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条戏法,如来对每一类戒法的制定,都与呵责羯磨出於同一因缘。
那时,佛对众比丘僧说:「受戒後,如欲舍弃所受之戏,只要声明一句便为舍戒。如这样说:我舍佛。如果说这样一句话,便这样对众比丘说法,众比丘僧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在舍街国只桓精舍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比丘说相似文句遮法见尼①,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随顺文句不违法昆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作众苦业,正法久住。是故诸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昆尼,当如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言:「若比丘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如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②,以灭正法。其有比丘,非法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作众善口业③,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当随顺此教,非法当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当作如是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④。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晃尼说言是毗尼,是晃尼说言非毗尼,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毗尼说言非毗尼,是毗尼说言是毗尼,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当随此教,非毗尼说非毗尼,是毗尼说是毗尼,当作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剠不制,是制不断,如是渐渐令戒成就,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应制,是制不应断,当随所制戒而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见众过失故,以一义为诸比丘结戒,摄取於僧。以此一义故,如来为诸比丘结戒。」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以一义故,为诺比丘制呵责羯磨⑤,摄取於僧,以是一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如是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见罪举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检校法律所制,制受依止、制梵罚⑥、制亿念、制求听、制自信、制遮阿琵婆陀⑦、制遮说戒、制遮自态。制戒、制说戒、制布萨⑧、制布萨羯磨、制自态、制自态羯磨、制白白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与覆藏、与本日治、与摩那埵、与出罪。制四波罗夷、制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⑨、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⑩、式叉迦罗尼⑾、七灭诤,一一句如呵责羯磨。
尔时,佛告诸比丘:「说一语便成舍戒⑿。作如是言:我舍佛。作如是一语,便为舍戒。」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注释
①昆尼:即律,合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即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的禁戒。
②苦业:即烦恼业缘。苦,指因前世恶业而遭受的痛苦。业,即身业、口业、意业,为人的行动、言语、意识活动的代称。
③善业:指善之作业,与恶业相对称。即能招感善果的身、口、意业。
④受持:指领受於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㈠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制定的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㈡受持经典,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㈢受持三衣,僧众得受三衣後,须依法於适当之时、地穿著。
⑤呵责羯磨:即於僧众面前呵责犯过比丘,并宣告剥夺其应享有的权利。佛为处分好争斗的二比丘,并行呵责羯磨,而产生了羯磨犍度,亦称呵责犍度。
呵责犍度的内容共有七种,其中规定受呵责羯磨者的治罪法,呵责犍度的如法或非法,以及解羯磨、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见羯磨等各种羯磨。
⑥梵罚:即梵坛之治罪法。有二法:㈠默搂,一切人不与犯者来往、言语等。㈡灭搂,犯重罪而心无惭愧,众所不能容,不可与其共住,於众中举示其罪并驱出。
⑦阿劣婆陀:梵语anutqada,亦译阿耨波陀。 《大智度论》卷四十八:「阿提,秦言初。阿褥波陀,秦言不生。」不生,即指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於三界五趣之中,永入涅槃,不受生死果报,故称为不生。
⑧布萨: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意译为长净、长养、净住、共住,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说戒堂) ,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条,若有犯戒者,则於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於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
⑨尼萨耆:全称为尼萨耆波逸提。意译为尽舍堕、舍堕。即应舍财物之堕罪。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因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悔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
⑩波罗提提舍尼: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波罗底提舍尼,或单称提舍尼。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悔过法。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
⑾式叉迦罗尼:即尸沙迦罗尼,是突吉罗的异名,是应学或宜学的意思,所以通常称为应当学。
⑿舍戒:即舍弃所得之戒。在僧团中,僧尼受戒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及一定的仪式,但舍戒却十分简单,只须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即算舍戒,便可放弃比丘(尼)身分。
舍戒有顿渐三舍:顿舍是直做白衣,这种舍戒多数是由於完全退失了信心而引起的;渐舍在受持的四种戒中,或舍弃具戒作沙弥,或舍弃具戒和十戒,作优婆塞。如律法中制定比丘可七进七出,比丘尼只可一进一出。
《四分律 第四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