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犍度之二
譯文
那時,世尊離開王舍城,向南方遊行,教化布道。在中途見有一塊田地,哇徑分明,田界整齊。世尊看到後對弟子阿難說:「你看到這塊田了嗎
」
阿難回答說:「看到了,世尊。」
世尊就問阿難:「你能爲衆比丘作這種樣式的衣服嗎
」
阿難回答說:「可以。」
世尊告訴阿難說:「那你就去教授衆比丘吧!」
此時,阿難就從那裏返回王舍城,教衆比丘做這樣的割截衣:這是長布條,這是短布條,這是布葉,這是第一縫,這是第二縫,這是中縫,這片條葉朝著兩面等等。這樣,王舍城中,比丘大多穿著割截衣。
此時,世尊從南方布道後回到王舍城,見到衆比丘大多穿著割截衣,高興地說:「阿難真是智慧聰明,我僅爲他簡略地說了一下,而他卻能體會其中的深義。過去諸佛及其弟子也穿像我們今天所穿著的衣服,未來世諸佛及其佛弟子也能穿上像我們今天所穿著的這樣的衣服。用刀將布截成小布片,再縫合成沙門所穿的衣服。這種製法,可以避免衣服被怨賊盜取。從今以後,聽任衆比丘按此割截製衣法製作內衣、上衣和大衣。」
那時,世尊在閑靜處思惟,想到:衆比丘在道路上行走,大多擔負著許多衣服,有的頂在頭上,有的挑在肩上,有的系在腰中。世尊想:應該爲衆比丘製定所應受持衣服的多少,超過則不能留存。此時,世尊於初夜坐在露地,只穿一件衣服:至中夜,感到身上有些淪,便加了一件:到後半夜,又覺得身上寒冷,便穿了第叁件衣服。經過這樣親身體驗,當時世尊便決定:如以後善男子不耐寒冶的,可聽任擁有大衣、上衣、內衣叁衣。應吩咐衆比丘不得超過叁件衣服。
第二天,世尊即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對他們說:「我先前在靜處思惟,衆比丘在路上行走,大多擔負著衣服。或頂在頭上,或肩上挑著,或系在腰中。見後我想:現在應該爲衆比丘製定應受持衣服的多少,超過則不能留存。於是初夜坐在露地,只穿了一件衣服:至中夜,感到身上有些一冷,便加了一件:到後半夜,又覺得身上寒冷,便穿了第叁件衣服。然後我便想:以後善男子不耐寒冷的,有叁件衣就夠了。我現在作一規定,衆比丘只准擁有大衣、上衣、內衣叁衣,不得超過。從今以後,聽任衆比丘擁有叁衣,不得超過。」
原典
爾時,世尊出王舍城,南方人間遊行,中道見有田,善能作事哇畔齊整。見已告阿難:「汝見此田不
」
答言:「已見,世尊。」
佛問阿難:「汝能爲諸比丘作如是衣法①不
」
答言:「能。」
佛語阿難:「汝往教諸比丘。」
時,阿難從彼還王舍城,教諸比丘作如是割截衣②:此是長條,此是短條,此是葉,此第一縫,此第二縫,此是中縫,此條葉兩向。時,王舍城多著割截衣。
爾時,世尊南方人間遊行已,還王舍城,見諾比丘多著割截衣。告言:「阿難聰明大智慧,我爲略說,而能廣解其義。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沙門衣,不爲怨賊所剝。從今日已去,聽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
爾時,世尊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諸比丘在道路行,多擔衣,有頭上戴,或有肩上擔,或有帶著腰中。見已作如是念:甯可爲諾比丘製衣③多少,過不得畜。時,世尊初夜在露地坐,著一衣;至中夜覺身寒,即著第二衣;至後夜覺身寒,著第叁衣。時,世尊作如是念:當來世蓋口男子不忍寒者,聽畜叁衣④足。我聽諸比丘畜叁衣不得過。
夜過已,世尊以此事集比丘僧,告言:「我在靜處思惟,諸比丘在道行大擔衣,或頭上戴,肩上擔,帶著腰中。見已作如是念:我今甯可爲諸比丘製農多少,過者不得畜。我於初夜在露地坐,著一衣;至中夜覺寒,著第二衣;至後夜覺寒,著第叁農。我作如是念:當來世善男子不忍寒,畜叁衣足。我今甯可製諸比丘畜叁衣,若過不得畜。自今已去,聽諸比丘畜叁衣,不得過畜。」
注釋
①衣法:即僧服的製法。
②割截衣:法服製法。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後再縫合而成。這是爲了杜防法衣挪爲他用,並使僧尼舍離對服飾的欲心,以及爲避免他人盜取而有此製衣法。依此方法所裁之衣,即稱爲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規定所裁之衣,則稱缦衣。
③製衣:即比丘之叁衣、比丘尼之五衣。是佛所製定須受持之衣,違者犯戒。
④叁衣:指原始僧團准許個人擁有的叁種衣服,即僧伽梨(大衣) 、郁多羅僧(上衣) 、安陀會(內衣) 。爲比丘隨身之物。
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那時,世尊住在釋翅瘦尼拘律園中。當時,世尊的姨母摩诃波閣波提帶領五百名釋迦族的婦女來到世尊的住處,向世尊恭敬作禮後站在一邊,對世尊說:「世尊,懇請您允許女人出家修持佛法。」
世尊回答說:「且慢!瞿昙彌,請不要說想讓女人出家修持佛道這樣的話。爲什麼呢
瞿昙彌,因爲如果女人在佛法中出家修道,會使佛法不久住世間。」
當時,摩诃波閣波提聽了世尊的話,便恭敬作禮,繞佛而去。
那時,世尊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遊行化導,宣說教法,從釋翅瘦到拘薩羅國,又從拘薩羅國,返回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當時,摩诃波閣波提聽說佛已回到只樹給孤獨園,便帶領剃除頭發、穿著袈裟的五百名釋迦族女子,來到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立在門外。因長途跋涉,腳底起泡流血,滿身塵土,哭泣不已。
