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顺逆境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外在的情况,却无时不被外在的情况所控制。而我们学佛,就是要从这些被控制的情况之中超脱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安、真正的顺利。
六、皈依有什么利益?
师父常开示:《涅槃经》上说:“皈依佛法僧,则无所畏惧。”因为皈依佛、则不堕地狱,皈依法,则不堕饿鬼,皈依僧、则不堕畜生。所以皈依之后,只要不再造深重的罪业,都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的怖畏。这是一般受三皈依的利益。但皈依并不只是为了不堕三恶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实际去做,逐渐能脱离六道轮回、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众生也都能成就无上正等觉,这才是三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于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则除了不堕三恶道的利益之外,还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过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脱轮回、慢慢成佛,而是这一世就要解决生死的困扰。皈依具有真正传承的上师,和没有皈依上师,差别就在于成佛的快慢。因为只皈依三宝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凭自己对佛法的体会程度而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学密宗的人,则是依靠上师而得成就,上师把他成就的经验(也是过去诸佛及诸祖师成就的经验)直接教授给弟子,所以说弟子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上师,师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业,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确的上师,并且对上师具有真正的信心,照著师父所教的认真去修,一定可以很快获得成就。这就是皈依上师所获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师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三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经、和出家比丘三者之前而受,以这三者作为三宝的代表象征。
若是受四皈依,则必须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师之前亲受,不能由别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会之前,要先带两张相片、一份身份证影印本,并填写一份皈依申请表,向执事师兄申请。在皈依法会中, 师父会同时传授“皈依仪轨”。法会之后,要受 师父灌顶。如此皈依才算圆满。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于上师慈悲,故授以电话方便皈依,由师父亲自传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时同发大悲心、菩提愿,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师兄,必须依上师开示,如法修持、坚定信心,方不负上师之悲心。皈依方法可与海外分舍联系。
八、皈依是拜师吗?拜师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谓“拜师”,是世俗学艺的仪式。在佛法中,并没有“拜师”这一套。
在出家众中,由于僧团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必须依止“亲教师”,学习僧团的生活方式、戒律仪规和佛法经教等。但依止亲教师并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师”礼。因为当受三皈依时,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众,当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亲教师在内,故不需再单独皈依某一人。何况单独皈依于一僧也是不如法的。这是出家众的情形。
至于在家众,则没有出家众对“亲教师”的必要需求,更与“拜师”牵扯不上关系。同样的,在家众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在家众所要护持的僧众,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都不应该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师。
为人授三皈依的出家众,他只是代替佛陀来为我们“证明”皈依,并不是他本身有资格为我们授皈依。而且亦仅是做为十方三世一切僧宝的一个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宝来接受我们的皈依,并不是我们只皈依于他一人。
现在很多人把世俗的习惯掺杂到佛法里来,把皈依当做是拜师,把为我们作证皈依的那位师父就当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师父,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做法。可叹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存在于受皈依的在家众,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为人授皈依的出家众。
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习气,结果使得“拜师”这样不如法的风气更日益严重。受皈依者是认为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师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见愈好;而为人授证皈依者也是认为愈多人来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来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钳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不得再另外“拜师”等种种不如法的私规。其实这都是在长养生死轮回的习气,不但无法解脱生死,反而只会坠入轮回更深。真心想要学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师”,看似和世俗的拜师类似,但其实本质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师之后,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师。因为密法最重视的是清净的传承法流,如果皈依两个以上的上师,怕会混乱法统,则不管再如何精进的修,都无法成就的。即使不会把密法混乱,但修不同上师的法,不能专一,也不可能成就。所以 华藏祖师开示说:“两个师父即两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专一师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学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著皈依,一定要先考虑清楚,是否真要以这位上师为根本上师,确定之后再来皈依。皈依之后,就不要再乱跑道场,到处攀缘。攀缘愈多,生死的缠缚愈多。
九、皈依后有什么必须持守的规范?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时所发的三个誓愿: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论、不皈依外道邪众。若是受四皈依的,还要加一个:不皈依外道邪师。
但是要我们不皈依外道,并不是独裁专制,而是为了救我们的慧命,不要我们在不了义、不能解脱生死的外道法中浪费时间和精神。而我们自己发愿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为了皈依必须发这样的愿而跟著盲目发愿,必须了解其他外道法门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对于外道,虽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视敌对的心态。应该为了他们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为了他们不知道真正解脱生死的正法,而对他们起大悲愍心。应该发起救度他们的心,虽然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但将来不管多久之后,只要自己有能力、他们有因缘,都要救度他们入佛教、修佛法、证佛果。
若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三宝,最好是能先决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渐远离。如果还是有事便要求助于它,求它庇祐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间福乐,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仪式,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2)受三皈依之后,对佛像,即使是残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对经书、写有一句经文的纸帛、乃至随时随处听闻一句经句,都应恭敬;对出家众、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众所用物,都须尊重。至于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为细节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为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对自己的根本上师更须特别恭敬,乃至上师所用之器物,都必须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戏玩耍。种种细节,极为重要,可参阅(皈依指引)一书中的(坛城仪规),或请教其他师兄。
(3)受皈依之后,要时时记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三宝弟子、密宗弟子、圆觉宗弟子;要时时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随恶业习气所转,念念觉照自性,念念发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意义。
十、皈依誓偈讲的什么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邪恶知识;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皈依僧,众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显教受三皈依,则只有后面三句,没有第一句。
总持,是“完全摄持”的意思,因为上师是总摄一切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智慧,也总摄一切法,所以说上师是总持之尊。“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师”,就是说:上师是总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师,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导者。
两足,是指福德与智慧两者都到达最圆满的境界。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其实就是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过程,等福德与智慧都圆满具足,便是成佛,所以说佛陀是两足之尊。“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说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诸天、诸神、乃至魔王等,都没有能像佛陀一样,福德和智慧都到达最圆满境界的,所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离欲,就是破除执著、烦恼、和偏见。一般的法,不管是世间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执,不能完全破除我执(对自我的执著),何况法执(对法的执著)?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烦恼及现象;不能完全消除烦恼,何况拔除烦恼的根源?只能指责别人的偏见,不能见到自己的偏见,何况见到完全无偏的中道正见?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执和法执,拔除烦恼的现象与根源,正见无偏的中道实相。所以说佛法是离欲之尊。“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是说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执著、烦恼、与偏见,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众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传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说僧众是众生中最尊贵的。因此,我们皈依僧众,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离生死的外道众。
第六章 受戒
一、学佛一定要受戒吗?
戒律是要改正我们错误的习惯,让我们的人格提升为佛格。我们学佛,也就是学者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气,学习佛的所思、所行、所言。若是不受戒、不持守戒律,怎么能算是学佛呢?所以受戒、持戒,不但是学佛实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受戒后再犯戒其罪更重,不受戒不是罪较轻吗?
受戒与否,与罪业的轻重无关。不过未受戒者,只有造业一项过犯;受戒者犯戒,则有造业与犯戒两项过犯。
然而,受戒之后,就纳受了戒体,虽然犯戒,仍有忏悔还净的方法,戒体依然清净,而罪业亦得以因忏悔而减轻。纵使罪业深重,而堕入恶道,但以戒…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