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揵度之叁
譯文
那時,佛召集衆比丘僧,爲衆比丘講解各種有關持守大小戒律的條文規定。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衆中,能夠自我覺悟,契會真理。然後又爲衆人講說正法,自始至終,善義具足,文從義順,開示清淨修持行爲。
如有居士,或居亡子弟,或其他種姓的人聞聽此正法後,便會生起信樂佛法之心,由此並會想到:如今我居於家中,妻兒老小拖累,使我不能全身心來修持清淨行。現在我甯可剃除須發,披著袈裟,以信樂佛法之心出家修道。若到那時,無論家中有多少財産錢物,都要舍棄;無論有多少親戚眷屬,都要舍離。要剃除須發,披著袈裟,出家修出世法。要同其他出家人一樣去除各樣裝飾用品,與衆比丘持守同樣的戒條。
不殺害生命,舍棄刀杖一類的殺生器具,對衆生常懷有慈悲慚愧之心,這才是不殺生的真義。
斷絕偷盜之念,施主給與便收取,未施與便不取,心境清淨,斷絕偷盜之念,這即是不偷盜。
舍棄淫欲不淨行,精進不懈地修持清淨行,不貪著於世俗欲受,清淨無染,即爲舍淫不淨行。
禁絕妄語,凡事如實敍說,不欺騙世人,則爲不妄語。
杜絕兩舌語,不將聽到的此人的話傳給彼人,亦不將彼人說的話傳給此人,即不在兩者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彼此的和合。如別人間有隔閡,要適時地調解,使其和合友善,歡喜共處,這即是不兩舌。
禁說粗言惡語,因爲說話粗野,會苦惱別人,使人心生怨恨,而不歡喜。斷絕這樣的粗言惡語,說話和氣,使人不生怨怪,可以讓大家安樂,喜聞其言,獲得和善的大利益,這就是不說粗言惡語。
禁說無利益語,應說適時語、真實語,對人己皆有益的話,說法語,講律語,止诤語。有事由則說,所說適合時宜,即是離無利益語。
不飲酒,遠離放逸邪惡的地方。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料塗身,不作歌舞倡伎,也不去觀聽聲色娛樂。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唯日中一食。不捉持金銀錢幣及一切寶物器具。
不娶妻妾及童女,不蓄養奴婢。不占有象馬車乘及田宅園觀,也不蓄養雞狗豬羊等物。不欺詐世人,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決不輕秤小鬥,缺斤少兩。不和合惡物,同流合汙。不因養生活命而操持販賣之業,屠殺其他生物性命,斫斷其肢節而買賣。斷人財路,役使他人爲自己幹活二目則虛僞欺詐,挑起訴訟爭鬥,不顧別人利益。出家修道之人,應斷除以上作惡之事。外出時要知時而行,非時不行。食時要量腹而食,不應貪食。著衣要量身而穿,不多持衣物,取足則可。比丘所行之處,一定要衣鉢隨身,好比飛鳥羽翼護身一般。
原典
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爲諾比丘說大小持戒犍度①。如來、出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衆中而自覺悟證知②爲人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文義具足,開顯淨行。
若居士、居士子聞,若複種姓生者,彼聞正法便生信樂,以信樂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縛,不得純修梵行。我今甯可剃除須發,披袈裟以信舍家人非家道。彼於異時,錢財若多若少皆悉舍棄,親屬若多若少皆亦舍離。剃除須發,披袈裟,舍家人非家道。彼與出家人同除舍飾好,與諸比丘同戒。
不殺生,放舍刀杖,常有慚愧,慈念衆生,是爲不殺生。
舍偷盜,與便取,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有盜意,是爲不偷盜。
舍淫不淨行,修梵行動精進,不著欲愛,清淨香潔而往,是爲舍淫不淨行。
舍妄語,如實不欺詐於世,是爲不妄語。
舍兩舌③,若聞此語不傳至彼,若聞彼語不傳至此,不相壞亂。若有離別,善爲和合,和合親愛,常令歡喜,出和合言,所說知時,是爲不兩舌。
離粗惡語,所言粗犷,苦惱他人,令生瞠恚,而不喜樂,斷除如是粗惡言,言則柔軟,不生怨害,能作利益,衆人愛樂,樂聞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爲不粗惡二曰。
離無利益語,知時語、實語、利益語、法語、律語、滅诤④語,有緣而說,所言知時,是爲離無利益語。
不飲酒,離放逸處。不著華香璎珞,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不高廣床上坐。非時不食,若是一食。不把持金銀七寶⑤。
不取妻妾童女,不畜養奴婢、象馬車乘、雞狗豬羊、田宅園觀,儲積畜養一切諸物。不欺詐、輕秤小鬥。不和合惡物,不治生⑥販賣,斷他肢節,殺害系閉。斷他錢財,役使作業。言辄虛詐,發起诤訟,棄舍他人。斷除如是諸不善事。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衣鉢自隨,猶若飛鳥羽翮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處,衣鉢隨身。