此時,阿難看見,便過來問道:「瞿昙彌,爲什麼要和釋迦族的五百名女子剃除頭發,身著袈裟,長途跋涉,傷腿破腳,風塵仆仆,立在此處涕泣流淚呢
」
摩诃波閣波提回答說:「因爲我們女人在佛法中不得出家受具足戒。」
阿難說:「你們且不要哭泣,我爲你們去向佛求情。」
當時,阿難便來到世尊的住處,向世尊恭敬作禮後站在一邊,對佛說:「世尊,請求您允許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
佛告訴阿難說:「且慢!不要想讓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爲什麼呢
因爲如果讓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會使佛法不久住人問。阿難,好比說一戶人家,男人少,女人多,那就可以知道這一家人是衰落了。同樣的道理,阿難,如果讓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也會使佛法衰微,不久住人間。又好比豐收在望的稻田遭霜雹而打。同樣的道理,如果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也會使佛法不久住人間。」
阿難聽後,對佛說:「摩诃波閣波提對佛有大恩。佛母謝世後,全仗她將世尊哺育長大。」
佛對阿難說:「是的,是的,摩诃波閣波提的確對我有大恩情。我母謝世後,全仗她哺育我長大。其實,我對摩诃波閣波提也有大恩。如果有人因某人而聞知佛、法、僧,此恩難以報答,並非以衣、食、床、臥具、醫藥等供養所能報答。我出家修道,讓摩诃波閣波提聞知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佛又對阿難說:「如有人因某人而信仰佛、法、僧,此恩難以報答,並非以衣、食、床、臥具、醫藥等供養所能報答。我出家修道,使摩诃波閣波提信樂佛、法、僧,也是同樣的道理。」
接著,佛又對阿難說:「如有人因某人歸依佛、法、僧,受持五戒,懂得人生是苦,造成苦痛的原因,斷滅諸苦後的解脫境界以及滅苦的方法和途徑。對苦、集、滅、道四聖谛堅信不疑,如能修得斷盡見惑的須陀洹果位,斷滅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入趣向湼盤的正道,經七次輪回便可根絕世俗諸苦,達到解脫境地。阿難,這種人的恩情是難以報答的,不是以衣、食、床、臥具、醫藥等供養所能報答的。我出家使摩诃波閣波提能發心受叁歸依,以至決定入正道修持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阿難問佛說:「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是否能修得須陀洹初果,以至阿羅漢果位
」
佛告訴阿難說:「可以修得。」
阿難聽後即對佛說:「如果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能夠修得須陀洹初果以至阿羅漢果位,懇求世尊允許她們出家受具足戒。」
佛告訴阿難說:「如今爲女人製定終生八不可過法,如能遵行持守者,即可以受戒。所謂八不可過法,即:
「一、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亦應起而對面禮拜,給敷設淨座、並請坐。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二、比丘尼不應罵詈呵責比丘,不應誹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叁、比丘尼不應爲比丘作舉、作憶念、作自言,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態;比丘尼不應呵比丘,比丘應呵比丘尼。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四、式叉摩那學戒畢,應從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六、比丘尼應於半月中從比丘求乞教授。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七、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八、比丘尼僧安居競,應往比丘僧中求叁事自恣,即凡比丘僧對比丘尼有從見、聞、疑叁種情形不得知的罪行,均可隨意說出,即是叁事自恣。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終生不得違犯。
「阿難,我今天製定此八不可過法,如果女人能遵行奉持,即可受大戒。就好比有人在大河上架設橋梁而渡。阿難,我今天爲女人說此八不可過法,如能行持,即是受戒。」
當時,阿難聽了世尊的話後,馬上就到摩诃波閣波提的住處,告訴她說:「女人可以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世尊爲女人製定了八不可過法,如果女人能夠持守,便可以受戒。」阿難即把八不可過法說給摩诃波者波提聽。
摩诃波閣波提聽後說:「世尊爲女人製定此八不可過法,我和五百名釋迦族的女子應當頂戴信受。阿難,這就好比是青年男女,潔淨端莊,如有人爲他們洗沐頭發,並在堂上將色彩豔麗、幽香…
《四分律 第叁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