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四方游行,弘扬佛法,弟于日渐增多,形成庞大的僧团。为了和合僧团,约束僧众,便有了制定戒律的必要。不过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戒律仅仅是因种种机缘,随境点化,约束弟子的各种规约,也是在随犯随止中产生的。可是到佛灭度以後,僧徒中渐有不守戒律的事发生,於是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会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了第一次经律结集,由优婆离尊者结集律法,升座诵读,在一夏九旬的日子裏,分作八十次诵出,所以称「八十诵律」 ,成为三藏中的律藏。
此後一百年间,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崛多,五师相承,并无支派。一百年後,异执纷起,以致於分作二部、五部等。所谓二部,即上座部、大众部;所谓五部,乃优婆崛多的五位弟子,依各自对於律藏内容的取舍不同,采集起来,各自成立一部,即昙无德部(四分律) 、萨婆多部(十诵律) 、大众部(僧只律) 、弥沙塞部(五分律) 、迦叶遗部(解脱律) 。以後,相传又分为二十部、五百部等。
一、律学初傅
据僧史记载,律学传人中国,始於曹魏嘉平年间(公元二四九——二五三年) 。当时中天竺昙摩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是剪落须发,身穿缦衣,末禀归戒,更谈不上戒律的约束。於是在嘉平二年(公元二五O年)译出《僧只戒心》,即摩诃僧只部的戒本,作为僧众持戒的依据。又敦请梵僧十位大德,建立羯磨法(即受戒仪式) ,创立以十大僧传戒法的先例,这是中国有戒律和受戒的开始。
正元年间(公元二五四——二五五年) ,中亚安息国沙门昙无谛来到洛阳,於白马寺译出昙无德部的受戒作法,这是当时中国比丘羯磨受戒所禀之法。所以在中国所传的戒法,是采取《四分律》的,这可看作是中国佛教四分律宗的嚆矢。
在五部律中,中国最先译出的是《十诵律》。《十诵律》是萨婆多部的广律。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O四年) ,专精《十诵律》的厨宾沙门弗若多罗来长安,与鸠摩罗什共译《十诵律》。律文尚未译完,弗若多罗便逝世。後又昙摩流支携此律梵本来长安,复与罗什共译,成五十八卷。译文尚未删改整理,罗什又逝世。後又有卑摩罗叉来长安,对译本重加校订,改最後一诵为《昆尼诵》 ,并译出(十诵律昆尼序)放在最末,始开为六十一卷。这就是现行的《十诵律》。
昙无德部广律《四分律》,於弘始十年(公元四O八年) ,由善诵昙无德部律的、佛陀耶舍庸出梵文,竺佛念译秦言,初成四十车卷,今开为六卷。
《僧只律》梵本是由法显从印度求来,於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成四十卷。
弥沙塞部的广律《五分律》亦经厨宾僧人佛陀什和竺道生於刘宋景平二年(公元四二四年)译出,成三十卷。
至於迦叶遗部,至东魏定武元年(公元五四三年) ,由般若流支译出《解脱戒经》一卷,其广律始终没有译就。
随著广律的译出,解释广律的论著也陆续译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昆尼母论》八卷、《摩得勒伽论》十卷、《善见论》十八卷、《萨婆多论》九卷、《明了论》一卷。这就是中国律宗的「四律五论」。
二、四分律的弘传
自广律译出以来,除《五分律》未曾弘通外,《十诵律》、《僧只律》曾盛行於宋、齐、梁之间。江南一带多尊崇《十诵律》,关中及其他地方,则多尚《僧只律》。其中,《十诵律》最为盛行,《梁高僧传》卷十一曾云:「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可见,在律学初传中国之际,是诸律并弘,而《十诵律》却曾独领风骚数百年。
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最後能弘通独盛、蔚成一宗的,只有《四分律》。《四分律》虽译於姚秦时代,但其後六十余年间,几无人研习。及至北魏孝文帚时,北台法聪律师辍讲《僧只律》,而专心致力於《四分律》的研习弘扬,从此以後,四分律学蒸蒸日上,弘传渐盛。法聪律师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开讲此律,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内容仅是大段科文。
北魏末年慧光僧统(公元四六八——五三七年)博听律部,师承道覆研究《四分律》,他由佛陀扇多的启示,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大力弘扬戒律,奠定了《四分律》开宗立派的基础。
慧光门下弟子众多,道云、道晖、昙隐、洪理、慧远、法上均为一代名僧。其中道云奉慧光遗命,专弘律部,著《四分律疏》九卷。道晖又把道云所撰之《疏》加以整理,略为七卷。洪理撰《四分律钞》二卷。
云隐起先原奉道复,听受律部,后来更从慧光采撷精要,成为弘播戒宗、五众师仰的人物。与昙隐并称通律的道乐,有弟子法上,法上的弟子法愿,有「律虎」之称,著有《四分律疏》十卷、《是非钞》二卷。
道云之下有洪遵、道洪两系。道洪力阐《四分》,弟子洪渊、慧珑、玄琬等继起,使《僧只律》在关中几成绝响。道洪门下有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日後形成四分律宗的,正是智首的法系。
