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P6

  ..续本文上一页是严守戒律,让自己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念都清净,因为佛与众生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佛是清净,而众生不清净。

  其次要多行善事,广积福德资粮,因为佛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

  第三是习定,因为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够产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这不是靠看经、参访、学法等向外驰求的方式而得来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内开发,把自己本具的智慧开发出来。但是要能定,就必须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来。而所谓“福德”,就是必须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好,没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积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为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实在就是持戒的基础。

  (2)本门的学佛法则:

  第一、对师父真诚的信心,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不用怀疑,当师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时,就是考验自己对师父信心的时候。

  第二、依照师父规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并且要常参加师父主坛的各种法会。对修法上的问题,只问“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都是自己的意识在转动而已,是永远问不完的,也没办法解脱生死,反而是沉沦生死的主因。而且问“为什么”,也就表示对师父、对法还没信心。总之,密宗的修学法则,就是完全相信师父、完全依止师父、完全照师父所说的去做、照师父所传的法去修。

  第三、华藏祖师的开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们的心念,把我们无始以来向外驰求的心,扭转来观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转变为佛心。

  注:1.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任何问题。若是修法上有问题一定要问,如果是特殊的问题,最好是直接请示师父,至于一般基本的知见,则可以和师兄们一起研讨。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钻研、分别。

  注:2.上师对修密弟子之重要,于“修密问答录”这本书内有详细的说明。

  十二、没有显教的基础,也能来学密宗吗?

  虽然说学密最好先有显教的基础,但各人的根机和因缘各不相同,若是学密的因缘已经成熟,直接来学密宗也是很好的。但进来之后,要赶快自己充实基本的佛学知见,修持上才不会有偏差。

  但是充实佛学知见,并非要大家到处去跑道场,到处参访。没有基本知见,而到处跑道场,更容易出错。

  最好、最简单、最不会出错的方法,是常参加师父主坛的法会。因为我们该具备的基本知见,师父都会往法会中开示,所以参加法会等于是充实佛学基础最直接而简单的方法。若能经常参加法会,好好领解师父的开示,修持一定不会有差错。

  其次,师兄们只要做“求法申请规定”所列的必读书籍,逐次阅读,必能一窥佛法之全貌,基础亦得以稳固、具足。

  十三、成佛很难吗?

  (1)困难或容易,要看你从那个角度来看。

  若是依法门来说,显教注重理论的探究,在理论上花太多时间,所以依修显教要成佛是比较困难的;下三部的密法,多著重于事相仪轨,要成佛也难;无上密法则是直修心性的法门,和其他法门比较起来,修无上密要成佛就没那么难了。

  又若从时间来看,显教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数次的世界成坏的时间)才能成佛,是极难的;密宗下三部的法门,要十六世成佛,比起显教来要简单多了;而无上部的密法则至多三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简单的。

  但若从修行过程所遇的障碍来看,显教是把业障在极长的时间里分摊,所以每一世的障碍看起来比较小;修密宗的人,则要把无始的业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所以障碍会特别集中,看起来似乎比较难。然而密宗可仗上师传承及密法的加持,消业除障之力特强,故实际修持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只要对上师有信心,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难易,也要看所选择的法门对不对机,就是所修的法适不适合自己。

  (3)难易要看个人的精进程度,而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心态问题。如果你认为很容易,有这个信心—对师父有信心、对法门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又有出离已,深体世间无常,切愿要了脱生死轮回,则必定精进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觉得成佛很难;再怎么修也没信心,当然修不下去,那又怎么可能成就?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

  成为正式的佛教徒,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进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则是正式实践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么意思?

  (1)皈是归投、求救护之义,依是依附之义。皈依,就是归投、依附,而求救护。

  (2)皈是反白之义,即反黑业(恶业)而为白业(善业),依是止息妄念之义。皈依,就是止息妄念、断除恶业,而行善业。

  (3)皈是归复之义,即回归自性,依是安住之义。皈依,就是回转向外追逐的妄念,归复自性而安住。

  三、皈依有那几种?所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1)皈依有三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级的是三皈依,是显密共通的基础,显教只有三皈依,密宗则还有以下三种。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学密宗的基础。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前面的皈依后,可以依序深入受后面的皈依。但受后一种皈依时,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显教都只受三皈依。如果已在显教受三皈依的,可以再来受密宗的四皈依,并不和三皈依冲突。而如果还未受三皈依,就直接来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显教受三皈依了。

  本宗所传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三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以“常住三宝”为皈依之外缘,以“一体三宝”为真正皈依处。

  四皈依的对象,是上师和三宝。以归投上师三宝为外缘,止妄断恶,归复自性而安住,是为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于三宝和三根本—上师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护法是事业根本。以皈依三宝三根本为外缘,成就自性的法身体、报身相、化身用。

  一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师,实际内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师与佛法僧实属一体,亦是最上乘之皈依。为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为无始以来自己流浪生死之次数,已如恒沙,过去无量诸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师能引导我等永出三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却犹胜于佛(因过去诸佛皆已涅槃)。由于现前之上师可将过去诸佛成佛经验教导于我,加持于我,并为我们印证修行正确与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师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议之效应,故言最上乘皈依为一皈依,皈依上师,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题,在于皈依之弟子,从其长期的观察体会,而确认所皈依之上师为其修证成佛之唯一依归。故对上师须具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说一不二的服从,乃是一皈依成立的条件。新皈依师兄只要如法修持,参与共修,再参阅修密问答录,了解修密要义,即可如实了解:一皈依—皈依上师(皈依自性),确实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学佛为什么一定要行受皈依的仪式?

  受皈依是一种约定,是自己和三宝的约定、和上师的约定、和自心的约定。

  虽然皈依最重要的是发心,真正的皈依是内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个外相的仪式,同自己做一个决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约,来坚定安住自性的决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这一刻,也就是自己解脱轮回、复现自性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真心想要学佛,就不会排斥皈依的仪式。除非是自己还想多了解其他宗教,对佛教的信心还不够坚定。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应该来受皈依。因为皈依是极其庄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尝试探险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经过合格的金刚上师为授传法灌顶之后才能修习,何况未受皈依?是绝对不可以修的。

  五、皈依后能保佑平安顺利吗?

  (1)皈依三宝后,的确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及诸护法圣众的护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传承的无比加持力。

  (2)但相对的,也有许多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会来障碍我们,因为皈依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将解脱轮回,那我们过去欠他们的债、伤害他们所积下来的仇恨种子,以后他们便都无处追讨、报复了,所以他们会用尽办法来阻碍我们。所以一般人在刚皈依后,通常都会遇到很多世间法上的不顺利。但如果我们因此而怀疑佛菩萨没加被我们,甚至误以为这是由于皈依才导致的噩运,因而退失对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亲债主的心愿,而自己也将永远沉沦生死,永无出离轮回的希望,这才是最可惜的。

  所以,受皈依时,最好不要抱持想获保佑得平安顺利的心态而受皈依,皈依后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一切顺境或逆缘。要知道一切的顺逆都是由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力感召而来,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当做消业想,并且诚心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如此必能以自己忏悔力、及诸佛菩萨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业,自然就逐渐事事平安顺利。

  (3)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当做是师父的加持。当遇到顺境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加持我,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适于修行的时机,要珍惜这顺境,好好修持。当逆境来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对我的考验,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对境验心的机会,要能冲得过障碍、通得过考试。如此则一切顺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缘,对修行者来说,并没有任何不平安不顺利的时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间的事都是短暂的,…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