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16

  ..續本文上一頁契合于法理的意思。

  【如語】 契合于法理的言語。

  【如如】 如于真如,是不動、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顛倒分別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故說如如。

  【如如智】 契合如如之理的智慧,即根本智。

  【如如佛】 1.覺悟如如之理的佛。2.佛體即是如如之理。

  【如來】 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如來藏】 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若出了煩惱,即名法身。

  【如來藏心】 真如心的別名,即人人本來具足的真實心。

  【如來藏緣起】 與真如緣起同義。

  【如來地】 佛的地位。

  【如來使】 如來的使者,即佛滅後努力弘揚佛法的人。

  【如來家】 如來的住家,即真如法界。

  【如來識】 又名佛識,即第九庵摩羅識。庵摩羅華譯爲清淨,即脫離一切無明煩惱的意思。

  【如來禅】 經教裏的禅法,因它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爲如來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爲祖師禅。其實祖師禅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诃迦葉,便是祖師禅的來源。

  【如來慧】 如來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如是】 如此的意思。

  【如是力】 見十如是條。

  【如是因】 見十如是條。

  【如是作】 見十如是條。

  【如是性】 見十如是條。

  【如是相】 見十如是條。

  【如是果】 見十如是條。

  【如是報】 見十如是條。

  【如是緣】 見十如是條。

  【如是體】 見十如是條。

  【如是我聞】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爲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如理】 契合真理。

  【如理智】 契合真理的智,亦即根本智。二智之一。

  【如量智】 爲佛能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智,如其分量,不多亦不少,故曰如量,又稱後得智,爲二智之一。

  【如實】 真如實相的簡稱。見真如實相條。

  【如實道】 真如實相的道理。

  【如實知】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

  【如實空】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因真如實相離一切妄染和離一切法差別之相,有如虛空,不受一塵,故謂之如實空。

  【如實智】 真如實相的智慧。

  【如實知見】 符合真理的知見。

  【如實知者】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實相的聖者。

  【如實不空】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真如實相雖然無有妄染,不受一塵,但是它是永恒不變的,而且體備恒沙功德妙用,一切淨法,無不具足,故謂之如實不空。

  【如實修行】 按照真理之法而修行。初地以上的菩薩,依所證的真理而起修,謂之如實修行。

  【如意寶】 如意珠。

  【如意珠】 一種有求必如意的寶珠,出自龍王或摩竭魚的腦中,或是佛的舍利所變成。

  【如意足】 見四如意足條。

  【如意佛】 如來有自在的神力,故雲如意佛。

  【如意通】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種之一。變現自在,故名如意;飛行自在,故名神足;能在六塵境界中轉變自在,故名神境。

  【如意輪】 如意輪觀音的簡稱。

  【如意輪觀音】 又名如意輪菩薩,爲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足衆生的祈求,持輪寶,以表轉*輪,故名如意輪。

  【如意輪蓮華心如來】 如意輪觀音的德號。觀音爲蓮部的中堅,故雲蓮華心,本是久已成道的古佛,故稱如來。

  【妄見】 虛妄的見解,如我見邊見等是。

  【妄念】 虛妄的意念,亦即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

  【妄緣】 1.一切之緣,體虛不實,故曰妄緣。2.虛妄的緣由。

  【妄染】 妄是虛妄,染是染汙,指一切生死之法。

  【妄執】 1.虛妄的執著。2.執著虛妄的法。

  【妄想】 虛妄的思想。

  【妄業】 虛妄造惡的業因。圓覺經說:“有妄業故有流轉。”

  【妄心】 1.胡思亂想的心。2.不清淨和不真實的心。

  【妄心熏習】 四熏習之一。

  【妄語】 說虛假不真實的話。妄語有大妄語和小妄語的分別,大妄語是未得聖道而說我已得聖道,或者說我有工夫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等;小妄語就是一切不真實的說話。

  【妄語戒】 五戒或十戒之一,即禁止說一切虛假不真實的話。

  【妄語十罪】 說騙話有十種的罪報,即口氣臭、善神遠之非人得便、雖有實語人不信受、智人謀議常不參預、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常多憂愁、種誹謗業因緣、身壞命終常墮地獄、若出爲人常被誹謗。

  【妄分別】 虛妄的分別。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于是分別一切事物,因而生起善惡美醜等種種差別的妄見。

