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光统《四分律疏》、南山道宣《含注戒本疏》、 《行事钞》 、 《羯磨疏》、怀素《戒本疏》、定宾《饰宗义记》、观音寺亮律师《义我记》及天台宗典籍等四十八部,和经像法物等。日本律宗,由此肇始,日人耸他为日本律宗之初祖。
继承道宣法系的周秀,以次第传道恒,撰有《行事钞记》十卷,道恒弟子有志鸿、省躬、昙清。志鸿撰《四分律搜玄录》二十卷,省躬著《行事钞顺正记》十卷,昙清著《显宗记》。省躬弟子慧正,慧正弟子玄畅,被称为「法宝大师」 ,撰有《行事钞显正记》,经弟子元表、守言、元解而入宋代。元表作《行事钞义记》。守言、元解、法荣、处恒二作处云) 、择悟次第相承:至处恒又撰《拾遗记》三卷,择悟著《义苑记》七卷。择悟下传承至允堪、择其、元照。
南山律宗至唐末五代,经过唐武宗废佛及五代的丧乱以後,律疏散失,传承乏人,呈现衰微景象。及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师相继兴世,重振宗风,使南山律宗又复兴盛起来,史称为律宗的中兴时期。
允堪(公元一OO五——一O六一年) ,出家後在西湖菩提寺讲授南山律宗,宋庆历、皇佑年问(公元一O四一——一O五三年) ,依照戒律在杭州大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建立戒壇,每年度僧。所有道宣的重要著述,他都作了记解,有《行事钞会正记》、《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昆尼义钞辅要记》、《教诫仪通衍记》、《净心诫观发真钞》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後人将其学系称为「四分律会正宗」。
允堪有弟于择其,择其的弟子元照(公元一O四八——一一二八年) ,博通三,参究各宗,而以律为本。住持杭州灵芝寺三十年,盛开讲筵,从事著述,以天台宗教义来阐明道宣的学说,著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共一百余卷。并详究律宗传承,作《南山律宗祖承图录》,楷定南山九祖,後世称其为律宗中兴的大师。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依之,作为南山律宗传承,後附允堪、元照二人略传。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统》,亦依元照所立九祖(昙无德、昙摩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次第,於道宣下绩文纲、满意、大亮、昙一、辩秀、道澄、澄楚、允堪、元照,定为中国律宗之列祖。
道宣所著《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而以允堪的《会正记》和元照的《资持记》二书最负盛名。但允堪和元照的学说也有差异,在关於绕佛方向及衣制短长等细琐问题上二者有争论,於是南山律宗又分为会正派和资持派。
故《释氏稽古略》卷第四说: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师殊途同归,推明南山元意,而上合於佛制。自是《会正》、 《资持》又分宗於律矣」。但後代学者专弘《资持记》,推为南山律宗正统,允堪《会正记》遂下传。其後,律宗又趋於式微,只元照之下有智交、准一、法政、法久、了宏、妙莲,次第相承。
在同一时代,律宗在日本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奈良朝兴起的监真传来的四分律宗,到平安(公元七八四—一一九二年)初期已逐渐萎靡不振,到中世以後,其法脉即将断绝。这虽然由当时僧界颓废的风气所造成,但传教大师最澄兴起大乘戒不是没有发生影响。然而到了铄仓幕府(公元一一九二——二三三三年)的初期,四分律宗又一度出现了复兴的景象。大悲和兴正二僧重新振兴东大寺和招提寺两个戏坛,俊芨和净业二律师又人宋求戒,回国後在北京(平安,即京都)开泉涌寺和戏光寺两大律寺,使四分律宗重兴。由此,日本佛教史上才有了所谓「南京(奈良)律」和「北京律」的名称。
所谓南京律,就是重新振兴的鉴真和尚所传的四公律宗:北京律,则是在鉴真和尚以後再次传入的四分律宗。日僧俊仍於南宋庆元五年(公元一一九九年)春入宋,曾随侍如庵了宏律师学习南山律六年,後又从温州广德律师学「七灭诤」法。嘉定四年(公元二二一年)携所得的经律章疏二千余卷和佛舍利等,乘船返回日本,重兴律学,日皇和幕府都奉他为戒师。
俊芨之後又有律学沙门净业,於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及绍定四年(公元二三二年)两次入宋学律,从中峰铁翁守一重受具足戒,回国後开创戒光寺。
