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P7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順逆境都是瞬息萬變的,我們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控製外在的情況,卻無時不被外在的情況所控製。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些被控製的情況之中超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平安、真正的順利。

  六、皈依有什麼利益?

  師父常開示:《涅槃經》上說:“皈依佛法僧,則無所畏懼。”因爲皈依佛、則不墮地獄,皈依法,則不墮餓鬼,皈依僧、則不墮畜生。所以皈依之後,只要不再造深重的罪業,都可以免除墮落叁惡道的怖畏。這是一般受叁皈依的利益。但皈依並不只是爲了不墮叁惡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實際去做,逐漸能脫離六道輪回、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衆生也都能成就無上正等覺,這才是叁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于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則除了不墮叁惡道的利益之外,還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過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脫輪回、慢慢成佛,而是這一世就要解決生死的困擾。皈依具有真正傳承的上師,和沒有皈依上師,差別就在于成佛的快慢。因爲只皈依叁寶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憑自己對佛法的體會程度而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學密宗的人,則是依靠上師而得成就,上師把他成就的經驗(也是過去諸佛及諸祖師成就的經驗)直接教授給弟子,所以說弟子的一切成就都來自于上師,師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業,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確的上師,並且對上師具有真正的信心,照著師父所教的認真去修,一定可以很快獲得成就。這就是皈依上師所獲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師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叁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經、和出家比丘叁者之前而受,以這叁者作爲叁寶的代表象征。

  若是受四皈依,則必須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師之前親受,不能由別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會之前,要先帶兩張相片、一份身份證影印本,並填寫一份皈依申請表,向執事師兄申請。在皈依法會中, 師父會同時傳授“皈依儀軌”。法會之後,要受 師父灌頂。如此皈依才算圓滿。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于上師慈悲,故授以電話方便皈依,由師父親自傳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時同發大悲心、菩提願,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師兄,必須依上師開示,如法修持、堅定信心,方不負上師之悲心。皈依方法可與海外分舍聯系。

  八、皈依是拜師嗎?拜師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謂“拜師”,是世俗學藝的儀式。在佛法中,並沒有“拜師”這一套。

  在出家衆中,由于僧團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必須依止“親教師”,學習僧團的生活方式、戒律儀規和佛法經教等。但依止親教師並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師”禮。因爲當受叁皈依時,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衆,當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親教師在內,故不需再單獨皈依某一人。何況單獨皈依于一僧也是不如法的。這是出家衆的情形。

  至于在家衆,則沒有出家衆對“親教師”的必要需求,更與“拜師”牽扯不上關系。同樣的,在家衆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叁世一切的僧衆,在家衆所要護持的僧衆,也是十方叁世一切的僧衆,都不應該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師。

  爲人授叁皈依的出家衆,他只是代替佛陀來爲我們“證明”皈依,並不是他本身有資格爲我們授皈依。而且亦僅是做爲十方叁世一切僧寶的一個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寶來接受我們的皈依,並不是我們只皈依于他一人。

  現在很多人把世俗的習慣摻雜到佛法裏來,把皈依當做是拜師,把爲我們作證皈依的那位師父就當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師父,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也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做法。可歎的是這種錯誤不僅存在于受皈依的在家衆,而且普遍地存在于爲人授皈依的出家衆。

  由于這種錯誤的觀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習氣,結果使得“拜師”這樣不如法的風氣更日益嚴重。受皈依者是認爲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師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見愈好;而爲人授證皈依者也是認爲愈多人來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來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製定出鉗製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衆和在家衆)不得再另外“拜師”等種種不如法的私規。其實這都是在長養生死輪回的習氣,不但無法解脫生死,反而只會墜入輪回更深。真心想要學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師”,看似和世俗的拜師類似,但其實本質和意義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師之後,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師。因爲密法最重視的是清淨的傳承法流,如果皈依兩個以上的上師,怕會混亂法統,則不管再如何精進的修,都無法成就的。即使不會把密法混亂,但修不同上師的法,不能專一,也不可能成就。所以 華藏祖師開示說:“兩個師父即兩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專一師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學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著皈依,一定要先考慮清楚,是否真要以這位上師爲根本上師,確定之後再來皈依。皈依之後,就不要再亂跑道場,到處攀緣。攀緣愈多,生死的纏縛愈多。

