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統《四分律疏》、南山道宣《含注戒本疏》、 《行事鈔》 、 《羯磨疏》、懷素《戒本疏》、定賓《飾宗義記》、觀音寺亮律師《義我記》及天臺宗典籍等四十八部,和經像法物等。日本律宗,由此肇始,日人聳他爲日本律宗之初祖。
繼承道宣法系的周秀,以次第傳道恒,撰有《行事鈔記》十卷,道恒弟子有志鴻、省躬、昙清。志鴻撰《四分律搜玄錄》二十卷,省躬著《行事鈔順正記》十卷,昙清著《顯宗記》。省躬弟子慧正,慧正弟子玄暢,被稱爲「法寶大師」 ,撰有《行事鈔顯正記》,經弟子元表、守言、元解而入宋代。元表作《行事鈔義記》。守言、元解、法榮、處恒二作處雲) 、擇悟次第相承:至處恒又撰《拾遺記》叁卷,擇悟著《義苑記》七卷。擇悟下傳承至允堪、擇其、元照。
南山律宗至唐末五代,經過唐武宗廢佛及五代的喪亂以後,律疏散失,傳承乏人,呈現衰微景象。及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師相繼興世,重振宗風,使南山律宗又複興盛起來,史稱爲律宗的中興時期。
允堪(公元一OO五——一O六一年) ,出家後在西湖菩提寺講授南山律宗,宋慶曆、皇佑年問(公元一O四一——一O五叁年) ,依照戒律在杭州大昭慶寺、蘇州開元寺、秀州精嚴寺建立戒壇,每年度僧。所有道宣的重要著述,他都作了記解,有《行事鈔會正記》、《戒本疏發揮記》、《羯磨疏正源記》、《拾昆尼義鈔輔要記》、《教誡儀通衍記》、《淨心誡觀發真鈔》等十部,世稱「十本記主」。後人將其學系稱爲「四分律會正宗」。
允堪有弟于擇其,擇其的弟子元照(公元一O四八——一一二八年) ,博通叁,參究各宗,而以律爲本。住持杭州靈芝寺叁十年,盛開講筵,從事著述,以天臺宗教義來闡明道宣的學說,著有《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共一百余卷。並詳究律宗傳承,作《南山律宗祖承圖錄》,楷定南山九祖,後世稱其爲律宗中興的大師。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九依之,作爲南山律宗傳承,後附允堪、元照二人略傳。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統》,亦依元照所立九祖(昙無德、昙摩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道宣)次第,於道宣下績文綱、滿意、大亮、昙一、辯秀、道澄、澄楚、允堪、元照,定爲中國律宗之列祖。
道宣所著《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而以允堪的《會正記》和元照的《資持記》二書最負盛名。但允堪和元照的學說也有差異,在關於繞佛方向及衣製短長等細瑣問題上二者有爭論,於是南山律宗又分爲會正派和資持派。
故《釋氏稽古略》卷第四說:元照「以《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與《會正》師殊途同歸,推明南山元意,而上合於佛製。自是《會正》、 《資持》又分宗於律矣」。但後代學者專弘《資持記》,推爲南山律宗正統,允堪《會正記》遂下傳。其後,律宗又趨於式微,只元照之下有智交、准一、法政、法久、了宏、妙蓮,次第相承。
在同一時代,律宗在日本也經曆了同樣的命運。奈良朝興起的監真傳來的四分律宗,到平安(公元七八四—一一九二年)初期已逐漸萎靡不振,到中世以後,其法脈即將斷絕。這雖然由當時僧界頹廢的風氣所造成,但傳教大師最澄興起大乘戒不是沒有發生影響。然而到了铄倉幕府(公元一一九二——二叁叁叁年)的初期,四分律宗又一度出現了複興的景象。大悲和興正二僧重新振興東大寺和招提寺兩個戲壇,俊芨和淨業二律師又人宋求戒,回國後在北京(平安,即京都)開泉湧寺和戲光寺兩大律寺,使四分律宗重興。由此,日本佛教史上才有了所謂「南京(奈良)律」和「北京律」的名稱。
所謂南京律,就是重新振興的鑒真和尚所傳的四公律宗:北京律,則是在鑒真和尚以後再次傳入的四分律宗。日僧俊仍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一一九九年)春入宋,曾隨侍如庵了宏律師學習南山律六年,後又從溫州廣德律師學「七滅诤」法。嘉定四年(公元二二一年)攜所得的經律章疏二千余卷和佛舍利等,乘船返回日本,重興律學,日皇和幕府都奉他爲戒師。
