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一▪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去缠缚而得自在。又转义为凡事得其诀要者为者得三昧。三昧门,即正定法门。),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总持门」,亦名「施门」。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至皆是诸波罗蜜门(注释:波罗蜜,「波罗蜜多」的简略。意译为「到彼岸」、「度」,即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以六项修持内容为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作「六波罗蜜」或「六度」。波罗蜜门,即度人到彼岸的法门。);色身佛是实相(注释:「诸法实相」的简称,与真如、法性、法界等概念同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真相,此真相常住不变,唯一真实。)佛。

  《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菩萨行般若(注释:意译为「智慧」。但它不是指一般人的智慧,而是指超越世俗认识,直接把握佛教真理的特殊智慧。它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或「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是「六波罗蜜」之一。指通过这种智慧,可以到达涅槃彼岸(即成佛)。)时,火烧三界,内外诸物尽,於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相故。故经云:「不坏於身而随一相。」今知自性是佛,於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故经云:「智不得有无,内外无求,任其本性,亦无任性之心。」经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即无心之心,无量之量;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经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性,三界唯心(注释:是说世俗世界的一切都由心造作而成,心是万物的本体。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各派对这里的「心」有不同解释。华严宗据《大乘入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经典认为,这「心」即如来藏或真如。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认为,这「心」就是阿赖耶识,指出三界万法唯识所变。)。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译文

  南阳慧忠国师说:禅宗的修习,应当依据佛的教导,以准确阐明教义的一乘教,契合自己的本心,转相传授,与佛的教法相一致。不应当依据虚妄不实的情识,以及未能准确阐明教义的教法,乱生见解,贻悞后学。纵然根据宗师领受了宗旨,要是与准确阐明教法相一致,就可以依此而实行,但若是不能与准确阐明教义的教法一致,便不可认同。这就好比狮了身上的虫,以狮子自身为食,佛法并非由天魔及外道所能摧灭的。

  当时有一禅僧问慧忠国师道:「佛心在哪儿呢?」慧忠答道:「墙壁瓦砾,一切没有情识的事物都是佛心。」禅僧又问道:「你这话不是与佛经所说大相矛盾吗?经中说,离开墙壁瓦砾等一切没有情识的事物都是佛心,现在你却说一切没有情识的事物都是佛心,不知其中「心」与「性」是同或异呢?」慧忠回答说:「迷惑的人认为有区别,觉悟的人则认为没有区别。」

  禅僧又问:「这话与佛经又矛盾啦。经中说,一切信奉佛法的人,心并非佛性,因为佛性永恒不变,而心则生灭变化。现在你却说没有区别,不知什么意思?」]

  慧忠答道:「你只是根据文字语言来理解,而不是根据其中所体现的精神。比方说,寒冬腊月时,结水成冰,待到奉暖花开时,又化冰为水。众生迷惑时,将性疑聚为心,一旦觉悟时,便将心融释成性。你咬定没有情识的事物不是佛心,那么,佛经就不该说「三界唯心」了。因此,《华严经》说:「应该看到究竟圆满、遍於十方诸法,世间一切都为心所造作。」现在我姑且问你,没有情识的事物是三界之内,还是在三界之外?它们是心,还是非心?如果不是心,那么,佛经上就不应该说是「三界唯心」;如果是心,那么则不应该说是「无性」。这是你自己违背了经典,我可没有违背。」

  鹅湖大义禅师奉诏廷说法,他问京城的佛教大师们:「诸位,你们说应以什么为佛教的根本原理?」有人回答说:「应以知见为解脱之道。」大义说:「《维摩经》上说,佛法应远离见闻觉知,怎能以知见为根本呢?」又有人回答说:「以不作分别为根本。」大义说:「经中写道,善於分别一切事物的相状,就可立於究竟之真理。为什么却要以不作分别为根本呢?」  

  皇帝问他:「什么是佛性?」他答道:「陛下所问便是体现佛性。」所以,有的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有的人破除执著,悟入佛道。以无一定方法的辩论,去除固有的执著;运用无所得的智慧,克服有度量的心。

