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助於別的什麼了。」所以,言教有助於通向佛道,初學佛者絕不可忘了。詳細考察佛法有無邊無際的功德利益,爲此而搜揚篡集了這些資料。
再說,凡是論及宗旨,唯有投合頓悟的根機。好比日出照高山,馳馬見鞭影。所以丹霞天然和尚說:「相逢不必提到話題,只要相互暗示便已領會。」如今我的《宗鏡錄》,不必等待暗示,便已冷暖自知。所以《首楞嚴經》說:「圓滿明白地了知實相,並不依靠起心動念;即使揚眉動目之舉,也早也是全然否定了。」如先前有禅僧的偈頌寫道:「言語顯得多馀,動目隨即背離;如問惠能宗旨,不必待到揚眉。」現在爲有志於求取大乘之道而又未曾實現的人,借此《宗鏡錄》,幫助他們顯示真心。雖然采用了文字語言,但妙旨就在其中;重點雖在中、下根機,但又廣被所有根機。各類根機各據自己所需,便可獲取利益。
江河雖然滋潤著大地,但又何妨大海的存在;五嶽雖高,卻不礙群山。太陽普照世間,但衆生根機依然參差不齊。各人的愛好並非一致,所以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各門雖不相同,但達到覺悟時的境界沒有差別。好比臘鳥的人,用一雙眼瞄准,但不可把一雙眼當作捕鳥器具;治理國家的,往往某人有特殊功績,但不能認爲這個人就代表了國家。如《內德論》所說:「一杯水不能調成五味之羹,一根木難以建造房屋;一件衣不能適合衆生之體,一味藥無法治愈疾病;一種色彩不能製成漂亮的衣服,一種聲音難以諧和琴瑟;一句話不能引導衆生避惡趨善,一條戒律無法防範諸多錯誤。」
爲什麼要責怪頓、漸的不同,強求法門統一?所以說,如爲一人而設,衆多也能適應;如爲衆多而設,一人也能適應。怎能等同於凡夫俗子的拙劣見解而産生片面認識?我這一無礙廣大法門,猶如虛空無有形相,但又不礙各種形相的顯現;好比法性沒有身形,但並不妨礙各種身形頓現。必須以「六相圓融」的教義統攝,才能使「斷」、[常]等錯誤認識消除;只有以[十玄緣起]思想融通,才能截斷[去]、[取]的念頭。若是實有所得,則才有所聞便已覺悟,獲取無礙解脫。所以借助言诠,無需多作解釋。般筏爲濟渡迷津者而設,導師爲指引迷途者而立。凡一切有關言诠,從圓宗角度看,都並非徹底。離卻文字性時,就是解脫。不懂得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向心外追求佛法,從而生起對語言文字的執著。對于這類人,現在還是要以語言文字來進行對治,使之認識真實。一旦覺悟了事物的本源,也就不複有語言文字以及其他一切的存在。這時也就知道了,一切事物就是心、自性。于是,外境與智慧融通一際,現象與空性俱俱時消失。
在這親證圓通光明之際,入此平等一如之時,又有哪種佛法因爲是言教而可以脫離,哪種佛法因爲是祖師禅而可以器重,哪種佛法因爲是頓悟而可以采用,哪種佛法因爲是漸修而可以非議?由此可見,凡所有分別認識,都是由心王在起作用。所以,佛祖功德遍布權宜之門,廣備一切派系,以種種善巧方便接引衆生,才得見性,便當下無心。于是,藥與病、言教與思維一起消弭。如《楞伽經》的偈頌說:[一切天神及菩薩乘,聲聞乘和緣覺乘,還有諸佛如來乘;我說這些系統,都得隨心的生滅而生滅,因而都不是至極;一旦衆生斷滅了心的活動,則不管是這系統那系統,實際上沒有系統可以建立;要說有系統,那只有一佛乘,但爲了引導衆生,不得已分別宣說諸乘。]
所以,先前高僧曾說過:[眼有細物障蔽,所見景物便模糊不清,心中有一絲妄念,便有無限生滅變化。物去眼明,妄念滅盡,證得真實;病愈藥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句,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正覺;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原典
如上略引二叁,皆是大善如識,物外宗師,禅苑麟龍,祖門龜鏡。示一教而風行電卷,垂一語而出崩海枯。帝王親師,朝野歸命,叢林取則,後學禀承。終不率自胸襟,違于佛語。凡有釋疑去僞,顯性明宗,無不一一廣引經文,備彰佛意。所以永傳後嗣,不墜家風。若不然者,又焉得至今,紹繼昌盛?法乃如是,證驗非虛。
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直須探诠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不昧。如《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暫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揚篡集。
