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P5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毀戒,反而更積下無量的功德。但如果一般人,只圖口腹之欲,而飲酒吃肉,雖然口中念的是同樣的偈,心中卻是“羅刹當中坐”,自己造業不說,還誤導引誘別人造業,更嚴重的是破壞正法,斷人慧命。這樣的業報,要以多大的代價來承擔?請諸位學佛行者千萬要叁思而後言,切莫以身試法,徒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換來無量劫的叁塗苦報。

  四、學佛必須出家嗎?

  (1)佛教徒包括出家衆和在家衆,單從這一點就可以很明顯地知道,學佛並不是非得出家才行。事實上,在家學佛的人是占學佛人數的大部份。

  (2)另一個問題是:若想專心學佛,是否應該出家?因爲似乎出家才是“專業”的學佛者,能夠專心修持、專職弘法。

  出家,的確是非常值得贊歎。但現實的問題是:一、出家有很多戒律,必須有特殊根器和福德才能承擔,並不是每一個學佛者都能有此因緣;二、出家有寺院的工作必須做,並沒有多少時間能隨自己的意願調配;叁、出家衆,由于身份形相,出外弘法亦有很多不方便處,有時反而不如在家身容易弘法。

  (3)對修心法的行者(特別是本宗弟子)來說,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身出不出家,只是隨緣示現不同而已。因此,學佛行者無需于此間題起分別心。

  五、學佛是老年人的事嗎?

  老年人能來學佛固然很好,因爲老年人通常比較需要佛法,來指引他死後生命的歸宿。但並非學佛一定要等老年。

  很多人都以爲老年比較有空閑的時間,才可以學佛,其實不然。你能保證你年老時一定有空閑嗎?甚至你能保證你能活到年老嗎?而且學佛也不是要空閑時間才能學,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學的。更何況老年學佛,有好多比年輕人更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吸收能力、理解能力、觀想能力、和修法所需的精神體力等,都已經大大減退,而執著心和染汙心、世間習氣等,都更深、更難革除,障礙更大。因此,老年才來學佛,比年輕就學佛,困難何止數十倍?更別說要想成就了。

  所以,若是真正想學佛,真正想成就,必須趁年輕就好好學、好好修。早一分開始,就多一分容易。

  六、學佛只是追求心靈的寄托嗎?

  寄托心靈的方式有很多,學佛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寄托心靈,其所指的心靈,只是我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靈的寄托,爲的是使心靈得以安頓。而寄托心靈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境,以虛幻的外境羁絆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滅、變幻不定的,即使暫時獲得安頓,也不會永遠,終究會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別的目標來求寄托。雖有少數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獻給藝術,但這是妄念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追求,不斷加強追求同一境相爲目標,表面上看似找到終身的寄托,事實上依舊是不斷在追求,並不能使心靈得到安頓。所以向外追求心靈的寄托,事實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學佛,則正好相反,是向內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對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滿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頓,而真正達到追求心靈寄托的目的。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只是學佛的開始。

  七、學佛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嗎?

  (1)若相對于我們這個世界來講,極樂世界當然是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好的環境,也很值得我們這世界的一般衆生追求往生。一到極樂世界就不再受生死輪回,這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成就了。但若從學佛的全程目標來說,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究竟,它只是一種殊的方便而已。

  我們學佛,尤其是學密宗的行者,要以即身成就爲目標而發心,要自己建立一個極樂淨土,要顯現自性本具的淨土。因爲淨土和穢土,原本就是同一體,只是衆生的心念有染汙,所以所見的世界才不清淨。世界的淨穢相貌,是隨我們的心念和業力而現的。當我們能回複本具清淨無染的自性時,自性中本具的淨土,也就自然顯現,則隨處都是淨土了。

  除非是妄自菲薄,自認爲不能成就的,才退而以往生極樂爲目標。

  (2)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的是發大菩提心,要爲修行而求往生、爲早日成佛而求往生、爲救度一切衆生成就而求往生,其次再修往生淨土的法門。如果不肯發菩提心,即使修往生的法門修得多好,也一樣無法往生。因爲阿彌陀佛是以大菩提心願力建立淨土,衆生不發菩提心,便不能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故無法往生。

