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 第四分

  杂揵度之三

  译文

  那时,佛召集众比丘僧,为众比丘讲解各种有关持守大小戒律的条文规定。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能够自我觉悟,契会真理。然後又为众人讲说正法,自始至终,善义具足,文从义顺,开示清净修持行为。

  如有居士,或居亡子弟,或其他种姓的人闻听此正法後,便会生起信乐佛法之心,由此并会想到:如今我居於家中,妻儿老小拖累,使我不能全身心来修持清净行。现在我宁可剃除须发,披著袈裟,以信乐佛法之心出家修道。若到那时,无论家中有多少财产钱物,都要舍弃;无论有多少亲戚眷属,都要舍离。要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出家修出世法。要同其他出家人一样去除各样装饰用品,与众比丘持守同样的戒条。

  不杀害生命,舍弃刀杖一类的杀生器具,对众生常怀有慈悲惭愧之心,这才是不杀生的真义。

  断绝偷盗之念,施主给与便收取,未施与便不取,心境清净,断绝偷盗之念,这即是不偷盗。

  舍弃淫欲不净行,精进不懈地修持清净行,不贪著於世俗欲受,清净无染,即为舍淫不净行。

  禁绝妄语,凡事如实敍说,不欺骗世人,则为不妄语。

  杜绝两舌语,不将听到的此人的话传给彼人,亦不将彼人说的话传给此人,即不在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的和合。如别人间有隔阂,要适时地调解,使其和合友善,欢喜共处,这即是不两舌。

  禁说粗言恶语,因为说话粗野,会苦恼别人,使人心生怨恨,而不欢喜。断绝这样的粗言恶语,说话和气,使人不生怨怪,可以让大家安乐,喜闻其言,获得和善的大利益,这就是不说粗言恶语。

  禁说无利益语,应说适时语、真实语,对人己皆有益的话,说法语,讲律语,止诤语。有事由则说,所说适合时宜,即是离无利益语。

  不饮酒,远离放逸邪恶的地方。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料涂身,不作歌舞倡伎,也不去观听声色娱乐。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唯日中一食。不捉持金银钱币及一切宝物器具。

  不娶妻妾及童女,不蓄养奴婢。不占有象马车乘及田宅园观,也不蓄养鸡狗猪羊等物。不欺诈世人,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决不轻秤小斗,缺斤少两。不和合恶物,同流合污。不因养生活命而操持贩卖之业,屠杀其他生物性命,斫断其肢节而买卖。断人财路,役使他人为自己干活二目则虚伪欺诈,挑起诉讼争斗,不顾别人利益。出家修道之人,应断除以上作恶之事。外出时要知时而行,非时不行。食时要量腹而食,不应贪食。著衣要量身而穿,不多持衣物,取足则可。比丘所行之处,一定要衣鉢随身,好比飞鸟羽翼护身一般。

  原典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诺比丘说大小持戒犍度①。如来、出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於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而自觉悟证知②为人说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文义具足,开显净行。

  若居士、居士子闻,若复种姓生者,彼闻正法便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缚,不得纯修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披袈裟以信舍家人非家道。彼於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悉舍弃,亲属若多若少皆亦舍离。剃除须发,披袈裟,舍家人非家道。彼与出家人同除舍饰好,与诸比丘同戒。

  不杀生,放舍刀杖,常有惭愧,慈念众生,是为不杀生。

  舍偷盗,与便取,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有盗意,是为不偷盗。

  舍淫不净行,修梵行动精进,不著欲爱,清净香洁而往,是为舍淫不净行。

  舍妄语,如实不欺诈於世,是为不妄语。

  舍两舌③,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不相坏乱。若有离别,善为和合,和合亲爱,常令欢喜,出和合言,所说知时,是为不两舌。

  离粗恶语,所言粗犷,苦恼他人,令生瞠恚,而不喜乐,断除如是粗恶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能作利益,众人爱乐,乐闻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为不粗恶二曰。

  离无利益语,知时语、实语、利益语、法语、律语、灭诤④语,有缘而说,所言知时,是为离无利益语。

  不饮酒,离放逸处。不著华香璎珞,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高广床上坐。非时不食,若是一食。不把持金银七宝⑤。

  不取妻妾童女,不畜养奴婢、象马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储积畜养一切诸物。不欺诈、轻秤小斗。不和合恶物,不治生⑥贩卖,断他肢节,杀害系闭。断他钱财,役使作业。言辄虚诈,发起诤讼,弃舍他人。断除如是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衣鉢自随,犹若飞鸟羽翮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处,衣鉢随身。