  【妄境界】 虛妄不實的境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皆虛假不實。

  【字印】 種子與印契。

  【字門觀】 一種觀察諸尊種子的觀法。

  【安忍】 安心忍耐。

  【安心】 安然不動的心。

  【安心超行】 心行具足或是願行具足的意思。

  【安居】 又名坐夏,或坐臘,即在夏季的叁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習佛法。

  【安居竟】 結夏安居的日子完畢了,即七月十五日。

  【安世高】 人名,本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名安清,號世高,父王逝,嗣王位,因厭世,讓位于其叔,出家學道,博通叁乘教,由是遊曆諸國,弘揚佛法,至洛陽,先習漢文,繼翻譯佛經,共譯經論二十九部之多。

  【安樂國】 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安樂淨土】 指西方極樂世界。

  【安受苦忍】 二忍或叁忍之一。

  【寺】 僧伽所居住的地方。

  【寺十種異名】 寺有十種的別名,即寺、淨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淨園、金剛刹、寂滅道場、遠離處、親近處等。含義尚有六種,即窟、院、林、廟、蘭若、普通等。

  【年戒】 受持具足戒之後的年數。

  【年滿受具】 年滿二十歲之後才能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式叉】 華譯爲學。

  【式叉尼】 式叉摩那尼的簡稱。

  【式叉摩那尼】 華譯爲學法女,或正學女,爲出家五衆之一。凡沙彌尼,欲受具足戒爲比丘尼,應于二年間,先學六法,即不殺、不盜、不淫、不虛诳語、不飲酒、不非時食等,過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羊車】 叁車之一。見叁車條。

  【羊鹿牛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喻聲聞乘,鹿車是喻緣覺乘,牛車是喻菩薩乘。這種譬喻是以羊鹿牛車所能運載數量的多寡來比喻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利世成果。

  【血途】 畜生道的別名,爲叁途之一。

  【托胎】 托于母胎而生。

  【托缽】 比丘乞食。

  【托缽天王】 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管領羅刹夜叉,佛令掌擎古佛的舍利塔,故俗稱爲托塔天王。

  【有】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爲有,如稱叁界爲叁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有支】 十二支之一。見十二因緣條。

  【有見】 執著實有的邪見。

  【有作】 有作者的意思,與有爲同義,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有法】 有作爲之法,如體用俱全的一切事物是,若龜毛兔角等體性全無者,則叫做無法。

  【有門】 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有界】 有世界的簡稱,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名爲有世界。

  【有流】 有是指叁界的果報,流是指四種之惑。叁界的果報實有,故雲有,四種之惑使人漂流于叁界之生死海,故雲流。四流者,即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

  【有頂】 天名,色界之第四重,本名色究竟天,因處于有形世界的最高頂,故稱有頂。

  【有間】 有間斷。

  【有結】 有是說有生死的果報,結是煩惱的別名。

  【有輪】 有是有生死的果報,輪是輪回,意謂衆生于六道之中輪回不止。

  【有學】 在小乘四果中,前叁果爲有學,即有所修學的意思,第四果爲無學,即無可修學的意思。

  【有邊】 偏于有的一邊。

  【有色】 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的衆生。

  【有色天】 色界的諸天。

  【有相】 有形態可見的意思。

  【有相教】 佛于成道後十二年間,說阿含經,世稱爲有相教,因阿含經是以諸法實有之理爲本。

  【有相無相】 一切事物有形態可見,謂之有相;因緣所成,自性即空,謂之無相。

  【有情】 又名衆生,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有情世間】 二世間之一。見二世間條。

  【有情緣慈】 見有情受苦即生起慈悲。

  【有教】 說有的道理的教法,如小乘的俱舍宗及大乘的法相宗是。

  【有教無人】 謂只有教法而無真正修行和證悟的人。

  【有爲】 有因緣造作之法。

  【有爲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有爲空】 十八空之一,謂一切有爲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有爲果】 有爲法所結成的果。

  【有爲生死】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爲生死,若是菩薩的變易生死,則叫做無爲生死。

  【有爲無漏】 雖然有爲但是通于無漏之法。

  【有爲解脫】 對于無爲解脫而言,又名無學支,即無學的勝解,勝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爲,有爲法的勝解起于無學之果體,故雲有爲解脫。

  【有無】 1.有法與無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爲有法;如龜毛兔角等絕對無者是無法。2.有是指常見,即固執身心爲實有的邪見;無是指斷見,即固執身心爲斷滅的邪見。

  【有無二見】 固執有與無的二種邪見。有是指常見,無是指斷見。一切邪見都歸納于此二見之中,因由此二見而後生出一切的邪見。

  【有無二邊】 執著有的一邊和執著無的一邊,因爲都是一邊之見,所以叫做邊見。

  【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