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叁章 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下爲己任,自求解脫,先爲人求解脫,自求自在,先爲人求自在的人物,像這樣一個衆痼環抱,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求道者,他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悲心,怎麼能達到這個地步。智慧是無限的,衆生的病症,是無窮的。因此,菩薩的行止也就永遠是誓願無盡。地藏菩薩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正是一切具有菩薩名號的寫照,地獄是不易空的了,他也就只好永遠在地獄裏苦度衆生了。菩薩精神是這樣一種偉大的無窮願望⑦,勿怪乎早期的翻譯家,無法從中國的字眼裏找出一個貼切的辭彙來遙譯「菩提薩埵」這個名詞了。只好照音譯出,再加簡化,便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特徵的名詞——菩薩。雖然也曾經以「開士」或「大上」試譯過菩提薩埵的意義,但都不大通行,「大士」二字且也是梵文mahasattva的意譯,偉大之士,偉大的有情,可是在人的心目中,仍不如「菩薩」二字來得有意義,來得令人有尊貴感和神聖感,甚至神秘感,事實上,人類也有這種通病,凡是特別高貴而尊敬的對象,總喜歡帶幾分神秘感去看他的,越看越神聖,也就越看越神秘,當然,這種神秘是神不可測而又尊敬的神秘的。在這樣的心理下,自然「菩薩」二字,要比「偉大之士」或「偉大的有情」,乃至「開士」等奸過千萬倍了。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就越來越神聖,越來越神話,神話到比超自然的神還要偉大而神不可測了⑧。在原始的梵文裏,是沒有這種意義的。袍的本意,只是作爲與聲聞、緣覺、辟支佛叁者作一區別,這叁者叫做小乘,菩薩稱做大乘。小乘只求自己的安樂和解脫,便感十分滿足,大乘則覺得個己與一切衆生同體,不能一己解脫就謂之解脫了,應天下人共同解脫或先己而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安樂。所以相對前叁者而言,菩薩的確是與衆不同,而應稱爲偉大之士了。這種精神,也才算是真正表達了釋迦牟尼的本懷,否則又何以能稱佛陀爲一大事因緣而出世⑨呢

  

  般若經中的菩薩,一起始便表露了大乘最高的精神,並且完成了最圓滿的崇高概念。它與般若結合一起,不僅顯出了無限的智慧,也呈露了無著無執,不受不住的心境,這是智慧的運行,也是悲心的畢露。菩薩之道,是以行般若波羅蜜爲准則,行般若波羅蜜,亦即爲回歸菩薩作實際。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無法截然作劃別。例如就《般若心經》來說,一開始就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般若波羅蜜多其目的不外爲二:一是照見五蘊皆空,不著不執,習達智慧。一是「度一切苦厄」 ,悲心懇切,眉毛拖地。這是多麼的顯明而扼要。般若是解決世間痛苦的良方,也是能照見五蘊皆空的睿智。勿怪乎古德把「般若」譯成爲「度彼岸」 ,這原是菩薩以智慧度脫一切(衆生)的苦厄,而達到涅槃的彼岸,這是《道行般若》,也是全部般若經系的通篇旨意,那麼譯成爲「度彼岸」 ,又確是恰如其意了。然而我們上面引述梵文的原意,何以又有「智慧的完成」 一層意思呢

  其實這也非常簡單,正也是般若波羅蜜多所具的雙層意思,就菩薩的主體而言,是「智慧的完成」 ,就客體而言,則是爲度脫衆生一切苦厄的「度彼岸」了。這原是一語二義,菩薩行般若正好是兼而有之罷了,不需再煩瑣解說。自然,整個菩薩的形象,還不只這一點意義,般若波羅蜜,亦不只就是這點語義上的含義,更深的意義,更深的概念,那就需我們讀透全部般若經後始可深知了。現在就請從《道行般若》幾則原文上,看看這兩個名稱的涵義。

  須菩提白佛言,佛使我爲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菩薩當從中學成。佛使我說菩薩,菩薩有字便著菩薩。((道行品)卷第一。大正No·二二四·頁四二五)菩薩有字便著菩薩,這是開宗明義的指出,菩薩是不可著的,有字便「著」了。 「了不見有法菩薩,菩薩法字了無。亦不見菩薩,亦不見其處。」(同右)有字不可有,「法」字亦不可有,如果認爲菩薩有可「法」 ,則又是一層執著。因此,這則經文就說,「法字」也「了無」。不但法字了無,且不見菩薩,亦不見菩薩處。這才是究竟,才是「教般若波羅蜜」 、「說般若波羅蜜」 (連接在引句下的經文) 。般若波羅蜜要如何說法

  就是上面所引這樣,教菩薩不可執不可著。不見,也不見其處,這就是般若,也就是菩薩行。當然不只是菩薩,觀一切諸法也是如此,菩薩不見自身,不見自身處,也要以此去觀一切諸法。

  何所法中作是教,人本所生,釋提桓因言:無有法作是教者,亦無法作是教住置,設使有出者但字耳,設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著言耳,有所住止處但字耳,了無所有,但以字字著言耳,人複人所,本末空無所有。

  這裏的但字,也就是假相,人的實在不單是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人複人所乃至本末等,都是「空無所有」 ,也一如菩薩一樣「人可得見不