俊芨之後又有律學沙門淨業,於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及紹定四年(公元二叁二年)兩次入宋學律,從中峰鐵翁守一重受具足戒,回國後開創戒光寺。
大悲和興正均爲戒如律師門下高足,二人均有志於弘律,慨歎律學不興,投入戒如門下後,便攜手共同致力於弘揚律法、利濟衆生的事業,四方奔走,廣泛傳播《四分律》學。二人門下有弟子幾萬之衆,律匠有數百,使數百年瀕於湮滅的鑒真和尚的律風重新振興。大悲以招提寺作爲傳戒和弘布律宗的道場,而興正則以西大寺爲道場。大悲的徒弟圓照興起了東大寺的戒壇院。
日後,日本律宗的命脈之所以能連綿不斷,並且使律宗重振,這全是由於大悲、興正的努力。
元明之際,律宗法系傳承幾於無聞。同時由於南宋後禅宗盛行,律學無人問津,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
律宗的再興已至明末,弘律的大德,又相繼而起,比如蓮池、藹益、弘贊、元賢諸大師。雖非律宗,卻有意扶持律學,均有律學的著述存世。蓮池有《具戒便蒙》、《沙彌律儀要略》、《梵網經義疏發隱》等。藕益有《沙彌十戒錄要》、《昆尼珍敬錄》、《昆尼事義集要》、《四分律藏大小持戒鍵度略釋》、《律要後集》 、《梵網經合注》等。弘贊有《沙彌日用》、《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四分戒本如釋》、《四分名義標釋》 、比丘及比丘尼《受戒錄》各一卷、 《式叉摩那尼戒本》 、 《歸戒要集》、《八關齋法》 、《梵網經略疏》等。元賢有《四分戒本約義》、《律學發轫》等。真正使律宗重見複興氣象的是古心律師。
古心(公元一五四一——二八一五年) ,名如馨,谧慧雲。出家後,慨歎律學久廢,僧尼不依戒律,矢志徒步至五臺山求學戒法,返回金陵:(江蘇南京市)後,於馬鞍山古林庵建弘律道場,神宗曾賜「振古香林」的區額。曆住靈谷、棲霞、甘露、靈隱、天甯等寺,開壇授戒叁十余處,從人近萬人,重與南山律宗,世稱中與律祖。編有《經律戒相布薩軌儀》一卷,其法系被稱爲律宗古林派。
古心門下弟子有性相、永海、寂光、澄芳、性只等。其中寂光(公元一五八O——一六四五年),字叁昧,初習賢首教觀,後受具於古心律師,從此精研律學,博覽五部。並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設壇傳戒,受戒弟子滿天下。開千華大社,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十六觀忏法》等。其法系被稱爲律宗千華派。
寶華山自寂光後,成爲中國戒學中心,且各地寺院傳戒,皆以寶華山爲軌範。寂光門下著名弟子有香雪、見月二人。香雪弘律於常州天甯寺,著《楞伽經貫珠》十卷,後傳承不詳。見月(公元二八O一——一六七九年) ,號讀體,受具於寂光律師,從此致志於《四分律》。寂光示寂時,囑其繼任法席。他住持寶華山叁十余年,定製每年春冬傳戒,結夏安居,寺規整肅,成爲各方模範。治事之暇,即從事著述,對於近世律學的重興,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著述有《昆尼止持會集》十六卷、 《昆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範》四卷、《昆尼日用切要》 一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蘊度正範》 、《僧行規則》、 《叁歸五八戒正範》、《黑白布薩》、《出幽冥戒》 、《大乘玄義》 、《藥師忏法》等。其中,《傳戒正範》一書,成爲近代僧徒傳戒必用的依據儀軌。近代弘一法師曾贊譽此書爲「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一線曙光之不絕,唯賴此書」(《律學要略》)。
見月的弟子,以德基、書玉爲最著。德基嗣席寶華山,從學者甚衆,著有《羯會釋》十四卷、《昆尼關要》十六卷、《昆尼關要事義》一卷、《比丘尼律本會義》十二卷。書玉分席杭州昭慶寺,重振戒壇。著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 《昆尼日用切要香乳記》二卷、《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二卷、《二部僧授戒儀式》二卷、《羯磨儀式》二卷。
德基嗣法弟子叁十八人,以松隱繼嗣法席。松隱以下闵緣、珍輝、文海次第相傳,使寶華山一派,不失規模。