  八、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是爲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因爲“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確,怎麼學、怎麼修,都會走到歧途去。

  一般說來,學佛有四種不同的發心:一是爲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報,或爲了自己或家人的壽命健康,而來學佛;二是爲了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而來學佛:叁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脫,也要救度一切衆生都能和自己一樣解脫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爲了這個目的而來學佛;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輪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與解脫,一切的衆生和佛果,都一樣只是虛妄的幻相,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必須脫離的,爲了讓自己和一切衆生都能覺知這個道理,並回歸這種超越的絕對境界,而來學佛。

  這四種發心,雖然有層次上高低的差異,但基本士都還不算錯誤。當然我們不鼓勵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但如果你是以這兩種發心而來學佛,我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須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對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漸開展,讓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事實上,學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圓滿覺悟。

  除了這四種目的之外,如果你還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徹底檢討一下。特別是如果爲了追求超常態的能力、爲了感應、或通氣脈、練靈動等等目的而來學佛,請一定要重新考慮,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學佛的理念,等確定具有正確的動機後,再來學佛。因爲學佛是一條追求正確覺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于超常態能力感應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應來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爲了超能力或感應而來學佛的,必定會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換取虛幻的超能感應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九、學佛是學些什麼?

  (1)學佛要學佛的心,不是學佛的外相。什麼是佛心呢?佛是覺者,佛心也就是“覺”,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覺知自己的念頭,覺悟自己的本心。而覺,是要自己來覺,要自己體證,而不是學習了解佛陀說出來的覺後的境界,那是佛的覺,不是我們的覺,你“了解”也只是用意識去想像而已,並不能真正達到覺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是要學習覺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來覺。

  (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別心,是無取舍心,是不生滅心,是無貪、無嗔、無癡的清淨心。我們學佛、修法,也就是在修這個心,把我們衆生不平等的心態、自私的心態、喜歡分別取舍的心態、念念轉變不定的心念、充滿貪嗔癡的心念,“修正”成清淨的佛心。我們要先學這種“修正”的方法,再學著運用這些方法,將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

  (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種: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證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即衆生本具的圓滿覺性。願菩提心,即求開顧此圓滿覺性的心願,不僅願自己覺悟,也願衆生都能覺悟,這也就是菩薩“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誓願。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萬行,以開顯本具的覺性。證菩提心,即本具的覺性已圓滿開顯,爲究竟覺悟之心。勝義菩提心是所依之根,願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證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樣是這個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所見,願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樣是這個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所見,願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證菩提心是證果。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依這四個菩提心而學:先覺勝義菩提心,了知我們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發起願菩提心,願令自他都能覺證這個與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願而起行菩提心,實際精進修持佛法;最後到證菩提心,實證這自始至終所做的自性菩提心。

  (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們學佛,也是要學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這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因爲我們的心和佛心本來就是相同的,只是我們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們學佛,是要學習佛陀如何開發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開發我們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

  當我們依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開發出我們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樣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萬四千法門差別。如果不是這樣開發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說出來的事相法門差別,那樣以意識學習得來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識而已。這種知識只能知道事相差別是這樣,卻不能了知爲什麼是這樣。知識是有限的,因爲人的意識作用是有限的;智慧卻是無限的,因爲我們的真心(佛心)是無限的。知識不能了脫生死,智慧才能了脫生死;知識不能救度衆生,智慧才能救度衆生;知識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學開發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識,這是舍本逐末的最愚癡的做法。

  慈悲和能力也是一樣,都必須開發自己本有的才是真實的,而且都必須有智慧來引導。如果只是用意識或知識來引導,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幫助衆生,反而會害了別人。這是極危險的。

  十、學佛要曆經那些階段?

  不管顯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個宗派,學佛的過程,都是由信心開始,要有想來探討、來學佛的意願,才能正確地領會佛法的義理,這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確的知見;接下來就是要實際去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後實際體證到那種境界,這是最後的目的。

  十一、學佛要怎麼學?

  (1)學佛的通則:

  第一…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