①犍度:又作犍度、建陀、建圖、乾度。意指蘊、聚、衆、分段。即分類編集,把同類之法聚集一處。相當於節或品。指把有關受戒、布薩、安居等僧團內的儀式作法,與日常生活的規定條文,分類整理而成。
《四分律》載有二十犍度。㈠規定出家受具足戒法的受戒犍度,又稱大犍度。㈡說明布薩規定的布薩犍度。㈢說明安居規定的安居犍度。㈣說明有關自恣規定的自恣犍度。㈤說明持用皮革製品的皮革犍度。㈥說明有關食物、藥物等製定的藥犍度。㈦說明有關迦締那衣規定的迦締那衣犍度。㈧說明有關比丘著衣的衣犍度。㈨說明釋尊居於瞻波時所製定的有關衆僧會議方法的瞻波犍度。㈩說明在拘啖彌所發生教團內部紛爭的拘睒犍度,以及诃責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滅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房舍犍度、雜犍度等。
②證知:證,即契會真理,而入悟境。證之境地,唯有自己體驗方可了然,故有己證、內證之稱。就能證而言,則稱爲證智、證知。
③ 兩舌:即於兩者間搬弄是非,挑拔離間,破壞彼此的和合。又作離間語、兩舌語。爲十惡業之一。兩舌之罪,能令衆生墮入叁惡道。
④減诤:又作止诤,即止滅僧尼爭論之法。乃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具足戒的一部分,因有七種,又稱七滅诤。㈠現前昆尼,使起诤雙方對決於現前,或於現前引證叁藏教法及戒條而決之。㈡憶念昆尼,诤議有無罪過時,以犯戒者憶念有無而決之。㈢不癡昆尼,犯戒者若精神異常,待治愈後,羯磨而令悔其罪。㈣自言昆尼,比丘犯戒時,令其自白,始治其罪。㈤覓罪相昆尼,犯人不吐實,陳述矛盾時,舉示其罪狀。㈥多人覓罪相昆尼,互有爭議而不易裁決時,集有德之僧,依多數而決是非。㈦如草覆地昆尼,鬥訟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發露,相道歉而忏悔。
⑤七寶:即七種珍寶。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 、 《大智度論》卷十等謂七寶即:㈠金。㈡銀。㈢瑠璃。㈣頗梨,即水晶。㈤車渠,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㈥赤珠。㈦瑪瑙。
⑥治生:即日常養生活命的産業。
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對衆比丘說:「你們聽著,要仔細考慮,如有比丘以相似文句講說有違正法的禁戒,這個比丘會使衆人不能得到修道的利益,反而造作衆多苦業,令正法疾滅。如有比丘隨順文句不違背正法禁戒,此比丘會讓衆人得到利益,不造作衆多苦業,使正法久住世間。所以你們衆比丘應當隨順文句,不應使正法禁戒有所增減,你們就應當這樣學修。」衆比丘僧聽了佛的教導後,歡喜信樂,如法受持。
佛又對他們說:「如有比丘將非法說成如法,將如法說成非法,這個比丘將使多人不得利益,且造作衆苦業,疾滅正法。如有比丘,非法則說爲非法,如法則說爲如法,此比丘會使多人得到利益,且積衆多善業,能使正法久住世間。所以你們應當隨順此教,非法當說爲非法,正法當說爲正法,是非分明,你們就應當這樣學修。」衆丘比僧聽後歡喜信樂,如法受持。
那時,佛對衆比丘說:「如有比丘將非佛製禁戒說爲如法禁戒,而將佛製禁戒說成是非法禁戒,此比丘會使多人不得利益,造作衆多苦業,以滅正法。如有比丘將非法禁戒則說爲非法禁戒,將如法禁戒則說爲如法禁戒,此比丘可使多人獲得利益,不造作衆苦業,能使正法久住世間。所以你們應隨順此教,非法禁戒則說爲非法禁戒,如法禁戒則說爲如法禁戒,你們就應當如此學修。」衆比丘僧聽了佛的教導,歡喜信樂,如法受持。
佛對衆比丘僧說:「如有比丘佛末製戒而擅自製定戒條,這樣佛製禁戒也會逐漸斷滅,使戒法毀壞,使多人不能得到修持的利益,並造作衆多苦業,最後使正法疾滅。如有比丘佛未製之戒而不另製,則佛所製定的戒條就會逐漸爲人信受持守,從而利益多人,不作苦業,使正法久住世間。所以你們應佛末製而不應另製,佛所製定的戒條就應持守修學,不應使其斷絕。」衆比丘僧聽了佛的教導,信樂歡喜,如法受持。
那時,佛告衆比丘僧說:「如來出世,因見到衆生過失的緣故,就以此一義爲衆比丘僧製定戒法,來統禦攝受衆僧。正是由於這一緣故,如來才爲衆比丘僧製定戒法。」衆比丘僧聽了佛的教導,都歡喜信樂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間,製定戒法中的每一條戒法,都是如此。
那時,佛對衆比丘僧說:「如來出世,以一義因緣,爲衆比丘僧製定呵責羯磨,以攝受統禦衆僧,如來以此一義因緣,出世爲衆比丘僧製定呵責羯磨。」衆比丘聽了佛的教導,歡喜信樂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間。呵責鍵度中的每一條戒法,都是如此。
如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見罪舉羯磨、不忏悔羯磨、惡見不舍羯磨等。如來依據法律製定戒條,製受依止、製滅摟、製舉罪、製憶念、製求聽、製自言、製遮得阿羅漢果、製遮說戒、製遮自恣。製戒法、製說戒法、製布薩、製布薩羯磨、製自恣法、製自恣羯磨、製白白羯磨、製白二羯磨、製白四羯磨、製與覆藏、製與本日治、製與摩那埵、製與出罪。製四根本罪、製十叁僧殘罪、製二不定…
《四分律 第四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