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助於别的什么了。」所以,言教有助於通向佛道,初学佛者绝不可忘了。详细考察佛法有无边无际的功德利益,为此而搜扬篡集了这些资料。

  再说,凡是论及宗旨,唯有投合顿悟的根机。好比日出照高山,驰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天然和尚说:「相逢不必提到话题,只要相互暗示便已领会。」如今我的《宗镜录》,不必等待暗示,便已冷暖自知。所以《首楞严经》说:「圆满明白地了知实相,并不依靠起心动念;即使扬眉动目之举,也早也是全然否定了。」如先前有禅僧的偈颂写道:「言语显得多馀,动目随即背离;如问惠能宗旨,不必待到扬眉。」现在为有志於求取大乘之道而又未曾实现的人,借此《宗镜录》,帮助他们显示真心。虽然采用了文字语言,但妙旨就在其中;重点虽在中、下根机,但又广被所有根机。各类根机各据自己所需,便可获取利益。

  江河虽然滋润著大地,但又何妨大海的存在;五岳虽高,却不碍群山。太阳普照世间,但众生根机依然参差不齐。各人的爱好并非一致,所以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各门虽不相同,但达到觉悟时的境界没有差别。好比腊鸟的人,用一双眼瞄准,但不可把一双眼当作捕鸟器具;治理国家的,往往某人有特殊功绩,但不能认为这个人就代表了国家。如《内德论》所说:「一杯水不能调成五味之羹,一根木难以建造房屋;一件衣不能适合众生之体,一味药无法治愈疾病;一种色彩不能制成漂亮的衣服,一种声音难以谐和琴瑟;一句话不能引导众生避恶趋善,一条戒律无法防范诸多错误。」

  为什么要责怪顿、渐的不同,强求法门统一?所以说,如为一人而设,众多也能适应;如为众多而设,一人也能适应。怎能等同於凡夫俗子的拙劣见解而产生片面认识?我这一无碍广大法门,犹如虚空无有形相,但又不碍各种形相的显现;好比法性没有身形,但并不妨碍各种身形顿现。必须以「六相圆融」的教义统摄,才能使「断」、[常]等错误认识消除;只有以[十玄缘起]思想融通,才能截断[去]、[取]的念头。若是实有所得,则才有所闻便已觉悟,获取无碍解脱。所以借助言诠,无需多作解释。般筏为济渡迷津者而设,导师为指引迷途者而立。凡一切有关言诠,从圆宗角度看,都并非彻底。离却文字性时,就是解脱。不懂得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向心外追求佛法,从而生起对语言文字的执著。对于这类人,现在还是要以语言文字来进行对治,使之认识真实。一旦觉悟了事物的本源,也就不复有语言文字以及其他一切的存在。这时也就知道了,一切事物就是心、自性。于是,外境与智慧融通一际,现象与空性俱俱时消失。

  在这亲证圆通光明之际,入此平等一如之时,又有哪种佛法因为是言教而可以脱离,哪种佛法因为是祖师禅而可以器重,哪种佛法因为是顿悟而可以采用,哪种佛法因为是渐修而可以非议?由此可见,凡所有分别认识,都是由心王在起作用。所以,佛祖功德遍布权宜之门,广备一切派系,以种种善巧方便接引众生,才得见性,便当下无心。于是,药与病、言教与思维一起消弭。如《楞伽经》的偈颂说:[一切天神及菩萨乘,声闻乘和缘觉乘,还有诸佛如来乘;我说这些系统,都得随心的生灭而生灭,因而都不是至极;一旦众生断灭了心的活动,则不管是这系统那系统,实际上没有系统可以建立;要说有系统,那只有一佛乘,但为了引导众生,不得已分别宣说诸乘。]

  所以,先前高僧曾说过:[眼有细物障蔽,所见景物便模糊不清,心中有一丝妄念,便有无限生灭变化。物去眼明,妄念灭尽,证得真实;病愈药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句,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正觉;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原典

  如上略引二三,皆是大善如识,物外宗师,禅苑麟龙,祖门龟镜。示一教而风行电卷,垂一语而出崩海枯。帝王亲师,朝野归命,丛林取则,后学禀承。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凡有释疑去伪,显性明宗,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意。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若不然者,又焉得至今,绍继昌盛?法乃如是,证验非虚。

  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扬篡集。

  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驰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如今《宗镜》,尚不待举意,便自知有。故《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宗镜》,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被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己利。

  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匪同,于「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羮,一木无以构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

  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须以「六相义」(注释:六相义:即「六相圆融」。华严宗重要学说之一,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之原理。由智俨初创,法藏加以完善。六相,指总相和别相、同相和异相、成相和坏相。华严宗用这三对范畴,从六个方面说明,一切现象虽然各有自性,但又都可以融合无间,完全没有差别。)该摄,断、常之见方消;用「十玄门」(注释:十玄门:即「十玄缘起」。华严宗重要学说之一,与「六相圆融」会通而构成「法界缘起」的中心内容。首创于智俨,称「古十玄」;完成于法藏,称「新十玄」。两者内容相同,次第则略有变动。「新十玄」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十玄门」旨在说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无不相即相入,圆融自在,形成一无穷无尽、互为条件、互相包容,并且永无矛盾、圆融无间的和谐之网。)融通,去、取之性始绝。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即故假言诠。无劳解释。船筏为渡迷津之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凡关一切言诠,于圆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见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若悟诸法本源,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则境智融通,色空俱泯。

  当此亲证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时,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顿而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则知智是识心,横生分别。所以祖佛善功,密布权门,广备教乘,方便逗会。纔得见性,当下无心。乃药病俱消,教观咸息。如《楞伽经》偈云:「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故先德云:「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翳除华尽,妄灭证真;病差药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译文

  问:根据上述所揭示的,已经明白其中要义。那为什么下面还要进一步说明呢?