大悲和兴正均为戒如律师门下高足,二人均有志於弘律,慨叹律学不兴,投入戒如门下後,便携手共同致力於弘扬律法、利济众生的事业,四方奔走,广泛传播《四分律》学。二人门下有弟子几万之众,律匠有数百,使数百年濒於湮灭的鉴真和尚的律风重新振兴。大悲以招提寺作为传戒和弘布律宗的道场,而兴正则以西大寺为道场。大悲的徒弟圆照兴起了东大寺的戒坛院。
日後,日本律宗的命脉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并且使律宗重振,这全是由於大悲、兴正的努力。
元明之际,律宗法系传承几於无闻。同时由於南宋後禅宗盛行,律学无人问津,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
律宗的再兴已至明末,弘律的大德,又相继而起,比如莲池、蔼益、弘赞、元贤诸大师。虽非律宗,却有意扶持律学,均有律学的著述存世。莲池有《具戒便蒙》、《沙弥律仪要略》、《梵网经义疏发隐》等。藕益有《沙弥十戒录要》、《昆尼珍敬录》、《昆尼事义集要》、《四分律藏大小持戒键度略释》、《律要後集》 、《梵网经合注》等。弘赞有《沙弥日用》、《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四分戒本如释》、《四分名义标释》 、比丘及比丘尼《受戒录》各一卷、 《式叉摩那尼戒本》 、 《归戒要集》、《八关斋法》 、《梵网经略疏》等。元贤有《四分戒本约义》、《律学发轫》等。真正使律宗重见复兴气象的是古心律师。
古心(公元一五四一——二八一五年) ,名如馨,谧慧云。出家後,慨叹律学久废,僧尼不依戒律,矢志徒步至五台山求学戒法,返回金陵:(江苏南京市)後,於马鞍山古林庵建弘律道场,神宗曾赐「振古香林」的区额。历住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等寺,开坛授戒三十余处,从人近万人,重与南山律宗,世称中与律祖。编有《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其法系被称为律宗古林派。
古心门下弟子有性相、永海、寂光、澄芳、性只等。其中寂光(公元一五八O——一六四五年),字三昧,初习贤首教观,後受具於古心律师,从此精研律学,博览五部。并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设坛传戒,受戒弟子满天下。开千华大社,著有《梵网经直解》四卷、《十六观忏法》等。其法系被称为律宗千华派。
宝华山自寂光後,成为中国戒学中心,且各地寺院传戒,皆以宝华山为轨范。寂光门下著名弟子有香雪、见月二人。香雪弘律於常州天宁寺,著《楞伽经贯珠》十卷,後传承不详。见月(公元二八O一——一六七九年) ,号读体,受具於寂光律师,从此致志於《四分律》。寂光示寂时,嘱其继任法席。他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成为各方模范。治事之暇,即从事著述,对於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著述有《昆尼止持会集》十六卷、 《昆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昆尼日用切要》 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蕴度正范》 、《僧行规则》、 《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 、《大乘玄义》 、《药师忏法》等。其中,《传戒正范》一书,成为近代僧徒传戒必用的依据仪轨。近代弘一法师曾赞誉此书为「从明末至今,传戒之书独此一部。传戒尚存一线曙光之不绝,唯赖此书」(《律学要略》)。
见月的弟子,以德基、书玉为最著。德基嗣席宝华山,从学者甚众,著有《羯会释》十四卷、《昆尼关要》十六卷、《昆尼关要事义》一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书玉分席杭州昭庆寺,重振戒坛。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 《昆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二部僧授戒仪式》二卷、《羯磨仪式》二卷。
德基嗣法弟子三十八人,以松隐继嗣法席。松隐以下闵缘、珍辉、文海次第相传,使宝华山一派,不失规模。
文海(即福聚)於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奉召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兴律宗,世称法源第一代律祖。这是南山律宗干华派在北京分支之始。著有《南山宗统》、《施食仪轨》等。他曾奉敕开三坛大戒,四方乞戒学徒达干余人。其下有理筠、浑仪、恺机、卓如、朗鉴、体乾、敏通、圣性、浩净,次第相传。自古心至浩净已传承十七世。
