持戒方法,是時時刻刻安住于體性。但是對初學的行者來說,這是極困難的。所以初學者,還是以念念返照自己的念頭,或者念念持咒,爲最佳的入手方法。

  第七章 宗派

  一、爲什麼會有許多不同的“乘”?

  “乘”是車子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以車子來比喻佛法。有些車子大,可以載運很多人,到達很遠的地方。有的車子小,只能載運少許人,到達較近的地方。用來比喻佛法,有些法門可以令一切衆生都究竟成就,但有些法門則只能讓自己暫時解脫生死,或者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因此,就把全部的佛法歸類成某些“乘”。

  二、佛法分爲那幾乘?

  顯教的分法,一般是分爲五乘:修持五戒,求來生爲人,得世間福報的“人乘”;修持十善,求來生生天的“天乘”;修持四聖谛法,求自己盡速得以了脫生死輪回的“聲聞乘”;修觀十二因緣法,同樣自己了脫生死輪回的“緣覺乘”;和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求證佛果的“菩薩乘”。第二種分法,是以聲聞爲“小乘”、緣覺爲“中乘”、菩薩爲“大乘”。第叁種分法,是以聲聞和緣覺都屬“小乘”。以菩薩爲“大乘”。第四種分法,是以上面所講的五乘、叁乘、二乘等,都是“權乘”,是方便的教法;以究竟成佛的教法稱爲“一乘”或“佛乘”,只有這才是“實乘”,是真實的教法。

  密宗的分法,則將一切世出世法總分爲叁乘:人天乘、外道乘、內道乘。內道乘即佛法,又分爲九乘:外叁乘、內叁乘、密叁乘。外叁乘是顯教,又稱“因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內叁乘和密叁乘是密宗,又稱“果乘”。內叁乘是下叁部密法:事乘、近乘、瑜伽乘。密叁乘即無上密部,包括:大瑜伽(大相應)乘、隨瑜伽(圓滿相應)乘、和極瑜伽(大圓滿相應)乘。

  叁、爲什麼會有許多宗派?

  宗教,是以目的來區分,不同的宗教各有自己的目的。兩宗派,則依方法來區分,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便形成同一宗教中的不同宗派。

  由于衆生的根性各不相同,適合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佛法包含有八萬四千種來觀察與解釋,所以解說佛法的理論,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系統。在這多元的佛學和佛法並容的情況下,以各種不同的佛學理論,配合各自相容的法門,而組織成各種獨特系統的教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中有某幾個系統的教法,適合此類根機的衆生較多,研學修持的人多,推廣弘揚的人也多,如此就發展成獨立的宗派了。

  四、佛教有多少宗派?

  在印度,大乘佛教只分爲中觀和瑜伽兩派,中觀派後來又分爲自續中觀、應成中觀、和瑜伽中觀叁派。

  中國古代的宗派,有十叁派之多,但到現在只剩下七宗:唯識(即印度的瑜伽派)、天臺、華嚴這叁宗是以研究教理爲主,律宗是研究及修持戒律爲主,禅宗、淨士宗、和密宗是以實際修持爲主。(另有再立叁論宗的,但因此派已無獨立的傳承,而其教法也多被其他們宗派吸收,所以這裏不把它列出。)

  西藏的密宗,又分爲四派。甯瑪巴,翻譯爲“古派”,俗稱紅教,是蓮華生大士由印度最先傳到西藏的密宗,也是最古老的密宗。此派也是西藏早期唯一的密宗宗派。後來西藏發生一次毀佛運動,此派的傳承,不是流散到邊區,就是由還俗的僧人,以在家衆的身份,私下秘密傳承。之後,再由印度傳進其他的新教派,包括噶學派(俗稱白教)和沙迦派(俗稱花教),後來又有在西藏創立的格魯派(俗稱黃教)。這就是西藏密宗的四大教派。

  我們圓覺宗,屬于西藏密宗甯瑪巴的傳承,再由第六代祖師—華藏祖師,融合漢藏佛教顯密各宗派的精華而成。詳細的傳承源流,請看本門的簡介。

  五、學那一派最好?

  (1)每一個宗派都很好,唯以適合自己的宗派最好。

  (2)圓覺宗的法門,特別值得你用心探討、修持。因爲:第一、圓覺宗是統攝顯密佛教各宗派之精華;第二、圓覺宗是直接修持果地法門,可以法報化叁身齊證;第叁、圓覺宗是叁根普被的法門,不管何種根器,都有適當的法可以修;第四、圓覺宗的修法次第完備,條理清楚,一入門即有法可憑,可以循序而修,直至成就。且有關修行之理念,皆備有詳細資料,甚易理解而不迷惑。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