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 第四分▪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叁十舍墮、九十單墮、四悔過法、百衆學法、七滅诤等二百五十條戲法,如來對每一類戒法的製定,都與呵責羯磨出於同一因緣。

  那時,佛對衆比丘僧說:「受戒後,如欲舍棄所受之戲,只要聲明一句便爲舍戒。如這樣說:我舍佛。如果說這樣一句話,便這樣對衆比丘說法,衆比丘僧歡喜信樂,如法受持。  佛在舍街國只桓精舍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谛聽,善思念之,若比丘說相似文句遮法見尼①,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隨順文句不違法昆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作衆苦業,正法久住。是故諸比丘,汝等當隨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昆尼,當如是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佛言:「若比丘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如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衆苦業②,以滅正法。其有比丘,非法說言非法,是法說言是法,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作衆善口業③,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當隨順此教,非法當說言非法,是法說言是法,當作如是學。」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④。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比丘非晃尼說言是毗尼,是晃尼說言非毗尼,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衆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非毗尼說言非毗尼,是毗尼說言是毗尼,利益多人,不作苦業,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當隨此教,非毗尼說非毗尼,是毗尼說是毗尼,當作是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非製而製,是製便斷,如是漸漸令戒毀壞,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衆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非剠不製,是製不斷,如是漸漸令戒成就,利益多人,不作苦業,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製不應製,是製不應斷,當隨所製戒而學。」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來出世,見衆過失故,以一義爲諸比丘結戒,攝取於僧。以此一義故,如來爲諸比丘結戒。」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來出世以一義故,爲諾比丘製呵責羯磨⑤,攝取於僧,以是一義故,如來出世爲諸比丘製呵責羯磨。」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如是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見罪舉羯磨、不忏悔羯磨、惡、見不舍羯磨。檢校法律所製,製受依止、製梵罰⑥、製億念、製求聽、製自信、製遮阿琵婆陀⑦、製遮說戒、製遮自態。製戒、製說戒、製布薩⑧、製布薩羯磨、製自態、製自態羯磨、製白白羯磨、製白二羯磨、製白四羯磨、製與覆藏、與本日治、與摩那埵、與出罪。製四波羅夷、製十叁僧伽婆屍沙、二不定法、叁十尼薩耆⑨、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⑩、式叉迦羅尼⑾、七滅诤,一一句如呵責羯磨。

  爾時,佛告諸比丘:「說一語便成舍戒⑿。作如是言:我舍佛。作如是一語,便爲舍戒。」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注釋

  ①昆尼:即律,合有調伏、滅、離行、善治等義。即製伏滅除諸多過惡之意。此乃佛陀所製定,而爲比丘、比丘尼所須遵守的有關生活規範的禁戒。

  ②苦業:即煩惱業緣。苦,指因前世惡業而遭受的痛苦。業,即身業、口業、意業,爲人的行動、言語、意識活動的代稱。

  ③善業:指善之作業,與惡業相對稱。即能招感善果的身、口、意業。

  ④受持:指領受於心,憶而不忘。可分叁方面:㈠受持戒律,無論出家在家者,一旦領受佛製定的戒法,即須誓願持守,不得有違。㈡受持經典,即受學經典之際,發淨信解,以恭敬心閱讀,並須時時諷誦、憶念。㈢受持叁衣,僧衆得受叁衣後,須依法於適當之時、地穿著。

  ⑤呵責羯磨:即於僧衆面前呵責犯過比丘,並宣告剝奪其應享有的權利。佛爲處分好爭鬥的二比丘,並行呵責羯磨,而産生了羯磨犍度,亦稱呵責犍度。

  呵責犍度的內容共有七種,其中規定受呵責羯磨者的治罪法,呵責犍度的如法或非法,以及解羯磨、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見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見羯磨等各種羯磨。

  ⑥梵罰:即梵壇之治罪法。有二法:㈠默摟,一切人不與犯者來往、言語等。㈡滅摟,犯重罪而心無慚愧,衆所不能容,不可與其共住,於衆中舉示其罪並驅出。

  ⑦阿劣婆陀:梵語anutqada,亦譯阿耨波陀。 《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阿提,秦言初。阿褥波陀,秦言不生。」不生,即指得阿羅漢果者,不再受生於叁界五趣之中,永入涅槃,不受生死果報,故稱爲不生。

  ⑧布薩:又作優波婆素陀、優婆娑、布薩陀婆。意譯爲長淨、長養、淨住、共住,或稱說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說戒堂) ,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波羅提木叉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爲是否合乎戒條,若有犯戒者,則於衆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長住於淨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齋日受持八齋戒,亦稱布薩。

  ⑨尼薩耆:全稱爲尼薩耆波逸提。意譯爲盡舍墮、舍墮。即應舍財物之墮罪。爲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共有叁十條戒,稱爲叁十舍墮。此戒乃警戒因貪心而集貯無用之長物,助長生死之業,遂墮落叁途,故舍棄此等之財物、貪心、罪業,稱爲舍墮。或謂犯此罪將墮入叁惡道,故稱墮,忏悔之法必先舍其財物,故稱舍。

  ⑩波羅提提舍尼:爲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波羅底提舍尼,或單稱提舍尼。意譯作對他說、向彼悔、悔過法。犯此戒時,必須向其他清淨比丘發露忏悔,是輕罪的一種。此一戒法,比丘與比丘尼不同,皆與飲食有關。

  ⑾式叉迦羅尼:即屍沙迦羅尼,是突吉羅的異名,是應學或宜學的意思,所以通常稱爲應當學。

  ⑿舍戒:即舍棄所得之戒。在僧團中,僧尼受戒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及一定的儀式,但舍戒卻十分簡單,只須對任何一人聲明,自己願意舍戒,即算舍戒,便可放棄比丘(尼)身分。

  舍戒有頓漸叁舍:頓舍是直做白衣,這種舍戒多數是由於完全退失了信心而引起的;漸舍在受持的四種戒中,或舍棄具戒作沙彌,或舍棄具戒和十戒,作優婆塞。如律法中製定比丘可七進七出,比丘尼只可一進一出。

  

  

《四分律 第四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分律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