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一

  卷一

  譯文

  全面觀察佛教,祖師所標舉的禅理,傳授無言默契的正宗;諸佛演示教門,建立文字語言的旨意。從而,前賢以此禀承,後學有所依歸。因此,本書首先安排「標宗章」。因有疑惑,故而發問:爲了斷除疑惑,所以要作回答。因發問而使疑情得以開啓,又因回答而使妙解暗中萌生。人稱這一佛教「圓宗」,既難以信人,也難以悟解。它代表佛教最深奧的義理,須具備最上等的機緣。倘若不借助於文字語言,那麼就無法蕩滌人們的妄情執著。循著手指方向,可見到月亮,這是一種隨宜方便;逮住了兔子,可舍棄逮兔的工具,自然與天真之道相合。  

  其次建立「問答章」。可惜如今已是末法時代,上等根機的人已極難見到。衆生普遍見識淺薄,心性浮躁,根機低微,智慧奇短。通過「標宗章」,使他們明白宗旨,實有所歸;通過「問答章」,使他們逐漸消除疑惑。但是,要想強固人們的信念,還需借助於驗證。所以,仍要廣征博引佛經和祖師的真實言論,緊密契合圓頓恒常的真理,並普遍采納各類經論的要旨,圓滿成就必定的正信無疑之心。因而最後設立「引證章」。以上所立叁章,合起來是一個整體,經過搜集統括,佛教的核心內容幾乎都已包容於此了。

  經典

  詳夫祖標禅祖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诠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禀,後學有歸。是以先列「標宗章」。爲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疑情得啓,因答而妙解潛生。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說,備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诠,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注釋:佛教常用的一種譬喻手法。以「指」比喻言教,以「月」比喻佛法。以爲一切言教,無非是爲方便啓發他人而設立。如同以指指月,令人因指而見月。不應只見指而不見月,即不應執著於言教而忽視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不無方便之門;護兔忘蹄(注釋:語本《莊子·外物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歸。」蹄,是一種捕兔的工具。意思是說,蹄是捕兔的工具(手段),一旦達到目的,這種工具就可以丟棄。),自合天真之道。

  次立「問答章」。但以時當末代,罕遇大機。觀淺心浮,根微智劣。雖知宗旨的有所歸,問答決然疑漸惑障。欲堅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之大道,遍采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真心。後陳「引證章」。以此叁章,通爲一觀;搜羅該括,備盡於茲矣。

  譯文 

  問:古代高僧曾說:若要我建立宗旨,就好比從烏龜身上取毛,兔子頭上尋角。《楞伽經》的偈頌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應立這一宗旨。」那麼,爲什麼卻要標立這一章的名稱呢?

  答:此語並不盡然。假若建立沒有宗派之見的宗旨,那也就是宗門與教說同時通達無礙。過去佛都垂示方便接引之門,禅宗也開辟了一條通往覺悟的道路,萬萬不可執著方便而迷失了根本旨意,也不可丟棄方便而斷絕了教說。然而,當機之前不必言說,言說之後沒有真實。假如說是存在著一解一悟的分別,就談不上一乘佛法,只能算是方便的佛法。所以《大智度論》說:「以佛眼察看整個世界,一切事物既不見「無」,更何況「有」?一切事物本質是空,所以能破除各種錯誤認識。即使要讓菩薩成佛這樣的事,尚無可能,何況凡夫俗子認識顛倒,執著於有!」

  現在我依據佛和祖師的言語教說,從學佛者隨時隨處發明心性的角度概括,立「一心」以爲宗旨。西方釋迦牟尼佛說:「以佛所說的心爲綱宗,以無門爲法門。」漢地禅宗初祖菩提達摩說:「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諸佛一一傳授,傳授的就是這一旨意;祖師曆代相承,相承的就是這一個心。  

  剛才概述了諸佛和祖師所立的宗旨,接著再說教家學者所立的宗旨。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建立自性清淨圓明本體。這也就是如來藏中的真如本體,它的本性從來圓滿具足,處於汙垢而不染著,不因陶治而潔淨。所以說,自體清淨,光明普照十方,無處不爲之廣被。所以說,圓滿光明而又隨波逐流,似乎受了汙染卻仍潔淨如初,由於隨緣自在反而除卻塵垢而無不淨。這一真如本體,在聖人身上並不見得有所增加,在凡人身上也並不見得有所減少。雖然它有顯著和隱蔽的不同表現,但本質上沒有差異。若是煩惱覆障,它便隱約不見;若是智慧照耀,它便清晰顯露。它並非由「生因」所生起,而是通過「了因」來照顯了悟。這也就是衆生自心的本體,它具有靈知靈覺,體用雙舉,無所遺漏。這不但是華嚴宗的根本,而且也是一切教門的主旨。  

