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P5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毁戒,反而更积下无量的功德。但如果一般人,只图口腹之欲,而饮酒吃肉,虽然口中念的是同样的偈,心中却是“罗刹当中坐”,自己造业不说,还误导引诱别人造业,更严重的是破坏正法,断人慧命。这样的业报,要以多大的代价来承担?请诸位学佛行者千万要三思而后言,切莫以身试法,徒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换来无量劫的三涂苦报。

  四、学佛必须出家吗?

  (1)佛教徒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单从这一点就可以很明显地知道,学佛并不是非得出家才行。事实上,在家学佛的人是占学佛人数的大部份。

  (2)另一个问题是:若想专心学佛,是否应该出家?因为似乎出家才是“专业”的学佛者,能够专心修持、专职弘法。

  出家,的确是非常值得赞叹。但现实的问题是:一、出家有很多戒律,必须有特殊根器和福德才能承担,并不是每一个学佛者都能有此因缘;二、出家有寺院的工作必须做,并没有多少时间能随自己的意愿调配;三、出家众,由于身份形相,出外弘法亦有很多不方便处,有时反而不如在家身容易弘法。

  (3)对修心法的行者(特别是本宗弟子)来说,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身出不出家,只是随缘示现不同而已。因此,学佛行者无需于此间题起分别心。

  五、学佛是老年人的事吗?

  老年人能来学佛固然很好,因为老年人通常比较需要佛法,来指引他死后生命的归宿。但并非学佛一定要等老年。

  很多人都以为老年比较有空闲的时间,才可以学佛,其实不然。你能保证你年老时一定有空闲吗?甚至你能保证你能活到年老吗?而且学佛也不是要空闲时间才能学,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学的。更何况老年学佛,有好多比年轻人更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吸收能力、理解能力、观想能力、和修法所需的精神体力等,都已经大大减退,而执著心和染污心、世间习气等,都更深、更难革除,障碍更大。因此,老年才来学佛,比年轻就学佛,困难何止数十倍?更别说要想成就了。

  所以,若是真正想学佛,真正想成就,必须趁年轻就好好学、好好修。早一分开始,就多一分容易。

  六、学佛只是追求心灵的寄托吗?

  寄托心灵的方式有很多,学佛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

  所谓寄托心灵,其所指的心灵,只是我们的妄念而已。追求心灵的寄托,为的是使心灵得以安顿。而寄托心灵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艺术或宗教等外境,以虚幻的外境羁绊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灭、变幻不定的,即使暂时获得安顿,也不会永远,终究会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别的目标来求寄托。虽有少数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献给艺术,但这是妄念强烈的执著,强烈的追求,不断加强追求同一境相为目标,表面上看似找到终身的寄托,事实上依旧是不断在追求,并不能使心灵得到安顿。所以向外追求心灵的寄托,事实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学佛,则正好相反,是向内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对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满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顿,而真正达到追求心灵寄托的目的。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而只是学佛的开始。

  七、学佛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吗?

  (1)若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讲,极乐世界当然是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好的环境,也很值得我们这世界的一般众生追求往生。一到极乐世界就不再受生死轮回,这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成就了。但若从学佛的全程目标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究竟,它只是一种殊的方便而已。

  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密宗的行者,要以即身成就为目标而发心,要自己建立一个极乐净土,要显现自性本具的净土。因为净土和秽土,原本就是同一体,只是众生的心念有染污,所以所见的世界才不清净。世界的净秽相貌,是随我们的心念和业力而现的。当我们能回复本具清净无染的自性时,自性中本具的净土,也就自然显现,则随处都是净土了。

  除非是妄自菲薄,自认为不能成就的,才退而以往生极乐为目标。

  (2)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的是发大菩提心,要为修行而求往生、为早日成佛而求往生、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而求往生,其次再修往生净土的法门。如果不肯发菩提心,即使修往生的法门修得多好,也一样无法往生。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大菩提心愿力建立净土,众生不发菩提心,便不能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故无法往生。

  八、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动机不正确,怎么学、怎么修,都会走到歧途去。

  一般说来,学佛有四种不同的发心:一是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报,或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寿命健康,而来学佛;二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来学佛: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脱,也要救度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解脱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学佛;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轮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与解脱,一切的众生和佛果,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没有什么可追求,也没有什么必须脱离的,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觉知这个道理,并回归这种超越的绝对境界,而来学佛。

  这四种发心,虽然有层次上高低的差异,但基本士都还不算错误。当然我们不鼓励第一和第二种发心,但如果你是以这两种发心而来学佛,我们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须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随著对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渐开展,让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事实上,学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圆满觉悟。

  除了这四种目的之外,如果你还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彻底检讨一下。特别是如果为了追求超常态的能力、为了感应、或通气脉、练灵动等等目的而来学佛,请一定要重新考虑,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学佛的理念,等确定具有正确的动机后,再来学佛。因为学佛是一条追求正确觉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于超常态能力感应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应来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为了超能力或感应而来学佛的,必定会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换取虚幻的超能感应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九、学佛是学些什么?

  (1)学佛要学佛的心,不是学佛的外相。什么是佛心呢?佛是觉者,佛心也就是“觉”,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觉知自己的念头,觉悟自己的本心。而觉,是要自己来觉,要自己体证,而不是学习了解佛陀说出来的觉后的境界,那是佛的觉,不是我们的觉,你“了解”也只是用意识去想像而已,并不能真正达到觉的境界。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觉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来觉。

  (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别心,是无取舍心,是不生灭心,是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我们学佛、修法,也就是在修这个心,把我们众生不平等的心态、自私的心态、喜欢分别取舍的心态、念念转变不定的心念、充满贪嗔痴的心念,“修正”成清净的佛心。我们要先学这种“修正”的方法,再学著运用这些方法,将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

  (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种: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证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众生本具的圆满觉性。愿菩提心,即求开顾此圆满觉性的心愿,不仅愿自己觉悟,也愿众生都能觉悟,这也就是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誓愿。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万行,以开显本具的觉性。证菩提心,即本具的觉性已圆满开显,为究竟觉悟之心。胜义菩提心是所依之根,愿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证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证菩提心是证果。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依这四个菩提心而学:先觉胜义菩提心,了知我们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发起愿菩提心,愿令自他都能觉证这个与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愿而起行菩提心,实际精进修持佛法;最后到证菩提心,实证这自始至终所做的自性菩提心。

  (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们学佛,也是要学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这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们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因为我们的心和佛心本来就是相同的,只是我们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佛陀如何开发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开发我们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

  当我们依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开发出我们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样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万四千法门差别。如果不是这样开发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说出来的事相法门差别,那样以意识学习得来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识而已。这种知识只能知道事相差别是这样,却不能了知为什么是这样。知识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意识作用是有限的;智慧却是无限的,因为我们的真心(佛心)是无限的。知识不能了脱生死,智慧才能了脱生死;知识不能救度众生,智慧才能救度众生;知识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学开发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识,这是舍本逐末的最愚痴的做法。

  慈悲和能力也是一样,都必须开发自己本有的才是真实的,而且都必须有智慧来引导。如果只是用意识或知识来引导,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帮助众生,反而会害了别人。这是极危险的。

  十、学佛要历经那些阶段?

  不管显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个宗派,学佛的过程,都是由信心开始,要有想来探讨、来学佛的意愿,才能正确地领会佛法的义理,这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确的知见;接下来就是要实际去修行,这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后实际体证到那种境界,这是最后的目的。

  十一、学佛要怎么学?

  (1)学佛的通则:

  第一…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