  九、皈依後有什麼必須持守的規範?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時所發的叁個誓願: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論、不皈依外道邪衆。若是受四皈依的,還要加一個:不皈依外道邪師。

  但是要我們不皈依外道,並不是獨裁專製,而是爲了救我們的慧命,不要我們在不了義、不能解脫生死的外道法中浪費時間和精神。而我們自己發願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爲了皈依必須發這樣的願而跟著盲目發願,必須了解其他外道法門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對于外道,雖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視敵對的心態。應該爲了他們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爲了他們不知道真正解脫生死的正法,而對他們起大悲愍心。應該發起救度他們的心,雖然目前沒有這個能力,但將來不管多久之後,只要自己有能力、他們有因緣,都要救度他們入佛教、修佛法、證佛果。

  若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叁寶,最好是能先決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漸遠離。如果還是有事便要求助于它,求它庇祐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間福樂,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儀式,也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2)受叁皈依之後,對佛像,即使是殘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對經書、寫有一句經文的紙帛、乃至隨時隨處聽聞一句經句,都應恭敬;對出家衆、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衆所用物,都須尊重。至于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爲細節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爲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更須特別恭敬,乃至上師所用之器物,都必須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戲玩耍。種種細節,極爲重要,可參閱(皈依指引)一書中的(壇城儀規),或請教其他師兄。

  (3)受皈依之後,要時時記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叁寶弟子、密宗弟子、圓覺宗弟子;要時時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隨惡業習氣所轉,念念覺照自性,念念發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意義。

  十、皈依誓偈講的什麼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邪惡知識;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皈依僧,衆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衆。”顯教受叁皈依,則只有後面叁句,沒有第一句。

  總持,是“完全攝持”的意思,因爲上師是總攝一切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智慧,也總攝一切法,所以說上師是總持之尊。“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師”,就是說:上師是總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師,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導者。

  兩足,是指福德與智慧兩者都到達最圓滿的境界。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其實就是積聚福德與智慧的過程,等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便是成佛,所以說佛陀是兩足之尊。“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說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諸天、諸神、乃至魔王等,都沒有能像佛陀一樣,福德和智慧都到達最圓滿境界的,所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離欲,就是破除執著、煩惱、和偏見。一般的法,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執,不能完全破除我執(對自我的執著),何況法執(對法的執著)?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煩惱及現象;不能完全消除煩惱,何況拔除煩惱的根源?只能指責別人的偏見,不能見到自己的偏見,何況見到完全無偏的中道正見?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執和法執,拔除煩惱的現象與根源,正見無偏的中道實相。所以說佛法是離欲之尊。“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是說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執著、煩惱、與偏見,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衆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傳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說僧衆是衆生中最尊貴的。因此,我們皈依僧衆,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離生死的外道衆。

  第六章 受戒

  一、學佛一定要受戒嗎?

  戒律是要改正我們錯誤的習慣,讓我們的人格提升爲佛格。我們學佛,也就是學者改正自己錯誤的習氣,學習佛的所思、所行、所言。若是不受戒、不持守戒律,怎麼能算是學佛呢?所以受戒、持戒,不但是學佛實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受戒後再犯戒其罪更重,不受戒不是罪較輕嗎?

  受戒與否,與罪業的輕重無關。不過未受戒者,只有造業一項過犯;受戒者犯戒,則有造業與犯戒兩項過犯。

  然而,受戒之後,就納受了戒體,雖然犯戒,仍有忏悔還淨的方法,戒體依然清淨,而罪業亦得以因忏悔而減輕。縱使罪業深重,而墮入惡道,但以戒…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