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 初分之二▪P6

  ..續本文上一頁分爲百衆學和七滅诤法。此外,於身口意叁業中,以意業之惡爲大罪;一切煩惱中,以邪見爲大罪;一切惡行中,以破僧罪爲最重。

  十叁僧殘法之十叁——惡性拒僧違谏戒

  那時,佛住在拘啖昆國的瞿師衛園。有尊者闡陀比丘,禀性惡劣,從不聽人規勸。他對衆比丘說:「你們不要說我善惡好壞,我也不說你們善惡好壞。」

  衆比丘將此事禀告佛。佛對衆比丘說:「如有少數禀性惡劣、不聽別人規勸的比丘,衆僧應當爲其作白四羯磨。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禀性惡劣,不聽人規勸。衆比丘依照律法來規勸他,他不僅不聽規勸,反而對衆比丘說:各位大德,你們不要對我說善惡好壞,我也不向你們說善惡好壞,各位大德,請不要勸告我。衆比丘聽後,對這個比丘說:大德,不要固執己見,不接受別人的勸告,應該接受別人的直言勸告。你應當按照律法來勸誡衆比丘,衆比丘也應當依照律法來勸誡你。這樣佛弟子們才能獲得無上的益處,相互告誡,相互教授,相互忏悔。在衆比丘這樣規勸下,此比丘仍不接受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其他比丘應再叁勸告,讓其虛心接納別人的規勸。經過再叁勸說,能夠聽從別人勸告者,則是如法的選擇。如仍然執迷不悟,固執己見者,犯僧殘罪。」

  原典

  爾時,佛在拘赕見國瞿師衛園①。時,尊者闡陀比丘,惡性不受人語。語諸比丘言:「汝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語諸大德若好若惡。」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余比丘,惡性不受人語者,僧亦當與作如是呵谏白四羯磨②。自今已去,與諾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於戒法中諸比丘如法谏已,自身不受谏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諾大德說若好若惡,諾大德且止,莫谏我。彼比丘谏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語,大德自身當受谏語。大德如法谏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衆得增益,展轉相谏,展轉相教,展轉忏悔③。是比丘如是谏時,堅持不舍,彼比丘應叁谏,舍是事故,乃至叁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屍沙。」

  ①瞿師衛園:又作瞿師羅園精舍、美音精舍。位於古代中印度僑賞彌國。即翟師街長者建精舍奉施釋尊的園林。佛陀於此曾說法數年。

  ②白四羯磨:又作白四、白四法、一白叁羯磨。白,即告白之意;羯磨,意譯爲業、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務,如授戒之作法,規定受具足戒時,叁師中之羯磨師向僧衆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爲「白」 。其次,叁問僧衆贊成與否,稱爲叁羯磨。如無異議,則准予受戒爲僧。合一白與叁羯磨,稱爲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

  ③忏悔:忏,請求他人忍罪;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於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請求容忍寬恕之意。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爲令其行忏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爲自恣日,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

  二不定法之

  那時,世尊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迦留陀夷比丘未出家前有一個較親近的女人,是一個名叫齋的女居上,容貌端莊秀麗。迦留陀夷比丘亦長得相貌堂堂。迦留陀夷有心於這個女居士,此女居士也有意於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到乞食時,便穿好衣服拿著鉢,來到女居士齋家,和她在隱秘處單獨對坐,竊竊私語。

  當時有昆舍怯母,正好因一點小事來到這裏,遠遠聽到迦留陀夷比丘的說話聲。此女居七對佛法有信樂之心,聽到屋內有比丘的聲音,尋思道:或許裏面正在說法。就將耳貼在壁上,卻聽到說一些淫穢之語。她想道:聽到裏面有比丘說違犯佛法的淫穢之語,可是比丘不應該說這樣的話呀!便又從小縫隙中往裏看,見迦留陀夷和齋共坐在一張床上,正說淫穢之語。昆舍怯母看到這些,便又尋思道:這個比丘既在戒法禁止的地方坐,又說淫穢之語。如果讓人家的丈夫看到,一定會責罵其妻,並對佛法生不信心。想到這些,昆舍怯母趕忙出來,急急忙忙地來到世聳的住處。恭敬作禮後站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然後又向世尊恭敬作禮,繞佛叁周後離去。