  ①犍度:又作犍度、建陀、建图、乾度。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把同类之法聚集一处。相当於节或品。指把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的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的规定条文,分类整理而成。

  《四分律》载有二十犍度。㈠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的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㈡说明布萨规定的布萨犍度。㈢说明安居规定的安居犍度。㈣说明有关自恣规定的自恣犍度。㈤说明持用皮革制品的皮革犍度。㈥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的药犍度。㈦说明有关迦缔那衣规定的迦缔那衣犍度。㈧说明有关比丘著衣的衣犍度。㈨说明释尊居於瞻波时所制定的有关众僧会议方法的瞻波犍度。㈩说明在拘啖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的拘睒犍度,以及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房舍犍度、杂犍度等。

  ②证知:证,即契会真理,而入悟境。证之境地,唯有自己体验方可了然,故有己证、内证之称。就能证而言,则称为证智、证知。

  ③ 两舌:即於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拔离间,破坏彼此的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入三恶道。

  ④减诤:又作止诤,即止灭僧尼争论之法。乃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具足戒的一部分,因有七种,又称七灭诤。㈠现前昆尼,使起诤双方对决於现前,或於现前引证三藏教法及戒条而决之。㈡忆念昆尼,诤议有无罪过时,以犯戒者忆念有无而决之。㈢不痴昆尼,犯戒者若精神异常,待治愈後,羯磨而令悔其罪。㈣自言昆尼,比丘犯戒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㈤觅罪相昆尼,犯人不吐实,陈述矛盾时,举示其罪状。㈥多人觅罪相昆尼,互有争议而不易裁决时,集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是非。㈦如草覆地昆尼,斗讼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发露,相道歉而忏悔。

  ⑤七宝:即七种珍宝。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 、 《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㈠金。㈡银。㈢瑠璃。㈣颇梨,即水晶。㈤车渠,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㈥赤珠。㈦玛瑙。

  ⑥治生:即日常养生活命的产业。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你们听著,要仔细考虑,如有比丘以相似文句讲说有违正法的禁戒,这个比丘会使众人不能得到修道的利益,反而造作众多苦业,令正法疾灭。如有比丘随顺文句不违背正法禁戒,此比丘会让众人得到利益,不造作众多苦业,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众比丘应当随顺文句,不应使正法禁戒有所增减,你们就应当这样学修。」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後,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又对他们说:「如有比丘将非法说成如法,将如法说成非法,这个比丘将使多人不得利益,且造作众苦业,疾灭正法。如有比丘,非法则说为非法,如法则说为如法,此比丘会使多人得到利益,且积众多善业,能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当随顺此教,非法当说为非法,正法当说为正法,是非分明,你们就应当这样学修。」众丘比僧听后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那时,佛对众比丘说:「如有比丘将非佛制禁戒说为如法禁戒,而将佛制禁戒说成是非法禁戒,此比丘会使多人不得利益,造作众多苦业,以灭正法。如有比丘将非法禁戒则说为非法禁戒,将如法禁戒则说为如法禁戒,此比丘可使多人获得利益,不造作众苦业,能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随顺此教,非法禁戒则说为非法禁戒,如法禁戒则说为如法禁戒,你们就应当如此学修。」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对众比丘僧说:「如有比丘佛末制戒而擅自制定戒条,这样佛制禁戒也会逐渐断灭,使戒法毁坏,使多人不能得到修持的利益,并造作众多苦业,最後使正法疾灭。如有比丘佛未制之戒而不另制,则佛所制定的戒条就会逐渐为人信受持守,从而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佛末制而不应另制,佛所制定的戒条就应持守修学,不应使其断绝。」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信乐欢喜,如法受持。

  那时,佛告众比丘僧说:「如来出世,因见到众生过失的缘故,就以此一义为众比丘僧制定戒法,来统御摄受众僧。正是由於这一缘故,如来才为众比丘僧制定戒法。」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都欢喜信乐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间,制定戒法中的每一条戒法,都是如此。

  那时,佛对众比丘僧说:「如来出世,以一义因缘,为众比丘僧制定呵责羯磨,以摄受统御众僧,如来以此一义因缘,出世为众比丘僧制定呵责羯磨。」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信乐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间。呵责键度中的每一条戒法,都是如此。

  如搂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见罪举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等。如来依据法律制定戒条,制受依止、制灭搂、制举罪、制忆念、制求听、制自言、制遮得阿罗汉果、制遮说戒、制遮自恣。制戒法、制说戒法、制布萨、制布萨羯磨、制自恣法、制自恣羯磨、制白白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与覆藏、制与本日治、制与摩那埵、制与出罪。制四根本罪、制十三僧残罪、制二不定…

《四分律 第四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分律 源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