  《佛地論》建立一個清淨法界本體。《論》中說:「清淨法界,就是一切如來的真實自體,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圓滿具足一切。世界無數至精至微的元素,以及本體界、現象界的所有功德,都無生無滅,如同虛空。世間一切有情,沒有高下,一概如此。一切事物,既非同也非異,既非有也非無。離開一切事相,所有認識的概念,都不複存在。唯一真實的是清淨智慧所證得的兩種「無我」。由此而體現的真如,便是它的自性,它由諸聖分別證得,又由諸佛圓滿證得。而這一被證得的「清淨法界」,就是真如妙明真心,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源,也是衆生修行的根本。」

  以上都是建立宗旨的另一說法,並非還有什麼別的本體。要說是「宗」,那是爲了表示尊崇,所以說「以心爲宗」。爲此,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要說是「體」,那是心性,所以說「以心爲體」。由此可知,一切事物只是自心的變現。要說是「智」,那是以心爲智慧,就是本性體用的功能,因而有「自覺聖智」、「普光明智」等之說。

  倘若按道理和功用區分,則本體歸一而功能有別;倘若會同歸趨,則平等一如,無有高下。所以《華嚴記問》說:「等覺和妙覺兩個階位,全與如來之位相同。」所以這一章所說等覺、妙覺、叁覺、二覺,全然等同。」所謂「普光明智」,就是會通歸趨之意。

  原典 

  問:先德雲,若教我立宗定旨,如龜上覓毛,兔邊求角。《楞伽經》偈雲:「一切法不生,不應立是宗。」何故標此章名? 

  答:斯方遺滯。若無宗之宗,則宗說兼暢。古佛皆垂方便門,禅宗亦開一線道。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絕後陳。然機前無教,教後無實。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二頭。所以《大智度論》雲:「以佛眼觀一切十方國土中一切物,尚不見無,河況有法。畢竟空法。能破顛倒。今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爲宗。是故西天釋迦文佛雲:「佛語心爲宗(注釋:以佛所說的「心」爲根本(宗旨)。四卷《楞伽經》以〈一切佛語心第一〉是品名,「佛語心」即出於此。但《楞伽經》的「心」是「樞要」、「中心」的意思,是說佛教的要義已在該經具足。後來楞伽師望文生義加以典解,於是要禅者專向內心用功。陳陳相因,禅宗繼承並發展了楞伽師的思想。(參考呂沔《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頁二○七),無門爲法門。」此土初祖達摩大師雲:「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佛手授,授期旨;祖祖相傳,傳此心。

  以上約祖佛所立宗旨,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如來藏(注釋:指一切衆生藏有本來清淨的如來法身,也就是佛性。因爲如來之性德被煩惱所隱覆而不顯,故衆生見不到,名之爲「藏」。若脫離煩惱,即顯示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著真如便可達到佛的覺悟。)中法性之體,從本以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注釋:自性,指獨立存在的自體、主宰。衆生本具如來藏,此如來藏自性清淨。《大乘起信論》:「自性清淨,名如來藏。」),性體遍照,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如染而不垢,返流除垢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注釋:「二因」之一。指第八識中本具一切種子,能産生一切事物,如草本的種子能生根發芽。)之所生,唯了因(注釋:「二因」之一。指以智慧照耀真理,如燈光照明事物,了了可見。《因明大疏》:「如種生芽,能起用故,名爲生因;如燈照物,能顯了故,名爲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衆生自心之體,靈知不昧,寂照無遺。非但華嚴之宗,亦是一切教體。

  《佛地論》立一清淨法界體。《論》雲:「清淨法界者,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注釋:指兩種「無我」,即人無我(人空)和法無我(法空)。無我,又名「非我」、「非身」,指世界一發事物都系因緣和合,刹那生滅,無獨立的實在自體。人無我,是說人由五蘊和合而成,沒有恒常自在的主體。法無我,認爲一切事物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無常恒堅實的自體。)」。所顯真如(注釋:指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或本體。《成唯識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它不能用語言、思維來表達,是唯一真實的精神本體。),爲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此清淨法界(法界:指現象的本源和本質,尤其指成佛的原因,與真如、法性,無相、實相等概念的性質相同。),即真如妙心,爲諸佛果海之源,作群生實際之地。

  此皆是立宗之異名,非別有體。或言宗者,尊也,以心爲宗。故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言體者,性也,以心爲體。故雲,如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心爲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雲自覺聖智(注釋:密教大日如來所具智慧之一。因據此智慧能無師自悟,故…

《宗鏡錄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宗鏡錄 卷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