  此時世尊即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說:「你是否與女居士齋在隱秘處單獨對坐

  」

  迦留陀夷回答說:「是的,世尊。」

  世尊以各種方便說法呵責道:「你的作法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你今天爲什麼要與女居士齋單獨在隱秘處對坐呢

  」

  然後,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迦留陀夷是個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他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在隱秘遮蔽處等可以作淫事之處與女人單獨對坐,並說淫穢粗惡語,被有信用的女居士看到後,舉出其可能犯根本重罪,或犯僧殘,或犯單墮輕罪。此時坐比丘應如實承認:我犯此罪,願在根本重罪、僧殘罪、單墮輕罪叁法中依罪受罰。如果有信用的女居七的證詞確實,那麼就應按所犯之罪依照戲法來定罪懲罰此比丘。所以此戒稱爲不定法。」

  原典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迦留陀夷先白衣時有親友婦,名日齋優婆私①,顔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顔貌端正。迦留陀夷系意在彼,彼優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時,迦留陀夷到時,著衣持鉢詣齋優婆私家,與共獨屏覆處坐,時迦留陀夷與齋優婆私語。

  時,有昆舍怯母,有小緣事,往彼比舍,遙聞迦留陀夷語聲。此優婆私有信樂之心,聞內比丘語聲,作是念:或能說法。即就倚壁而聽,但聞說非法語聲。複念言:聞比丘聲而說非法言,比丘不應作如是語。即閥看之,見迦留陀夷與齋優婆私共床坐,作非法語。見已便作是念:此比丘在非法處坐,又說非法言,若此夫主見當呵罵其婦,生不信心。時優婆私即還出其舍,疾疾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白世尊已,頭面禮足,繞叁匝而去。

  時世尊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言:「汝實與齋優婆私獨在屏覆處坐耶

  」

  答言:「實爾,世尊。」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汝今雲何與齋優婆私獨在屏覆處坐耶

  」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諾比丘:「迦留陀夷愚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共女人獨在屏覆處、障處、可作淫處坐,說非法語,有住信優婆私抄叁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②。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叁法中應一一治,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私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③。」

  注釋

  ①優婆私:亦作優婆斯、優婆夷,意譯近事女、近善女、信女、清信女。爲七衆之一。指歸依佛門,接受五戒的在家女居士。亦通稱一切在家的佛教女信徒。

  ②波逸提:爲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具足戒之一。又作貝逸提、波夷提,意譯墮、令墮、應對治、應忏悔。乃輕罪之一種,指所犯罪若經忏悔則能得滅罪,若不忏悔則,墮入惡趣的過失。有舍墮、翠墮兩種。須舍財物而忏悔之墮罪,稱爲舍墮;單對他人忏悔即可得清淨之墮罪,稱爲單墮。據《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載,逸提罪之忏法,舍墮之忏法必須於僧衆前行之,翠墮則對證即可滅罪。

  ③不定法:又作不定、二不定。爲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不定,指實犯與否及所犯何戒未審明之義。有屏處不定戒、露處不定戒二種:㈠屏處不定戒,比丘於屏處(不能見聞處) 、覆處、障處等可作淫事之處,與女子獨處共坐,或說非法語。㈡露處不定戒,比丘與女子於露現處共坐,說淫欲粗惡等語。此二戒中,可能犯波羅夷,可能犯僧殘,也可能犯波逸提,所以稱爲不定。

  二不定法之二

  那時,世尊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迦留陀夷比丘未出家前有一個較親近的女人,是一個名叫齋的女居士,容貌端莊秀麗。迦留陀夷比丘亦長得相貌堂堂。迦留陀夷有心於這個女人,這個女人也有意於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到乞食時,便穿好衣服,拿著鉢,來到女居士齋家,倆人在顯現處單獨對坐說話。

  此時,昆舍怯母正好因一點小事來到這裏,遠遠聽到迦留陀夷比丘的說話聲,心想可能裏面正在說法。就緊貼牆壁聽,但聽到裏面說一些淫穢粗惡之語。又想到:聽到裏面有比丘說違犯佛法的淫穢之語,可是比丘不應該說這樣的話呀!便從小縫隙中往裏看,看見迦留陀夷和齋共坐在顯現處,正說淫穢之語。昆舍怯母看到這些,便又尋思道:這個比丘既在戒法禁止的地方坐,又說淫穢之語。如果讓人家的丈夫看到,一定會責罵其妻,並對佛法生不信心。想到這些,昆舍怯母趕忙出來,急急忙忙地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作禮後站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然後,又向世尊恭敬作禮,繞佛叁周後離去。

