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名。)、普光明智(注释:普照一切世界的智慧。认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能普照无量世界。)等。

  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若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所以《华严记问》云:「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结成入普。」所以此会说等、妙、三觉、二觉全同。普光明智,即是会归之义。

  译文

  问:等觉与妙觉的关系,道理上是一样的。但在妙觉之外,为什么还有普光明智?它们是否同一回事?

  答:说等觉,说妙觉,是就阶位而言的。普光明智不属因果,却兼通因果。这是由於自觉圣智超绝了因果。《楞伽经》在妙觉之位外,又建立起自觉圣智之位,这也好比佛性的有因有果,有产生原因的因 ,有造成结果的果。从因的角度说,是「因佛性」;从果的角度说,是「果佛性」。那么,佛性既非因也非果,普光明智也是如此,本体超绝因果,为因果所依,果才达到至极。所以说,如来的普光明智,要说它是根本的话,那是因为它以心为根本。《涅槃经》说:「涅槃奉持根本,一切事物的生起、变化都以大涅槃之心为根本。根本确立了,道理也就出来了。好比没有纲,目便不成;没有皮,毛便无处依附。故以心为根本,宗旨方能确立。」

  原典  

  问:等觉同妙觉,於理可然。妙觉不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楞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独佛性(注释:又名如来性、觉性。原指佛陀的本性,后来发展为成佛的根据、觉悟的因性或种子。小乘不认为众生都可以成佛,大乘则主张以成佛为目的,从而对佛性提出各种见解。)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法,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以心为本故。《涅槃经》云:「涅槃(注释:本义为寂来、灭度。指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目的的最圆满的境界。系对一切烦恼及由此而来的生死诸苦的彻底灭除。大、小乘佛教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宗本者,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立,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译文:想要明辨宗旨,只须提示祖师思想,何必还要引用佛、菩萨的言教以为指南?所以宗门中这种说法:借虾为眼,与自己没有关系;他只能成为因文字而觉悟的圣人,却不能列入祖师之位。

  原典

  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注释:「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指那些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人。大乘佛教以此泛称出家僧侣或在家居士。)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译文

  答:历来并非一向不许阅读经典,只是恐怕有的人未曾领会佛经内容,随顺文字而作各种理解,背离了佛的真实思想。这是出於初发心学佛者的爱护。假如有人根据经典文字而获取要旨,不须以内心对治外境,便直捷了悟佛心,这又有什么过失呢?就像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当时有求道者问他:「平时您不准我们看经,但您为什么自己老是看经?」和尚回答道:「我只为遮掩眼目而已。」求道者又问:「我是否也能看经?」和尚说:「你要是看,须提把牛皮也看穿。」  

  印度第一祖师,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传法於摩诃迦叶,是为禅宗西天初祖;然后代代转相传承,直至汉地六祖,都是佛的弟子。如今引录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来训诫弟子,让他们通过言教而进取佛道,看到佛法而领会宗旨,克服向外追求,亲自明了佛的旨意。凡获得旨意的,便列入祖师之位,不论他出自顿悟还是渐修;凡明心见性的,便当即证得圆融通达,何必标示前后位次?如果是这样,读经与禅宗宗旨又有什么矛盾呢?比方说西天二十八祖、中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道一大师,以及南阳慧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个个都博通经论,於自心圆通悟解。凡开示徒众,都一一引用具体证据,终究不敢任意发挥,随心所欲。因而真风不坠,传承久远。以佛陀言论为标准,就不会为邪伪所欺骗;用佛的教导为指南,就有了可靠的凭据。

