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入門白話解
律航法師遺著
印光大師開示
律航法師遺著序
律航法師傳略及其往生事迹
念佛入門白話解重印序
第一講 叁皈五戒 念佛常識
第二講 十善業道 淨課儀規
第叁講 四攝 六度 叁輩往生
第四講 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附錄叁則
印光大師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心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律航法師遺著序
先師上律下航上人,壯歲以將軍身,護國護法,晚年現比丘相,度己度人。發願“生生世世,專心弘揚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安養,實現人間淨土。”師專弘揚淨土,不遺余力,逢人勸修,隨機宣說。而其自身求生西方,則志專願切,恒常念佛,竭誠不息。雖是晚年出家,由以具多善根福德因緣故,亦感臨終瑞應預知時至,自行沐浴更衣,于大衆助念聲中,安詳念佛往生也。
先師弘揚念佛法門的遺著,有“念佛入門白話解”及“百日念佛自知錄”二種。念佛入門白話解是接引初學佛人,歸向淨土的津梁,內容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其淺易處,初信佛人皆能明了,其高深處,雖老修行,亦會傾心稱歎。而書中“並耳念佛”法,實爲排除妄想的妙法,其“痛切念佛”法,乃穩操往生的左券。是故無論新學老參,允宜人手一冊。至以百日念佛自知錄,爲師閉般舟關,精修念佛叁昧的筆記,舉凡在關中的生活檢討,念佛行持,忏悔策勵,遣除魔障等等,一一詳實記錄,以資檢討改進,故名曰:“自知錄”,蓋取如人飲水,溫冷自知之意焉。其實師之所忏悔自責者,正是我輩學佛人的一般通病,師發露而我們覆藏。師之惕勉策勵者,正是我們修行之目標,師惕勵而我們怠忽。師之行持經驗,如怎樣念佛才得一心,怎樣拜佛較爲虔誠,觀想念佛的修觀次序,念佛見佛怎樣才不會著魔,凡此種種,皆可作修道人的良師益友,不可不讀。況現代工業社會,人事忙碌,長期掩關修行,很少機會了,此書又堪作有志短期靜修者之參考。竊以此二遺著,一爲接引初機之階漸,一爲指導專修之南針,澈始澈終弘揚念佛法門。
先師遺著頗豐,現正搜集整編中,因諸師兄弟,年來皆爲弘法傳戒事忙,無暇顧及印行遺著,惟廣化獨以多病偷閑,又因主編民聲日報醒世周刊,偶遇缺稿,遂將念佛入門白話解及百日念佛自知錄,權充篇幅,甚獲讀者之普遍喜愛,紛紛請印單行本。因此迫不及待先師遺著全集之印行,先將此二編合訂爲一冊,題曰“律航法師遺著第一輯”由醒世周刊印行流通,以應讀者之需要。今當付梓,謹序其印行因緣雲爾。
中華民國六十年夏曆六月十一日慚愧比丘廣化序于護國寺退居寮。
律航法師傳略及其往生事迹
門人廣化
師諱宗淨,字律航,別號西衲,安徽亳縣人。俗姓黃名胪初,生于清光緒十叁年,少應州府試,皆名列前茅。迨清廷停科舉興學堂,乃就讀安徽優級師範,畢業後棄文習武,先後入保定軍官學堂及陸軍大學第一期深造,故師博通經史,精娴戰略,堪稱文武全才。
民國肇建,師即參加光複南京浦口之役,爾後疊次參預北伐、剿匪、抗日諸役,曆經團、旅、師長、副軍長代軍長、防空司令,及最高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等職。半生戎馬建樹,不勝枚舉,載曆次戰役公案中,文繁不錄。其爲公案所未載者,竊爲師任職山西時,以其與 蔣委員長有同窗之誼,溝通晉豫諸軍與中央之隔閡,化幹戈爲玉帛,關系抗戰建國大業至钜,此功誠不可泯。其次,抗戰前師任太原防空司令及山西省防空司令,對太原防空工事之建築,堅固精巧,費少功倍,稱冠全國,中央雖令各省派員觀摩,終不能及。迨抗戰爆發,日機濫炸百余次,僅傷亡廿余人,師之保國衛民,厥功至偉。複次,抗戰期間,師負責第二戰區補給重任,饷銀一到,親自監督裝車待命出發,片刻不停,當時幣值日貶,少事活動,足以致富,而師涓滴不染,清廉高風,化頑起懦,故第二戰區始終糧饷充裕,士飽馬騰,皆師補給之功也。
師之入佛因緣,由于民國廿六年師五十一歲時,忽患眼疾,匝月不能視物,因默思宇宙人生問題,究始要終,均不得其所以,幸蒙溫彥賦將軍示以佛法,抉其疑惑,師初聞佛法,至爲驚奇,竭誠欽仰,嗣承朱慶瀾將軍之介,皈依叁寶。五十五歲師受在家菩薩戒,發願茹業。叁十五年師由第二戰區駐西安辦事處長奉調駐北平辦事處長,得緣親近夏蓮居開士,複遍參僧俗善知識,了生死之心日切,決意擺脫一切,舍家爲僧。
師于叁十七年春到臺灣,秋間遇 慈航大師自南洋歸國,歡迎會上,乍見如故,次年佛誕節即依 慈航大師薙度,黨國幹城從此作法門龍象。師出家不久,適匪諜朱X(後伏誅),爲掩飾其潛伏工作,嫁禍大陸來臺僧人,媒孽是非,幸師與立法委員董正之監察委員丁俊生,合商對策,卒賴師力,解除僧難。四十四年內政部頒不得新建寺廟,舊者重修亦須呈准之令,師根據憲法,與之力爭,卒使此一違憲之令,不得實施。慈航大師圓寂時,遺囑叁年開缸,因他故稽延五載,衆遂疑不敢開,幸師力排衆議,率工開缸,慈老肉身不壞,裝金入塔,激勵世道人心,發揚佛法道果,師有功焉。
