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一

  卷一

  译文

  全面观察佛教,祖师所标举的禅理,传授无言默契的正宗;诸佛演示教门,建立文字语言的旨意。从而,前贤以此禀承,后学有所依归。因此,本书首先安排「标宗章」。因有疑惑,故而发问:为了断除疑惑,所以要作回答。因发问而使疑情得以开启,又因回答而使妙解暗中萌生。人称这一佛教「圆宗」,既难以信人,也难以悟解。它代表佛教最深奥的义理,须具备最上等的机缘。倘若不借助於文字语言,那么就无法荡涤人们的妄情执著。循著手指方向,可见到月亮,这是一种随宜方便;逮住了兔子,可舍弃逮兔的工具,自然与天真之道相合。  

  其次建立「问答章」。可惜如今已是末法时代,上等根机的人已极难见到。众生普遍见识浅薄,心性浮躁,根机低微,智慧奇短。通过「标宗章」,使他们明白宗旨,实有所归;通过「问答章」,使他们逐渐消除疑惑。但是,要想强固人们的信念,还需借助於验证。所以,仍要广征博引佛经和祖师的真实言论,紧密契合圆顿恒常的真理,并普遍采纳各类经论的要旨,圆满成就必定的正信无疑之心。因而最后设立「引证章」。以上所立三章,合起来是一个整体,经过搜集统括,佛教的核心内容几乎都已包容於此了。

  经典

  详夫祖标禅祖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是以先列「标宗章」。为有疑故问,以决疑故答;因问而疑情得启,因答而妙解潜生。谓此圆宗,难信难解,是第一之说,备最上之机。若不假立言诠,无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注释:佛教常用的一种譬喻手法。以「指」比喻言教,以「月」比喻佛法。以为一切言教,无非是为方便启发他人而设立。如同以指指月,令人因指而见月。不应只见指而不见月,即不应执著於言教而忽视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无方便之门;护兔忘蹄(注释:语本《庄子·外物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归。」蹄,是一种捕兔的工具。意思是说,蹄是捕兔的工具(手段),一旦达到目的,这种工具就可以丢弃。),自合天真之道。

  次立「问答章」。但以时当末代,罕遇大机。观浅心浮,根微智劣。虽知宗旨的有所归,问答决然疑渐惑障。欲坚信力,须假证明。广引祖佛之诚言,密契圆常之大道,遍采经论之要旨,圆成决定之真心。后陈「引证章」。以此三章,通为一观;搜罗该括,备尽於兹矣。

  译文 

  问:古代高僧曾说:若要我建立宗旨,就好比从乌龟身上取毛,兔子头上寻角。《楞伽经》的偈颂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应立这一宗旨。」那么,为什么却要标立这一章的名称呢?

  答:此语并不尽然。假若建立没有宗派之见的宗旨,那也就是宗门与教说同时通达无碍。过去佛都垂示方便接引之门,禅宗也开辟了一条通往觉悟的道路,万万不可执著方便而迷失了根本旨意,也不可丢弃方便而断绝了教说。然而,当机之前不必言说,言说之后没有真实。假如说是存在著一解一悟的分别,就谈不上一乘佛法,只能算是方便的佛法。所以《大智度论》说:「以佛眼察看整个世界,一切事物既不见「无」,更何况「有」?一切事物本质是空,所以能破除各种错误认识。即使要让菩萨成佛这样的事,尚无可能,何况凡夫俗子认识颠倒,执著於有!」

  现在我依据佛和祖师的言语教说,从学佛者随时随处发明心性的角度概括,立「一心」以为宗旨。西方释迦牟尼佛说:「以佛所说的心为纲宗,以无门为法门。」汉地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说:「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诸佛一一传授,传授的就是这一旨意;祖师历代相承,相承的就是这一个心。  

  刚才概述了诸佛和祖师所立的宗旨,接著再说教家学者所立的宗旨。华严初祖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建立自性清净圆明本体。这也就是如来藏中的真如本体,它的本性从来圆满具足,处於污垢而不染著,不因陶治而洁净。所以说,自体清净,光明普照十方,无处不为之广被。所以说,圆满光明而又随波逐流,似乎受了污染却仍洁净如初,由於随缘自在反而除却尘垢而无不净。这一真如本体,在圣人身上并不见得有所增加,在凡人身上也并不见得有所减少。虽然它有显著和隐蔽的不同表现,但本质上没有差异。若是烦恼覆障,它便隐约不见;若是智慧照耀,它便清晰显露。它并非由「生因」所生起,而是通过「了因」来照显了悟。这也就是众生自心的本体,它具有灵知灵觉,体用双举,无所遗漏。这不但是华严宗的根本,而且也是一切教门的主旨。  

