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P6

  ..續本文上一頁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爲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因爲佛與衆生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佛是清淨,而衆生不清淨。

  其次要多行善事,廣積福德資糧,因爲佛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的。

  第叁是習定,因爲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夠産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這不是靠看經、參訪、學法等向外馳求的方式而得來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內開發,把自己本具的智慧開發出來。但是要能定,就必須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來。而所謂“福德”,就是必須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好,沒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積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爲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實在就是持戒的基礎。

  (2)本門的學佛法則:

  第一、對師父真誠的信心,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做,不用懷疑,當師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時,就是考驗自己對師父信心的時候。

  第二、依照師父規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並且要常參加師父主壇的各種法會。對修法上的問題,只問“怎麼做”,不要問“爲什麼”,因爲“爲什麼”都是自己的意識在轉動而已,是永遠問不完的,也沒辦法解脫生死,反而是沈淪生死的主因。而且問“爲什麼”,也就表示對師父、對法還沒信心。總之,密宗的修學法則,就是完全相信師父、完全依止師父、完全照師父所說的去做、照師父所傳的法去修。

  第叁、華藏祖師的開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法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們的心念,把我們無始以來向外馳求的心,扭轉來觀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轉變爲佛心。

  注:1.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有任何問題。若是修法上有問題一定要問,如果是特殊的問題,最好是直接請示師父,至于一般基本的知見,則可以和師兄們一起研討。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鑽研、分別。

  注:2.上師對修密弟子之重要,于“修密問答錄”這本書內有詳細的說明。

  十二、沒有顯教的基礎,也能來學密宗嗎?

  雖然說學密最好先有顯教的基礎,但各人的根機和因緣各不相同,若是學密的因緣已經成熟,直接來學密宗也是很好的。但進來之後,要趕快自己充實基本的佛學知見,修持上才不會有偏差。

  但是充實佛學知見,並非要大家到處去跑道場,到處參訪。沒有基本知見,而到處跑道場,更容易出錯。

  最好、最簡單、最不會出錯的方法,是常參加師父主壇的法會。因爲我們該具備的基本知見,師父都會往法會中開示,所以參加法會等于是充實佛學基礎最直接而簡單的方法。若能經常參加法會,好好領解師父的開示,修持一定不會有差錯。

  其次,師兄們只要做“求法申請規定”所列的必讀書籍,逐次閱讀,必能一窺佛法之全貌,基礎亦得以穩固、具足。

  十叁、成佛很難嗎?

  (1)困難或容易,要看你從那個角度來看。

  若是依法門來說,顯教注重理論的探究,在理論上花太多時間,所以依修顯教要成佛是比較困難的;下叁部的密法,多著重于事相儀軌,要成佛也難;無上密法則是直修心性的法門,和其他法門比較起來,修無上密要成佛就沒那麼難了。

  又若從時間來看,顯教要經叁大阿僧祇劫(無量無數次的世界成壞的時間)才能成佛,是極難的;密宗下叁部的法門,要十六世成佛,比起顯教來要簡單多了;而無上部的密法則至多叁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簡單的。

  但若從修行過程所遇的障礙來看,顯教是把業障在極長的時間裏分攤,所以每一世的障礙看起來比較小;修密宗的人,則要把無始的業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所以障礙會特別集中,看起來似乎比較難。然而密宗可仗上師傳承及密法的加持,消業除障之力特強,故實際修持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只要對上師有信心,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難易,也要看所選擇的法門對不對機,就是所修的法適不適合自己。

  (3)難易要看個人的精進程度,而最主要的是個人的心態問題。如果你認爲很容易,有這個信心—對師父有信心、對法門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又有出離已,深體世間無常,切願要了脫生死輪回,則必定精進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覺得成佛很難;再怎麼修也沒信心,當然修不下去,那又怎麼可能成就?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爲一個正式的佛教徒?

  成爲正式的佛教徒,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進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則是正式實踐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麼意思?