文海(即福聚)於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叁四年)奉召入京,住持法源寺,大興律宗,世稱法源第一代律祖。這是南山律宗幹華派在北京分支之始。著有《南山宗統》、《施食儀軌》等。他曾奉敕開叁壇大戒,四方乞戒學徒達幹余人。其下有理筠、渾儀、恺機、卓如、朗鑒、體乾、敏通、聖性、浩淨,次第相傳。自古心至浩淨已傳承十七世。
晚近律學,唯寶華山一系,以開壇傳戒爲任,使出家受戒之儀製得以勉存,佛法藉以弘揚,其功不可沒。
乾隆時,北京潭柘寺源諒(公元一七O五——一七七二年)亦盛傳戒法,著有《律宗燈譜》二卷。湖南先令長松以各地傳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刪補集要》,盛傳於湘鄂。
太平天國以後,金山的觀心、焦山的大須、天臺的敏曦等,都倡傳戒律於江浙。光緒二十叁年(公元一八九七年),發朗重建杭州昭慶寺戒壇,時稱爲律宗中興(見俞樾(昭慶寺重建戒壇記))。
律宗在曆史上衰落時期大大多於其隆盛時期。在北宋和明未有過兩次複興,隨即爲社會大動亂的浪濤所淹沒。此後一直闾然不彰。至近代,專研四分律宗者,有弘一、慈舟兩位大師。
弘一大師(公元一八八O——一九四二年),是近代南山律中興之祖。一生持律嚴謹,對律學的弘揚貢獻巨大。叁十九歲出家,同年受具足戒,因閱讀馬一浮居士所贻見月律師的《傳戒正範》和藕益大師的《昆尼事義集要》而發心學戒。起先研究有部律多年,後接受從日本請回中國失傳的南山宗叁大部的徐蔚如居士的勸說,改研南山律。從此,在以後的二十多年中,幾乎無日不在律藏中,研討探究,發揚深顯,一直致力於弘揚南山律。
他遍考中外律叢,校正叁大部及其律藏,曾對律疏作了大量整理工作,主要是圈點、科判、略釋、集釋、表釋等。著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行事鈔資持記表解》、《行事鈔資持記扶桑集釋》、《比丘尼鈔集解》、《含注戒本隨講別錄》、《刪補隨機羯磨隨講別錄》、《刪定僧戒本略解》、《羯磨略義》、《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南山律在家備覽》、《在家律要之開示》、《南山律宗傳承史》、《南山律宗書目提要》、《南山律苑文集》等。
弘一大師發大誓願,以畢生精力研究戒法,護持南山律宗,務期戒律一藏,大著僧海,普及四衆,使南山之律大放厥光。所以,弘一大師之人格志行、律學著述,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慈舟大師(公元一八七七——一九五八年) ,爲現代著名律師。出家後勤精叁學,解行相應。先後在漢口的九蓮寺、常熟法界學院、鎮江竹林佛學院、蘇州靈岩寺、青島湛山寺、北京淨蓮寺等地弘法弘律,使久已衰微的律學重振。一生教宏賢首,律持四分,行宗淨土。自行教人,均以戒法爲本。行迹所至,常講說戒品,並力行不懈。著有《菩薩戒本疏》、《四分戒本懸談》 、《昆尼作持錄要》 、《勸比丘學比丘戒意義》等。慈舟律師住世及圓寂後,時賢從而承教學戒者亦不乏人。慈舟律師亦是現代對律學很有貢獻的人。
以上將中國佛教律宗的源與流,從曆史角度作了粗淺簡要的回顧。主要勾勒了《四分律》從傳人至立宗發展演化進程中,主要思想及各種著疏産生、變化的曆史線索,因篇幅所限,其傳承代表人物的生平行履則基本沒有涉及。《四分律》在中土弘揚的曆史實際是一部中外文化相即相融的曆史。
《四分律》緣何能壓倒《僧只》、《十誦》而獨弘天下,成爲中國佛教律儀的中心
道宣對《四分律》進行了「由小入大」的改革,所創立的南山宗爲何能一宗獨盛、傅承不絕
義淨自認爲純正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爲何無法對中國律宗産生影響
禅宗的盛行,爲什麼會影響律學的弘傳
所有這一切在《四分律》弘傳過程中的不同傳承環節、不同曆史階段所體現出的基本精神和不同特色,都昭示著一個曆史規律:大凡一種外來文化要想在異國他鄉紮根生長,首先必須要爲該社會所理解和接受。而人們接受異國文化,又往往以固有的傳統思想去理解它,從而使異國文化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
《四分律》在中國傳承的殊勝因緣,主要是與中國佛教盛行大乘學說相關聯的。
《四分律》在中國弘傳的興盛與衰微,都可作爲今日佛教世界化、現代化的重要曆史借鑒。
《四分律 源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