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山,馳馬見鞭影。所以丹霞和尚雲:「相逢不拈出,舉意便知有。」如今《宗鏡》,尚不待舉意,便自知有。故《首楞嚴經》雲:「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頌雲:「便是猶倍句,動目即差違;若問曹溪旨,不更待揚眉。」今爲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宗鏡》,助顯真心。雖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被群機。但任當人,各資己利。
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含五嶽,自高不礙。太陽普照,根機莫等。樂欲匪同,于「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真見時無別。如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爲羅;理國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爲國。如《內德論》雲:「夫一水無以和羮,一木無以構室;一衣不稱衆體,一藥不療殊疾;一彩無以爲文繡,一聲無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衆善,一戒無以防多失。」
何得怪漸、頓之異,令法門之專一?故雲,如爲一人,衆多亦然;如爲衆多,一人亦然。豈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虛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諸身頓現。須以「六相義」(注釋:六相義:即「六相圓融」。華嚴宗重要學說之一,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之原理。由智俨初創,法藏加以完善。六相,指總相和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華嚴宗用這叁對範疇,從六個方面說明,一切現象雖然各有自性,但又都可以融合無間,完全沒有差別。)該攝,斷、常之見方消;用「十玄門」(注釋:十玄門:即「十玄緣起」。華嚴宗重要學說之一,與「六相圓融」會通而構成「法界緣起」的中心內容。首創于智俨,稱「古十玄」;完成于法藏,稱「新十玄」。兩者內容相同,次第則略有變動。「新十玄」是: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十玄門」旨在說明,世界一切事物之間無不相即相入,圓融自在,形成一無窮無盡、互爲條件、互相包容,並且永無矛盾、圓融無間的和諧之網。)融通,去、取之性始絕。又若實得,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即故假言诠。無勞解釋。船筏爲渡迷津之者,導師因引失路之人。凡關一切言诠,于圓宗所示,皆爲未了。文字性離,即是解脫。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真實。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融通,色空俱泯。
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智是識心,橫生分別。所以祖佛善功,密布權門,廣備教乘,方便逗會。纔得見性,當下無心。乃藥病俱消,教觀鹹息。如《楞伽經》偈雲:「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爲一乘,引導衆生故,分別說諸乘。」
故先德雲:「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翳除華盡,妄滅證真;病差藥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譯文
問:根據上述所揭示的,已經明白其中要義。那爲什麼下面還要進一步說明呢?
答:凡是上等根機、智慧通利、生而知之的人,才看題目中「宗」這一個字,就已全然進入佛的的智慧海洋,永遠斷滅一切疑惑,頓時明了佛法大旨。從而,一言無不收盡,統括沒有遺漏。如果看完這一百卷,那麼,無論多少義理所歸,龍宮寶藏或鹫嶺金文,雖在說法各有不同,但本質並無矛盾,伸展開來便可周遍法界。
本書前面略述而後面廣釋,但說的都以一心爲根本;宗旨簡明而引證舒展,皆爲一際融通;全然沒有標新立異,以致與以往宗派發生抵觸。全以爲迷妄之情會導致隨意取舍,所以一看到紙墨文字,便厭惡卷軸繁富,于是執著寂莫無言,欣喜地以爲簡易了當。其實這都是迷失自心而曲從外境,背離覺悟而和合客塵;不通「動」、「靜」的本原,未達「一」、「多」的起處。偏生片面認識,害怕多聞多見;好比小乘畏懼法空思想,如同惡魔拒斥衆善。這是由于他們未能了達事物的真實本性,因而追隨事物相狀,墮于「有」、「無」之中。