  此時世尊即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說:「你是否與女居士齋在顯現處單獨對坐說話

  」

  迦留陀夷回答說:「是的,世尊。」

  世尊以各種方便說法呵責迦留陀夷說:「你的作法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你今天爲什麼要與女居士齋單獨在顯現處對坐說淫穢之語呢

  」

  然後,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迦留陀夷是個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在顯現處、不可作淫處與女人單獨對坐,說淫穢粗惡的話。被有信用的女居士看到後,舉出其可能犯僧殘罪,可能犯單墮輕罪。此對坐比丘應如實承認:我犯此罪,願在僧殘罪、單墮輕罪二法中,依罪受罰。如果有信用的女居士的證詞確實,那麼就應按所犯之罪來定罪,並依戒法懲罰此比丘,所以此戒稱爲不定法。」

  原典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先白衣時有知友婦,名日齋優婆私,顔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顔貌端正。迦留陀夷常系意在齋優婆私,齋優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時,尊者迦留陀夷到時,著衣持鉢往至齋優婆私家,二人俱露現處坐業共語。

  時見舍怯母以小因緣往到比舍,遙聞迦留陀夷語聲,作是念言:或能說法。即就倚壁而聽,但聞在內說非法語聲。複自念言:聞比丘聲而說非法言,比丘不應作如是語。即閥看之,見迦留陀夷與齋優婆私俱露現處共坐,說非法語。見已作是念:今此比丘坐既非法處,又說非法語,夫主見者當呵罵其婦,生不信心。時,優婆私即還出其家,疾疾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白世尊已,頭面禮足,繞叁匝而去。

  時,世尊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實與齋優婆私在露現處共坐言語不

  」

  答言:「實爾,世尊。」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汝今雲何與齋優婆私在露現處共坐,說非法事耶

  」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迦留陀夷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現處、不可作淫處坐,作粗惡語。有住信優婆私於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戒,於二法中應一一法治,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私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九十單提法之六十

  譯文

  那時,世尊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當時,六惡比丘穿著象徵高貴的白色新衣招搖過市。衆居士見後,都譏諷怪怨說,這些沙門釋子一點都不知慚愧,接納索取,貪得無厭。在外自稱說,我修持正法。現在看來,哪有什麼正法!出家人怎麼能像國王和大臣一樣,穿著白色新衣到處行走

  衆比丘聽後,其中有少欲知足、修苦行、學戒法、知廉恥的比丘,責怪六惡比丘說:「你們爲什麼要穿著白色新衣到處行走

  」當時,衆比丘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作禮後坐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

  世尊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呵責六惡比丘說:「你們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爲什麼你們要穿白色斬衣到處行走呢

  」

  然後,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六惡比丘是些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他們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得到新衣,應用叁種不正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中的一種,來隨意染壞。如果比丘不用這叁種不正色來染壞新衣,而穿別的顔色的新衣,則犯舍墮罪。」

  原典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①著白衣行,時諾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今觀之,有何正法。雲何著新白色衣行,如似王、王大臣

  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著白色新衣行

  」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憎,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

  」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得新衣,應叁種壞色②,一一色中隨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若比丘不以叁種壞色,若青,若黑,若木蘭,著余新衣者,波逸提。」

  注釋

  ①六群比丘:指成群結黨的六惡比丘。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勾結朋黨,不守律儀,多行惡事,佛製戒多因此六比丘而來。諸律所載,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載:六比丘即㈠難陀,又作難途。㈡跋難陀,又作邬波難陀。㈢迦留陀夷。㈣闡那,又作車匿。㈤阿說迦,又作阿濕婆。㈥弗那跋,又作富那婆娑、補捺婆素迦。

  ②壞色:袈裟的顔色,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應用其他不正色染壞之,故日壞色。一般以青、泥(皂、黑)、木蘭色爲叁種袈裟的如法色。

《四分律 初分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分律 第叁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