  答:凡是上等根机、智慧通利、生而知之的人,才看题目中「宗」这一个字,就已全然进入佛的的智慧海洋,永远断灭一切疑惑,顿时明了佛法大旨。从而,一言无不收尽,统括没有遗漏。如果看完这一百卷,那么,无论多少义理所归,龙宫宝藏或鹫岭金文,虽在说法各有不同,但本质并无矛盾,伸展开来便可周遍法界。

  本书前面略述而后面广释,但说的都以一心为根本;宗旨简明而引证舒展,皆为一际融通;全然没有标新立异,以致与以往宗派发生抵触。全以为迷妄之情会导致随意取舍,所以一看到纸墨文字,便厌恶卷轴繁富,于是执著寂莫无言,欣喜地以为简易了当。其实这都是迷失自心而曲从外境,背离觉悟而和合客尘;不通「动」、「静」的本原,未达「一」、「多」的起处。偏生片面认识,害怕多闻多见;好比小乘畏惧法空思想,如同恶魔拒斥众善。这是由于他们未能了达事物的真实本性,因而追随事物相状,堕于「有」、「无」之中。

  这里所说的无尽微妙之旨,标示一种教法则其他教法随之产生;圆满法性之宗,仅举一门则其他各门一齐会通。既非统也非杂,既不一也不多。就好像五味调和成为汤羹,多种彩绸制成华美衣服,大量宝物聚在一起在为「藏」,百种药物相合成为「丸」。里外融通,义味周足;搜微拾妙,尽入于《宗镜录》中。依报和正报混然一片,因缘和果报融通无碍;世人与佛法并无二致,初发心和后发心一体同时。只要标举一个法门,便能圆满统一所有法门,乃至无尽法界。既非内也非外,既不一也不多;舒展开来则重重无尽,收拢起来则唯一真实法门。

  比如《华严经》中说到,于佛所坐之处,功德庄严位内,各出一佛所化世界,以及无数菩萨之身。这是依报和正报。世人与佛法融通无碍。又比如佛的眉间生出胜音等佛所化世界,以及无数菩萨。这是因缘和果报,初发心和后发心融通无碍。乃至国土微尘,各具无边的智慧功德;毛孔身分,各统广大法门。什么原故有上述奇异而难以想像的事,都因一心的圆融统摄作用。

  简单说来,一切广大无边、各不相同的诸佛教化,都未曾脱离无的「真心。」。如《华严经》偈颂说:「佛住于深邃的真实法性,寂灭而无有形相等同虚空;而于至极真理之中,显示种种所行之事;所作有益于众生的事,都依据法性原理而存在;形相与无相没有差别,究竟说来都归于无相。」又《摄大乘论》的偈颂说:「有关各类正定,按佛所说就是心,因为他们都由心来决定。」

  这一念之心,刹那间生起时,便已具足「三性」、「三无性」六种意义。就是说,一念之心是因缘,由此而生起万物,这「依他起性」;对此世界万物加以执著,以据说「三性」,再说「三无性」,便具有六种意义。倘若一念心起,便具足这六种意义,也就具足一切佛法了。

  原典

  问:如上所标,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广开释?

  答:上根利智,宿习生知,纔看题目,「宗」之一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断纤疑,顿明大旨。则一言无不略尽,摄之无有遗余。若直览至一百卷终,乃至恒沙义趣,龙宫宝藏,鹫岭金文,则殊说更无异途,舒之遍周法界。

  以前略后广,唯是一心;本卷未舒,皆同一际;终无异旨,有隔前宗。都谓迷情妄兴取舍。唯见纸墨文字,嫌卷轴多,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皆是迷心徇境,背觉合寺;不穷动、静之本原,靡达一、多之起处。偏生局见,唯惧多闻;如小乘之怖法空,似波旬之难众善。以不达诸法真实性故,随诸相转,堕落有无。

  今此无尽妙旨,标一法而眷属随生;圆满性宗,举一门而诸门普会。非纯非杂,不一不多。如五味和其羮,杂采成其绣,众宝成其藏,百药成其丸。边表融通,义味周足;搜微抉妙,尽《宗镜》中。依正混融,因果无碍;人法无二,初后同时。凡举一门,皆能圆摄,无尽法界。非内非外,不一不多;舒之则涉入重重,卷之则真门寂寂。

  如《华严经》中,师子座中,庄严具内,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身云。此是依正,入法无碍,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此是因果,初后无碍。乃至刹土微尘,各各具无边智德;毛孔身分,一一摄广大法门。何故如是奇异难思,乃一心融即故尔。

  以要言之,但一切无边差别佛事,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如《华严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於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於究竟皆无相。」又《摄大乘论》颂云:「即诸三摩地(注释:即「三昧」。意思是定或正定。),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

  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时,即具「三性」、「三无性」(注释:三性、三无性: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重要思想。「三性」,又称三相、三自相、三自相,是对一切现象的性相的有、无、假、实所作的分类和判断。它们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依此「三性」,便可成立法相唯识宗「唯识无境」的宗旨。这就是:「依他起」是指以心识为因缘而派生的现象界;对此现象加以普遍分别计较,认为是客观实有,即名「遍计所执」;排除这种客观实有的观念,体认唯一心识才是最真实的,从而达到「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三无性」针对「三性」而言,是对「三性」的补充说明,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义,即具一切法矣。

  

  

《宗镜录 卷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