  釋提桓因言,不可得見。 」

  不可得見,是從人的體相而言,人的體相與諸菩薩的體相,諸法的體相都是平等的,若諸法的體相不見,人的體相當然也是不見的。

  在前面我們也談到菩薩懷抱(發心)的偉大,菩薩的誓願是無窮的,他何以要誓願無窮呢

  這原來也是諸法的實相,人是無窮的,菩薩的發心也就跟著無窮了。經雲

  人展轉自相度,其所生者甯有斷絕時不

  釋提桓因言:無有斷絕時,何以故

  人無有盡時。須菩提言:人無有底,……行般若波羅蜜法如是。(大正八·頁四叁O)

  「人無有盡時」 ,這就十分清楚了,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就要如此到底,衆生無盡,他的悲願也就無盡。這個心懷,不是從世間法可以學到的,必須要從般若波羅蜜裏才能學到,才能體認到。所以說「人無有底,般若波羅蜜無底,菩薩學當作是了,當作是知。」總之,般若經對菩薩心懷的顯示,實無法用一般字眼來形容的,偉大、崇高,這都無法形容於萬一,我們最難了解的那就是,在紀元前二世紀、一世紀中爲什麼印度人就産生了這麼一個強大的形象。釋迦佛的偉大,如果不是透過「菩薩」這個形象來顯示,我們實在也無法認知,最多也只不過把他看做和耆那教、吠檀多等那些創敦者或學派的宗師一樣。可是有了般若經,有了菩薩這種形象後,那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菩薩要學習一切,要住持世間,要度盡衆生,卻又要「如鳥行空,了無痕迹」⑩,這是多麼的艱難,又多麼的了得。他何以能達到這個地步,這就是深習般若、深行般若,以此無比的空慧觀照一切,始漸可臻完境,由初發意,到阿惟越致(Avini,varlaniza 意即不退轉) ,到最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samYa下sambodhi意爲無上正等正覺)。般若的概念是什麼,請看《道行·泥犁品》一則敍說:

  般若波羅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羅蜜無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羅蜜爲極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羅蜜悉授道路,天中天,薩芸若者即般若波羅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摩诃薩母,天中天,無所生無所滅,即般若波羅蜜是。天中天,具足叁合十二*輪爲轉是般若波羅蜜。天中天,般若波羅蜜,其困苦者悉安隱之,天中天,般若波羅蜜,於生死作護,天中天,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悉皆自然。(大正No·1二二四·頁四四O)

  這就是般若的大致涵蓋。但它又同樣是無所有,「若人於中有所求,謂有所有,是即爲大非,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與人俱皆自然」(同右·頁四四一) 。這裏的「自然」,應是後來譯的「法性本空」的意思。因爲下文也接著提示到說:「般若波羅蜜可得見聞不,佛言不可得見聞。」不可得見聞,這就是第一義谛,也就是諸法性空的第一義境。般若就是這一義境的理體,自然也就不可得見聞了。但卻能於「生死作護」,能於「困苦者,悉安隱之。」此即般若之意義。在六波羅蜜中,它是爲上首的。「譬如極大地,人種散其中,同時俱出其生大株,如是阿難,般若波羅蜜者是地,五波羅蜜者是種,從其中生。」也因爲如此,以般若波羅蜜爲中心的這部經,也就格外受到贊歎和重視了:「是經如空甚深,無有與等者,如諸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愛欲天子梵天等白佛言:諸世間人希有信是深經者,世間人所欲皆著,愍念之故,當爲說是深經耳。」這也同時說明了般若經誕生的宗旨。 「世間人所欲皆著」 ,大約在部派佛教那些議論紛紛的诤執,也算是一種「著」 ,一種法執的大著,因此大乘行者,愍念之故,而就說出了這部經,專以破執破著爲主。破要破得徹底,就如般若本身的意義一樣,般若空慧,其本身也不能讓人有所沾著,一沾著便不成般若,便不能爲菩薩之軌持,諸佛之母胎了。因而經本身也得聲明是:「天中天,經本空耳,不可複於空中說經,是經不可逮,如何了佛語,諸法不可逮,佛言如是,諸法不可逮。」這就是經與經義的圓滿主旨。有了這層主旨和菩薩的意義,那麼再回過頭來看看般若經中的涅槃思想,也就不難預知了。菩薩與般若俱不可得,而又積極無盡,度脫一切衆生,其涅槃意義與涅槃境界,自是與原始部派時期的觀念,大不相同了。但怎樣的不同法呢

  讓我們先將有關的經文,摘述於次,然後再一一作一分析比較,相信就十分清楚本經(般若)的涅槃真意了。

  1複次舍利弗,薩芸若不受,何以故

  菩薩不當持想視薩芸若……亦不於外痛癢思想生死識余處見慧,亦不於余處脫,以學成就佛。了知從法中以脫去,謂法等一泥洹,菩薩莫作是行,莫內外視法,籲與般若波羅蜜等,一切無所受無所從,誰得法,無所持無所收,亦無所泥洹想。是故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 (大正八·頁四二六中)

  2佛言菩薩摩诃薩心念如是,我當度不可計阿倌只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無不般泥洹一人也。(同右·頁四二七下)

  3須菩提知諸…

《涅槃思想研究 第叁章 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