智首(公元五六七——六三五年) ,幼年从僧稠门徒智旻出家,後从道洪听受律学。他广为考定三藏诸佛典,凡与律有相关连的对勘条疏,加以会通。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於是研核古今学说,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又以道云所制的《四分律疏》为基础,比较各部律文的异同以资取舍,撰《四分律疏》,世称《广疏》 (一作《大疏》) ,它与慧光的《疏》 (称为《略疏》) 、法砺的《疏》 (称为《中疏》)共称律学三要疏。
智首弘扬律学三十余年,奠定了唐代律宗的基础。当时律学名僧大都受过他的影响,正是他的弟子道宣继承其遗范,广事著述,并用大乘教义来解释《四分律》,而创立四分律宗的。
道宣(公元五九六——六六七年) ,律学南山宗的创始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从智首学律,听其讲《四分律》二十余逼,专心钻研律部。後入终南山潜心述作。於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六月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公千作十二卷),对《四分律》进行了划时代的归纳整理,阐发了他为律学开宗的见解。《四分律删紧补阙行事钞》钞集比丘依律行事的教典根据,主要以《四分律》藏为基础,以三藏文字、圣贤撰述、古师章疏为补充,分三十篇说明律藏所摄的自修摄僧的各种事相行法,成为中国律宗最具权威的著作。
本书卷首有作者自序,序文先总明著作本书的动机,作者认为古来释律的著作,撰疏的只论废立,作钞的只逞问难,都不足以为新学实际行事的指导。因此,「统教意之废兴,考诸说之虚实」,以「辟重疑,遗通累,括部执,诠行相」为宗旨,著重会通诸律,解决疑难,便利行事,故题名《行事钞》。把律文内同类的加以归纳,内容是「始终交映,隐显互出」。尽量求文字的简约,提示纲领,以应需用。次以十门提纲,说明撰述本书的义例:
一、序教兴意,说明佛制戒的意义,四分宗与他宗的优劣,并以遮性等五例分别显教兴意。
二、制教轻重意,以渐顿等七门说明制有轻重的理由。
三、对事约教判处意,以昔人临事不据所受律文判断,或依他部律来处理本宗(四分)的持犯,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而建立统一正确的标准。
四、用诸部文意,说明本书主要取《四分律》藏的文为依据,其间也引用他部律,主要是因为《四分律》文不明了,或事在废前(如律许食鱼肉,後在《湼盘经》中制止食肉) ,或有义无文,有事无文的,皆取他部的文来补充。所引的律文,必取与《四分》义势相顺。其与《四分律》文不同不相通的,只能用他部的文行他部事。至於两律文义不同又都明了,不好取舍,就两说并存,随人采用。
五、文义决通意,作者从《四分律》藏中发现了许多须抉择会通的问题。其原因不外是律文年久残缺,部主取舍不同,翻译失实,抄写错漏,相承杂滥。解决办法是:㈡文义俱阙的事,以他事为例,或就理之所有来处理。㈡文具义阙的事以义定之。㈢义虽应有而《四分律》无明文的事,以他部文为证而成其事。
六、教所诠意,总以持犯二事为律教所诠。
七、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分化行二教,化教泛明因果,识达邪正,通於道俗: 行教(即制教)定取舍,显持犯,局於内众。
八、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二部同戒同制的,尼戒以比丘戒为准。其余轻重不同,有无互缺,犯同缘异,及尼与比丘下同的行法,另立尼众别行法篇。
九、下三众随行异同意,即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不同的行法,别列一篇。
十、明钞者引用真文去滥传真科酌意,作者列举本书引用的书目,有诸部律藏释律诸论,和梁时所集《出要律仪》等。所引有关《四分律》古师注释,有法聪、道覆《疏》六卷,洪理《钞》二卷等十余种,以及江表、关内、河南、蜀郡流传的著作 。最後作者说明作钞意在撮略正文,包括诸意,只存可为根据的文字,其余都删略(诸家解释不适合於新学行事的,另收入《拾昆尼义钞》中) 。目的是专供行事上披检之用。
最後以三行统摄全书的内容。上卷十二篇属於摄僧统众的事,名为众行;中卷四篇属於自修持犯的事,名为自行:下卷十四篇通於僧众及个人,名为共行。自行属於止持,众行、共行属於作持。故本书所诠,总归於依戒行十六事,成此三行,故名行事。
正文分三十篇(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将本书分摄为十六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标总显德篇:本书以依戒行持为宗,本篇标举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并广行诸教,赞持戒功德,为以下诸篇的发起(即总劝行事)。
二、集僧通局篇:明羯磨作法前作相(打犍椎等)集僧的方法,界(集僧处所)的差别和体相,及集僧的人数范围。
三、足数众相篇:明足僧数的人所具的条件,文中多说不足数的相,反显能足数的相。後附…
《四分律 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