  (1)皈是歸投、求救護之義,依是依附之義。皈依,就是歸投、依附,而求救護。

  (2)皈是反白之義,即反黑業(惡業)而爲白業(善業),依是止息妄念之義。皈依,就是止息妄念、斷除惡業,而行善業。

  (3)皈是歸複之義,即回歸自性,依是安住之義。皈依,就是回轉向外追逐的妄念,歸複自性而安住。

  叁、皈依有那幾種?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

  (1)皈依有叁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級的是叁皈依,是顯密共通的基礎,顯教只有叁皈依,密宗則還有以下叁種。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學密宗的基礎。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前面的皈依後,可以依序深入受後面的皈依。但受後一種皈依時,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顯教都只受叁皈依。如果已在顯教受叁皈依的,可以再來受密宗的四皈依,並不和叁皈依沖突。而如果還未受叁皈依,就直接來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顯教受叁皈依了。

  本宗所傳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叁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以“常住叁寶”爲皈依之外緣,以“一體叁寶”爲真正皈依處。

  四皈依的對象,是上師和叁寶。以歸投上師叁寶爲外緣,止妄斷惡,歸複自性而安住,是爲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于叁寶和叁根本—上師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護法是事業根本。以皈依叁寶叁根本爲外緣,成就自性的法身體、報身相、化身用。

  一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師,實際內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師與佛法僧實屬一體,亦是最上乘之皈依。爲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爲無始以來自己流浪生死之次數,已如恒沙,過去無量諸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師能引導我等永出叁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卻猶勝于佛(因過去諸佛皆已涅槃)。由于現前之上師可將過去諸佛成佛經驗教導于我,加持于我,並爲我們印證修行正確與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師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議之效應,故言最上乘皈依爲一皈依,皈依上師,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題,在于皈依之弟子,從其長期的觀察體會,而確認所皈依之上師爲其修證成佛之唯一依歸。故對上師須具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說一不二的服從,乃是一皈依成立的條件。新皈依師兄只要如法修持,參與共修,再參閱修密問答錄,了解修密要義,即可如實了解:一皈依—皈依上師(皈依自性),確實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學佛爲什麼一定要行受皈依的儀式?

  受皈依是一種約定,是自己和叁寶的約定、和上師的約定、和自心的約定。

  雖然皈依最重要的是發心,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個外相的儀式,同自己做一個決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約,來堅定安住自性的決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這一刻,也就是自己解脫輪回、複現自性的關鍵。

  事實上,如果真心想要學佛,就不會排斥皈依的儀式。除非是自己還想多了解其他宗教,對佛教的信心還不夠堅定。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應該來受皈依。因爲皈依是極其莊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嘗試探險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經過合格的金剛上師爲授傳法灌頂之後才能修習,何況未受皈依?是絕對不可以修的。

  五、皈依後能保佑平安順利嗎?

  (1)皈依叁寶後,的確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及諸護法聖衆的護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傳承的無比加持力。

  (2)但相對的,也有許多我們過去世的怨親債主會來障礙我們,因爲皈依是解脫生死輪回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將解脫輪回,那我們過去欠他們的債、傷害他們所積下來的仇恨種子,以後他們便都無處追討、報複了,所以他們會用盡辦法來阻礙我們。所以一般人在剛皈依後,通常都會遇到很多世間法上的不順利。但如果我們因此而懷疑佛菩薩沒加被我們,甚至誤以爲這是由于皈依才導致的噩運,因而退失對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親債主的心願,而自己也將永遠沈淪生死,永無出離輪回的希望,這才是最可惜的。

  所以,受皈依時,最好不要抱持想獲保佑得平安順利的心態而受皈依,皈依後更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或逆緣。要知道一切的順逆都是由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力感召而來,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當做消業想,並且誠心忏悔過去所造的罪業,如此必能以自己忏悔力、及諸佛菩薩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業,自然就逐漸事事平安順利。

  (3)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當做是師父的加持。當遇到順境時,要知道這是師父加持我,要感謝師父慈悲賜與這適于修行的時機,要珍惜這順境,好好修持。當逆境來時,要知道這是師父對我的考驗,要感謝師父慈悲賜與這對境驗心的機會,要能沖得過障礙、通得過考試。如此則一切順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緣,對修行者來說,並沒有任何不平安不順利的時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間的事都是短暫的,…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