師與淨土法門似有夙緣,自皈依後,即專修淨土,公余念佛,日課萬聲,至老無間,一生本此自度度人,故無論僧俗,凡來請教者,皆勸以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叁十九年冬及四十一年夏,師曾先後在汐止靜修院及大湖法雲寺閉百日念佛關兩次。四十一年冬師六十六歲,于火山大仙寺受具足戒後,即遵佛製半月半月誦戒,更誦淨土叁經,誦至力竭聲嘶,反覺法喜充滿。其平日不拘行住坐臥,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即外出旅行時,于車聲隆隆中,更大聲念佛,雖全車之人,投以驚奇眼光,而念佛自若。又以並耳聽聲記數法,藉攝心念,乃引用軍人並眼瞄准開槍法,移作並耳注聽佛號也。攝心記數,則以叁叁四合而爲十,逢十進數,口念佛號,耳聞佛音,記數于心,初叁聲注左耳,次叁聲注右耳,再四聲兩耳合聞,共爲十聲。又左右耳各記叁十聲,兩耳合計四十聲,共爲一百。百則左耳記之,千萬億聲以此類推,得其傳者,鹹稱絕妙。惟朝暮課誦,師謙稱晚年出家,不谙梵呗,隨衆上殿,恐擾衆儀,故多在旁殿自修。而訂有定課,寒暑不易,客中旅途,從不間斷。朝課念大悲咒十小咒及白衣神咒,其般若心經最後偈咒,多念七遍;晚課一律誦彌陀經及慈雲忏主淨土文,至心求願往生西方,每念至“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辄聲淚俱下,精誠萬分。
師于四十八年題贈侍者廣化東遊法語,有“吾老矣!西歸之日,諒不甚遠”之句。四十九年春,師將臺中慈善寺予廣化接替,退居靜修,預積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晨,師趺坐于毗連大殿之寮房,隨衆誦朝課,當念完十小咒時,寂然入定,“見一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所未睹,又見已故蓮友多人。”心知往生期近,原已允老友劉蔭遠將軍之邀,于六月初往受供旬日之約,即行謝絕,不問外緣,一心念佛,每日定課,由一萬聲增至五萬聲。六月初五日起,寺中大衆,每晚輪流陪師念佛至午夜。初七日師付後事,立遺囑。六月十一日上午師披南傳袈裟,穿新鞋襪,預備往生。中午徒衆得息,紛紛返寺叩安,師見之大喜。下午叁時許,師自持衣物,步行去洗澡,與平時毫無異狀。浴畢至客堂,衆請師門邊向南坐,通風較涼,如何?師答:“面對西方,不忘生西。”遂至東壁面西而坐,對大衆開示雲:“你們呀!能得信佛,很幸運啦!”手指出家衆“你們信佛又得出家,是幸運中最幸運的人啊!太好啦!我告訴你們,佛教修行的法門多得很,而以念佛法門最爲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到現在臨命終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我這就是現實最好的證明。”複起立抖擻兩袖雲:“看!不是蠻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此時似乎有人聯想到“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師聞之連說:“對!對!對!就照這樣修,我走了!”衆起送師回寮。少頃有送地藏殿木料者來,以地藏殿由師發起興建,尚未竟功,師最關心,曾由徒衆發願完成,師方將此事放下,但一聞木料來,即起命廣化扶侍往觀,行間有“我這一生太幸運啦!晚年能出家,又得你們這些道友招呼我,爲我念佛助往生,謝謝你們啊!這亦是我幸而出了家,若不出家,這時爲妻兒子女啼哭糾纏,怎能一心念佛呢?不得一心,又怎能往生?......”行到堆木料處,環視一遍,坐約叁分鍾,即獨自回寮,隨命“請廣化來!”廣化趨至。時正下午五點叁十分也。見師示異狀,乃問:“是否時候到了?”師點首,遂鳴鍾集衆“大家念佛,助師父往生。”師亦隨衆念佛,初緊而急,漸模糊不清,五時叁十四分,于大衆念佛聲中,師安詳往生矣。遵遺囑停靈叁日,時雖炎暑,而容光煥發,無異生時,荼毗後,獲舍利數百粒,大者如豆,小者如米,瑩潤晶澈,五色燦爛,世所希有。頂骨呈蓮華色,半露舍利,若绛璧之嵌珍珠焉。凡此瑞相,足征往生無疑矣。
附錄 憨山大師念佛偈
但將一句阿彌陀, 置在心中常不斷。
果能念念最分明, 即與彌陀親見面。
常思淨土在目前, 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攝一句中, 是真如來異方便。
當在了了分明時, 更無再起差別見。
念佛入門白話解重印序…
《念佛入門白話解 (律航法師遺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