  所以主峰宗密和尚说:所说各宗派的祖师,都是释迦牟尼。经是佛的语言,禅是佛的心意,佛的心和口,当然绝无矛盾。祖师代代相承,都源於佛的亲自咐嘱;菩萨所造论典,无非始终弘扬佛经。何况自摩诃迦叶乃至优婆毱多,他们对禅的弘传都要兼及三藏。马鸣和龙树都是祖师,他们著述论典、注释佛经数十万偈颂,根据情况进行化导,不受拘束。所以,凡通达佛理的大德,自然也就必须明白佛的言教,以印可自心。如果他未能与准确阐明教义的一乘圆教契合,那么,即使证得了圣果,好也并非是至极的。这里姑且摘录数则,以证实上述观点。

  洪洲马祖大师说:达摩大师从南印度来,只是传授大乘「一心」法门。他以《楞伽经》印证众生的「心」,担心众生不信这一心法门。《楞伽经》说:「以佛所说的心为纲宗,以无门为法门。」为什么?「佛语心为宗」,所谓「佛语心」,是说心即是佛,佛所说便是心所说,所以说要以佛所说的「心」为根本。「无门为无门」,是说认识到本性是空,世界空无一物,这样,性自身就是法门。但既然性没有形相,所以性也就是无门,所以说要以无门为法门。这一法门,又称「空门」及「色门」。为什么?空是指法性空,色是法性色。从没有形相的角度说,是「空」;从具有无尽智慧角度说,是「色」。因此说,如来所显现的事物无穷,如来所具的智慧也无穷。在产生一切事物的地方,又有无数的三昧法门,它们远离众生的内外知见和情执。这些法门又称无怕遗漏的「总持门」,又称布施佛法的「施门」。不忆念风外一切现象,善恶一切事物都将是解脱法门,具体的肉身佛也就是实相佛。

  《家用经》说:「佛的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因心想而生。」菩萨以般若之智慧度人时,火烧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世俗「三界」,将一切化为乌有,却又未曾损坏一草一叶,原因在於一切事物都只是实相,本质是空。所以经中说:「不必坏减肉身便可随顺实相。」既已知道自性是佛,则无论何时何地,在行、住、坐、卧中,任何佛法都不复存在;乃至说到真如,它既不属任何名词概念,也非无名词概念。所以经中说:「智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内外都求取不得,听任其本性所为,却又无任性的心。」经中又说:「由种种意识所产生的身体,要我说就是住于无尽的度量,也就是无心之心,无量之量。」无名就是真名,无求就是真求。经中说:「求取佛法的人,应当无有所求。」在心之外没有别的佛,在佛之外没有别的心。不取善,也不作恶;既不依清净,也不依污秽。一切事物都无独立的自体,世俗世界的一切都由心造作而成。经中说:「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为一切所印证。」凡所见到的外物,实际上都是见到自心。心并非自己成为心,是因外物而有心;外物并非自己成为外物,是因心而有外物,所以经中说:「见到外物就是见到自心。」

  原典  

  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於佛意,以护初心,或若因诠提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可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

  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之门(注释:指禅宗内部因风格不同而形成的两种主要派系分歧。五祖弘忍之后,惠能与神秀各自传法,因思想不一,形成南北禅宗的对立。惠能及其弟子在南方传授以顿悟为根本的禅法,神秀及其弟子则在北方实行和宣传以循序渐进的修行特色的禅法。)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不相违?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洲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 

  故主峰和尚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况迦叶乃至毱多,弘传皆兼三藏。及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十万偈,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今且录一二,以证斯文。

  洪州马祖大师云: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民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亦名空门,亦名色门。何以故?空是法性(注释:与真如、涅槃、实相等概念属同等性质,著重指现象的本质、本体。佛教各派对「法性」有不同解释。般若学以「性空」为诸法之法性,唯识宗以「唯识实性」为诸法之法性,华严宗以「真如」为法性。《大乘起信论》将法性与真如并称。)空,色是法性色。无形相故,谓之「空」;知见无尽故,谓之「色」。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随生诸法处,复有无量三昧门(注释:三昧,也作「三摩地」,意思是「定」或「正定」,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平静,转义…

《宗镜录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