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普光明智(注釋:普照一切世界的智慧。認爲如來有大智慧光明,能普照無量世界。)等。
若約義用而分,則體宗用別。若會歸平等,則一道無差。所以《華嚴記問》雲:「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者,結成入普。」所以此會說等、妙、叁覺、二覺全同。普光明智,即是會歸之義。
譯文
問:等覺與妙覺的關系,道理上是一樣的。但在妙覺之外,爲什麼還有普光明智?它們是否同一回事?
答:說等覺,說妙覺,是就階位而言的。普光明智不屬因果,卻兼通因果。這是由於自覺聖智超絕了因果。《楞伽經》在妙覺之位外,又建立起自覺聖智之位,這也好比佛性的有因有果,有産生原因的因 ,有造成結果的果。從因的角度說,是「因佛性」;從果的角度說,是「果佛性」。那麼,佛性既非因也非果,普光明智也是如此,本體超絕因果,爲因果所依,果才達到至極。所以說,如來的普光明智,要說它是根本的話,那是因爲它以心爲根本。《涅槃經》說:「涅槃奉持根本,一切事物的生起、變化都以大涅槃之心爲根本。根本確立了,道理也就出來了。好比沒有綱,目便不成;沒有皮,毛便無處依附。故以心爲根本,宗旨方能確立。」
原典
問:等覺同妙覺,於理可然。妙覺不外,何有如來普光明智,爲所同耶?
答:說等覺,說妙覺,即是約位。普光明智不屬因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絕因果故。《楞伽經》妙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獨佛性(注釋:又名如來性、覺性。原指佛陀的本性,後來發展爲成佛的根據、覺悟的因性或種子。小乘不認爲衆生都可以成佛,大乘則主張以成佛爲目的,從而對佛性提出各種見解。)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複如是。體絕因果,爲因果法,果方究竟。故雲:如來普光明智,或稱爲本者,以心爲本故。《涅槃經》雲:「涅槃(注釋:本義爲寂來、滅度。指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目的的最圓滿的境界。系對一切煩惱及由此而來的生死諸苦的徹底滅除。大、小乘佛教對此有不同的解釋。)宗本者,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爲本。本立道立,如無綱目不立,無皮毛靡附。心爲本故,其宗得立。」
譯文:想要明辨宗旨,只須提示祖師思想,何必還要引用佛、菩薩的言教以爲指南?所以宗門中這種說法:借蝦爲眼,與自己沒有關系;他只能成爲因文字而覺悟的聖人,卻不能列入祖師之位。
原典
問:若欲明宗,只合純提祖意,何用兼引諸佛菩薩(注釋:「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有情」、「道衆生」。指那些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衆生的人。大乘佛教以此泛稱出家僧侶或在家居士。)言教以爲指南?故宗門中雲,借蝦爲眼,無自己分,只成文字聖人,不入祖位。
譯文
答:曆來並非一向不許閱讀經典,只是恐怕有的人未曾領會佛經內容,隨順文字而作各種理解,背離了佛的真實思想。這是出於初發心學佛者的愛護。假如有人根據經典文字而獲取要旨,不須以內心對治外境,便直捷了悟佛心,這又有什麼過失呢?就像藥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當時有求道者問他:「平時您不准我們看經,但您爲什麼自己老是看經?」和尚回答道:「我只爲遮掩眼目而已。」求道者又問:「我是否也能看經?」和尚說:「你要是看,須提把牛皮也看穿。」
印度第一祖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傳法於摩诃迦葉,是爲禅宗西天初祖;然後代代轉相傳承,直至漢地六祖,都是佛的弟子。如今引錄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來訓誡弟子,讓他們通過言教而進取佛道,看到佛法而領會宗旨,克服向外追求,親自明了佛的旨意。凡獲得旨意的,便列入祖師之位,不論他出自頓悟還是漸修;凡明心見性的,便當即證得圓融通達,何必標示前後位次?如果是這樣,讀經與禅宗宗旨又有什麼矛盾呢?比方說西天二十八祖、中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道一大師,以及南陽慧忠國師、鵝湖大義禅師、思空山本淨禅師等,個個都博通經論,於自心圓通悟解。凡開示徒衆,都一一引用具體證據,終究不敢任意發揮,隨心所欲。因而真風不墜,傳承久遠。以佛陀言論爲標准,就不會爲邪僞所欺騙;用佛的教導爲指南,就有了可靠的憑據。
所以主峰宗密和尚說:所說各宗派的祖師,都是釋迦牟尼。經是佛的語言,禅是佛的心意,佛的心和口,當然絕無矛盾。祖師代代相承,都源於佛的親自咐囑;菩薩所造論典,無非始終弘揚佛經。何況自摩诃迦葉乃至優婆毱多,他們對禅的弘傳都要兼及叁藏。馬鳴和龍樹都是祖師,他們著述論典、注釋佛經數十萬偈頌,根據情況進行化導,不受拘束。所以,凡通達佛理的大德,自然也就必須明白佛的言教,以印可自心。如果他未能與准確闡明教義的一乘圓教契合,那麼,即使證得了聖果,好也並非是至極的。這裏姑且摘錄數則,以證實上述觀點。