這裏所說的無盡微妙之旨,標示一種教法則其他教法隨之産生;圓滿法性之宗,僅舉一門則其他各門一齊會通。既非統也非雜,既不一也不多。就好像五味調和成爲湯羹,多種彩綢製成華美衣服,大量寶物聚在一起在爲「藏」,百種藥物相合成爲「丸」。裏外融通,義味周足;搜微拾妙,盡入于《宗鏡錄》中。依報和正報混然一片,因緣和果報融通無礙;世人與佛法並無二致,初發心和後發心一體同時。只要標舉一個法門,便能圓滿統一所有法門,乃至無盡法界。既非內也非外,既不一也不多;舒展開來則重重無盡,收攏起來則唯一真實法門。
比如《華嚴經》中說到,于佛所坐之處,功德莊嚴位內,各出一佛所化世界,以及無數菩薩之身。這是依報和正報。世人與佛法融通無礙。又比如佛的眉間生出勝音等佛所化世界,以及無數菩薩。這是因緣和果報,初發心和後發心融通無礙。乃至國土微塵,各具無邊的智慧功德;毛孔身分,各統廣大法門。什麼原故有上述奇異而難以想像的事,都因一心的圓融統攝作用。
簡單說來,一切廣大無邊、各不相同的諸佛教化,都未曾脫離無的「真心。」。如《華嚴經》偈頌說:「佛住于深邃的真實法性,寂滅而無有形相等同虛空;而于至極真理之中,顯示種種所行之事;所作有益于衆生的事,都依據法性原理而存在;形相與無相沒有差別,究竟說來都歸于無相。」又《攝大乘論》的偈頌說:「有關各類正定,按佛所說就是心,因爲他們都由心來決定。」
這一念之心,刹那間生起時,便已具足「叁性」、「叁無性」六種意義。就是說,一念之心是因緣,由此而生起萬物,這「依他起性」;對此世界萬物加以執著,以據說「叁性」,再說「叁無性」,便具有六種意義。倘若一念心起,便具足這六種意義,也就具足一切佛法了。
原典
問:如上所標,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廣開釋?
答:上根利智,宿習生知,纔看題目,「宗」之一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斷纖疑,頓明大旨。則一言無不略盡,攝之無有遺余。若直覽至一百卷終,乃至恒沙義趣,龍宮寶藏,鹫嶺金文,則殊說更無異途,舒之遍周法界。
以前略後廣,唯是一心;本卷未舒,皆同一際;終無異旨,有隔前宗。都謂迷情妄興取舍。唯見紙墨文字,嫌卷軸多,但執寂默無言,欣爲省要。皆是迷心徇境,背覺合寺;不窮動、靜之本原,靡達一、多之起處。偏生局見,唯懼多聞;如小乘之怖法空,似波旬之難衆善。以不達諸法真實性故,隨諸相轉,墮落有無。
今此無盡妙旨,標一法而眷屬隨生;圓滿性宗,舉一門而諸門普會。非純非雜,不一不多。如五味和其羮,雜采成其繡,衆寶成其藏,百藥成其丸。邊表融通,義味周足;搜微抉妙,盡《宗鏡》中。依正混融,因果無礙;人法無二,初後同時。凡舉一門,皆能圓攝,無盡法界。非內非外,不一不多;舒之則涉入重重,卷之則真門寂寂。
如《華嚴經》中,師子座中,莊嚴具內,各出一佛世界,塵數菩薩身雲。此是依正,入法無礙,又如佛眉間出勝音等佛世界,塵數菩薩。此是因果,初後無礙。乃至刹土微塵,各各具無邊智德;毛孔身分,一一攝廣大法門。何故如是奇異難思,乃一心融即故爾。
以要言之,但一切無邊差別佛事,皆不離無相真心而有。如《華嚴經》頌雲:「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又《攝大乘論》頌雲:「即諸叁摩地(注釋:即「叁昧」。意思是定或正定。),大師說爲心,由心彩畫故。」
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時,即具「叁性」、「叁無性」(注釋:叁性、叁無性:爲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的重要思想。「叁性」,又稱叁相、叁自相、叁自相,是對一切現象的性相的有、無、假、實所作的分類和判斷。它們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依此「叁性」,便可成立法相唯識宗「唯識無境」的宗旨。這就是:「依他起」是指以心識爲因緣而派生的現象界;對此現象加以普遍分別計較,認爲是客觀實有,即名「遍計所執」;排除這種客觀實有的觀念,體認唯一心識才是最真實的,從而達到「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叁無性」針對「叁性」而言,是對「叁性」的補充說明,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六義。謂一念之心是緣起法,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是「遍計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即依「叁性」說「叁無性」,故六義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義,即具一切法矣。
《宗鏡錄 卷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