  《佛地论》建立一个清净法界本体。《论》中说:「清净法界,就是一切如来的真实自体,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圆满具足一切。世界无数至精至微的元素,以及本体界、现象界的所有功德,都无生无灭,如同虚空。世间一切有情,没有高下,一概如此。一切事物,既非同也非异,既非有也非无。离开一切事相,所有认识的概念,都不复存在。唯一真实的是清净智慧所证得的两种「无我」。由此而体现的真如,便是它的自性,它由诸圣分别证得,又由诸佛圆满证得。而这一被证得的「清净法界」,就是真如妙明真心,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源,也是众生修行的根本。」

  以上都是建立宗旨的另一说法,并非还有什么别的本体。要说是「宗」,那是为了表示尊崇,所以说「以心为宗」。为此,释迦牟尼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说是「体」,那是心性,所以说「以心为体」。由此可知,一切事物只是自心的变现。要说是「智」,那是以心为智慧,就是本性体用的功能,因而有「自觉圣智」、「普光明智」等之说。

  倘若按道理和功用区分,则本体归一而功能有别;倘若会同归趋,则平等一如,无有高下。所以《华严记问》说:「等觉和妙觉两个阶位,全与如来之位相同。」所以这一章所说等觉、妙觉、三觉、二觉,全然等同。」所谓「普光明智」,就是会通归趋之意。

  原典 

  问:先德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龟上觅毛,兔边求角。《楞伽经》偈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何故标此章名? 

  答:斯方遗滞。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古佛皆垂方便门,禅宗亦开一线道。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然机前无教,教后无实。设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后之事,属第二头。所以《大智度论》云:「以佛眼观一切十方国土中一切物,尚不见无,河况有法。毕竟空法。能破颠倒。今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况凡夫颠倒有法。」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约今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是故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注释:以佛所说的「心」为根本(宗旨)。四卷《楞伽经》以〈一切佛语心第一〉是品名,「佛语心」即出於此。但《楞伽经》的「心」是「枢要」、「中心」的意思,是说佛教的要义已在该经具足。后来楞伽师望文生义加以典解,於是要禅者专向内心用功。陈陈相因,禅宗继承并发展了楞伽师的思想。(参考吕沔《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页二○七),无门为法门。」此土初祖达摩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佛佛手授,授期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以上约祖佛所立宗旨,又诸贤圣所立宗体者,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此即是如来藏(注释:指一切众生藏有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也就是佛性。因为如来之性德被烦恼所隐覆而不显,故众生见不到,名之为「藏」。若脱离烦恼,即显示如来。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著真如便可达到佛的觉悟。)中法性之体,从本以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注释:自性,指独立存在的自体、主宰。众生本具如来藏,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大乘起信论》:「自性清净,名如来藏。」),性体遍照,无幽不瞩。故曰:圆明又随流如染而不垢,返流除垢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注释:「二因」之一。指第八识中本具一切种子,能产生一切事物,如草本的种子能生根发芽。)之所生,唯了因(注释:「二因」之一。指以智慧照耀真理,如灯光照明事物,了了可见。《因明大疏》:「如种生芽,能起用故,名为生因;如灯照物,能显了故,名为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灵知不昧,寂照无遗。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体。

  《佛地论》立一清净法界体。《论》云:「清净法界者,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无我(注释:指两种「无我」,即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无我,又名「非我」、「非身」,指世界一发事物都系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无独立的实在自体。人无我,是说人由五蕴和合而成,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法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无常恒坚实的自体。)」。所显真如(注释:指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或本体。《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它不能用语言、思维来表达,是唯一真实的精神本体。),为其自性,诸圣分证,诸佛圆证。此清净法界(法界:指现象的本源和本质,尤其指成佛的原因,与真如、法性,无相、实相等概念的性质相同。),即真如妙心,为诸佛果海之源,作群生实际之地。

  此皆是立宗之异名,非别有体。或言宗者,尊也,以心为宗。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言体者,性也,以心为体。故云,如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觉圣智(注释:密教大日如来所具智慧之一。因据此智慧能无师自悟,故…

《宗镜录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