洪洲馬祖大師說:達摩大師從南印度來,只是傳授大乘「一心」法門。他以《楞伽經》印證衆生的「心」,擔心衆生不信這一心法門。《楞伽經》說:「以佛所說的心爲綱宗,以無門爲法門。」爲什麼?「佛語心爲宗」,所謂「佛語心」,是說心即是佛,佛所說便是心所說,所以說要以佛所說的「心」爲根本。「無門爲無門」,是說認識到本性是空,世界空無一物,這樣,性自身就是法門。但既然性沒有形相,所以性也就是無門,所以說要以無門爲法門。這一法門,又稱「空門」及「色門」。爲什麼?空是指法性空,色是法性色。從沒有形相的角度說,是「空」;從具有無盡智慧角度說,是「色」。因此說,如來所顯現的事物無窮,如來所具的智慧也無窮。在産生一切事物的地方,又有無數的叁昧法門,它們遠離衆生的內外知見和情執。這些法門又稱無怕遺漏的「總持門」,又稱布施佛法的「施門」。不憶念風外一切現象,善惡一切事物都將是解脫法門,具體的肉身佛也就是實相佛。
《家用經》說:「佛的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因心想而生。」菩薩以般若之智慧度人時,火燒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世俗「叁界」,將一切化爲烏有,卻又未曾損壞一草一葉,原因在於一切事物都只是實相,本質是空。所以經中說:「不必壞減肉身便可隨順實相。」既已知道自性是佛,則無論何時何地,在行、住、坐、臥中,任何佛法都不複存在;乃至說到真如,它既不屬任何名詞概念,也非無名詞概念。所以經中說:「智慧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內外都求取不得,聽任其本性所爲,卻又無任性的心。」經中又說:「由種種意識所産生的身體,要我說就是住于無盡的度量,也就是無心之心,無量之量。」無名就是真名,無求就是真求。經中說:「求取佛法的人,應當無有所求。」在心之外沒有別的佛,在佛之外沒有別的心。不取善,也不作惡;既不依清淨,也不依汙穢。一切事物都無獨立的自體,世俗世界的一切都由心造作而成。經中說:「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爲一切所印證。」凡所見到的外物,實際上都是見到自心。心並非自己成爲心,是因外物而有心;外物並非自己成爲外物,是因心而有外物,所以經中說:「見到外物就是見到自心。」
原典
答:從上非是一向不許看教,恐慮不詳佛語,隨文生解,失於佛意,以護初心,或若因诠提旨,不作心境對治,直了佛心,又有可過?只如藥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時有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和尚爲什麼自看?」師雲:「只爲遮眼」問:「學人還看得不?」師雲:「汝若看,牛皮也須穿。」
且如西天第一祖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诃迦葉爲初祖;次第相傳,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師之語訓示弟子,令因言薦道,見法知宗;不外馳求,親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誰論頓漸之門(注釋:指禅宗內部因風格不同而形成的兩種主要派系分歧。五祖弘忍之後,惠能與神秀各自傳法,因思想不一,形成南北禅宗的對立。惠能及其弟子在南方傳授以頓悟爲根本的禅法,神秀及其弟子則在北方實行和宣傳以循序漸進的修行特色的禅法。)見性現證圓通。豈標前後之位?若如是者,何不相違?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洲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禅師、思空山本淨禅師等,並博通經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胸臆,妄有指陳。是以綿曆歲華,真風不墜。以聖言爲定量,邪僞難移;用至教爲指南,依憑有據。
故主峰和尚雲: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叁藏。及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十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設證聖果,亦非究竟。今且錄一二,以證斯文。
洪州馬祖大師雲: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唯傳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經》印衆生心,恐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何故?佛語心爲宗,「佛語心」者,即心即佛,今語即民心語。故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者,達本性空,更無一法;性自是門,性無有相,亦無有門。故雲,無門爲法門。亦名空門,亦名色門。何以故?空是法性(注釋:與真如、涅槃、實相等概念屬同等性質,著重指現象的本質、本體。佛教各派對「法性」有不同解釋。般若學以「性空」爲諸法之法性,唯識宗以「唯識實性」爲諸法之法性,華嚴宗以「真如」爲法性。《大乘起信論》將法性與真如並稱。)空,色是法性色。無形相故,謂之「空」;知見無盡故,謂之「色」。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隨生諸法處,複有無量叁昧門(注釋:叁昧,也作「叁摩地」,意思是「定」或「正定」,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平靜,轉義…
《宗鏡錄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