晚近律学,唯宝华山一系,以开坛传戒为任,使出家受戒之仪制得以勉存,佛法藉以弘扬,其功不可没。
乾隆时,北京潭柘寺源谅(公元一七O五——一七七二年)亦盛传戒法,著有《律宗灯谱》二卷。湖南先令长松以各地传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删补集要》,盛传於湘鄂。
太平天国以後,金山的观心、焦山的大须、天台的敏曦等,都倡传戒律於江浙。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发朗重建杭州昭庆寺戒坛,时称为律宗中兴(见俞樾(昭庆寺重建戒坛记))。
律宗在历史上衰落时期大大多於其隆盛时期。在北宋和明未有过两次复兴,随即为社会大动乱的浪涛所淹没。此後一直闾然不彰。至近代,专研四分律宗者,有弘一、慈舟两位大师。
弘一大师(公元一八八O——一九四二年),是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巨大。三十九岁出家,同年受具足戒,因阅读马一浮居士所贻见月律师的《传戒正范》和藕益大师的《昆尼事义集要》而发心学戒。起先研究有部律多年,後接受从日本请回中国失传的南山宗三大部的徐蔚如居士的劝说,改研南山律。从此,在以後的二十多年中,几乎无日不在律藏中,研讨探究,发扬深显,一直致力於弘扬南山律。
他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律藏,曾对律疏作了大量整理工作,主要是圈点、科判、略释、集释、表释等。著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行事钞资持记表解》、《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比丘尼钞集解》、《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删定僧戒本略解》、《羯磨略义》、《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集解》、《南山律在家备览》、《在家律要之开示》、《南山律宗传承史》、《南山律宗书目提要》、《南山律苑文集》等。
弘一大师发大誓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务期戒律一藏,大著僧海,普及四众,使南山之律大放厥光。所以,弘一大师之人格志行、律学著述,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慈舟大师(公元一八七七——一九五八年) ,为现代著名律师。出家後勤精三学,解行相应。先後在汉口的九莲寺、常熟法界学院、镇江竹林佛学院、苏州灵岩寺、青岛湛山寺、北京净莲寺等地弘法弘律,使久已衰微的律学重振。一生教宏贤首,律持四分,行宗净土。自行教人,均以戒法为本。行迹所至,常讲说戒品,并力行不懈。著有《菩萨戒本疏》、《四分戒本悬谈》 、《昆尼作持录要》 、《劝比丘学比丘戒意义》等。慈舟律师住世及圆寂後,时贤从而承教学戒者亦不乏人。慈舟律师亦是现代对律学很有贡献的人。
以上将中国佛教律宗的源与流,从历史角度作了粗浅简要的回顾。主要勾勒了《四分律》从传人至立宗发展演化进程中,主要思想及各种著疏产生、变化的历史线索,因篇幅所限,其传承代表人物的生平行履则基本没有涉及。《四分律》在中土弘扬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外文化相即相融的历史。
《四分律》缘何能压倒《僧只》、《十诵》而独弘天下,成为中国佛教律仪的中心
道宣对《四分律》进行了「由小入大」的改革,所创立的南山宗为何能一宗独盛、傅承不绝
义净自认为纯正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何无法对中国律宗产生影响
禅宗的盛行,为什么会影响律学的弘传
所有这一切在《四分律》弘传过程中的不同传承环节、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基本精神和不同特色,都昭示著一个历史规律:大凡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首先必须要为该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而人们接受异国文化,又往往以固有的传统思想去理解它,从而使异国文化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四分律》在中国传承的殊胜因缘,主要是与中国佛教盛行大乘学说相关联的。
《四分律》在中国弘传的兴盛与衰微,都可作为今日佛教世界化、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借鉴。
《四分律 源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