  思空山本净禅告诉京城的僧侣们说:「你们不要执著自己的心,因为这心由外物而引起,好比镜中之像,并无实体;倘若把它执为实有,则失去了它无自性的本来性质。」《圆觉经》说:「错误地把地、水、火、风四大当作自己的形相,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影像当作自心的形相。」《楞伽经》说:「不了达心以及心的虑知作用,就会产生两种妄想;了达以心及心所攀缘的境界,也就不会出现妄想。」《维摩经》说:「佛法并不属於见闻觉知。」姑且引述了三部佛经,以证明这一道理。

  五祖弘忍门下庄严大师,一生教示徒众,只举《维摩经》中宝积长者赞叹佛的偈颂的最后四句。这四句是:「不染著於世间犹如莲花,一切言行总相合於空的道理;通达事物的形相无有障碍,礼敬平等真空无所依托。」有学法者对他说:「这是佛所说的,希望能听到和尚自己的说法。」庄严答道:「佛所说的就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也就是佛所说的。」为此,达摩西来,创立禅宗,他想要传授心印,就必须借助於佛经。他以《楞伽经》为证明,可知与教门相联系。由此而使非佛教徒们不再诽谤,而学佛者纷纷禀承;从而法嗣兴隆,玄风广被。

  所以,初发心求学的出家人,在自己尚未入门之前,如果不依赖佛教经典,依止什么修行、入道呢?即使不自生各种虚妄见解,也总会遇到各类邪师。因此说,我眼本来正,因受师教而邪,西天九十六种错误外道,都是这类邪师。可见,木没有准绳而不直,理没有教典就不圆。

  原典

  南阳忠国师云: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於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贻悞后学,俱无利益。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而能破灭佛法矣。

  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

  禅客曰:「与经又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如何?」

  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

  鹅湖大义禅师因诏人内,遂问京城诸大师:「大德,汝等以何为道?」或有对云:「知见为道。」师云:「《维摩经》云:法离见闻觉知,云何以知见为道?」又有对云:「无分别为道。」师云:「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注释:泛指一切事物的形相,性质、概念及其含义等等。《大乘义章》卷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通过对法相的定义和分析,佛教各派往往表达各自的教义。)於第一义而不动。云何以无分别为道?」 

  又皇帝问:「如何是佛性?」答:「不离陛下所问。」是以或直指明心,或破执人道。以无方之辩,祛必定之执;运无得之智,屈有量之心。  

  思家山本净禅师语京城诸大德云:「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云:「法非见闻觉知。」且引三经,证斯真实。

  五祖下庄严大师,一生示徒,唯举《维摩经》宝积长者赞佛颂末四句云:「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人於空寂行;达诸法自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学人问云:「此是佛语,欲得和尚自语。」师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是故初祖西来,创行禅道,欲传心印,须假佛经。以《楞伽》为证明,知教门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谤,内学禀承,祖胤大兴,玄风广被。是以初心始学之者,未自省发已前,若非圣教正宗,凭何修行进道?设不自生妄见。亦乃尽值邪师。故云, 我眼本正,因师故邪。西天九十六种执见之徒,皆是斯类。故知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

  译文

  以上所述几位,都是高明出众的人物,是物外宗师,禅苑麟龙,祖门龟镜。他们每开示一言使风行电卷,每教导一句便山崩海枯。帝王亲自拜之为师,朝野纷纷归趋;丛林以之为准则,后学加以禀承。他们到底都没有随心所欲,背离於佛的言说。凡是释疑去伪,显示心性、阐明宗旨的地方,他们无不广泛引用佛经,全面显扬佛的旨意。所以能永传后代,使家风不坠。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什么禅宗至今仍支脉繁盛?事实就是如此,这里已得到验证。

  再则,想要研究佛法,披阅藏经,都须由自己加以消化,使经论的每句话冥合真心,只是不要执著文句,随顺文句而表达见解,而要直下探取言诠的要旨,以契合本来宗旨。这样,无师之智就会产生,天真之道清晰展现。如《华严经》说:「知道一切事物就是心、自性,那么,成就圆满智慧之身,就不需借…

《宗镜录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