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18

  ..續本文上一頁語”戒來對治。這就是有爲法的方便。待以此“強化”後連“妄語”之心念也不升起那才算成功。

  當我們證得一定果位,有了一定無爲法、出世間法的證量後,許多因果、緣起皆已洞悉,其眼裏恰沒這些外道、正法,有爲、無爲,世間、出世間之分別的概念名相了。那便是相應之處就是正法。正因爲一切法是法性平等不二,因爲緣起不一故才有差別。所以“不二境界”未致之前,我們還得老實行持有爲法,並以“不二”知見對其他善法平等視之。

  《金剛經》既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句子,同時也有“予法不說斷滅相”。實相勝義谛之圓融與俗義谛之方便並不相矛盾,並非是要我們具體修持時,不講緣起與相應,不問青紅皂白地盲修瞎練,或幹脆什麼也不做不管了。換句話說,有果位的聖人與佛菩薩眼裏才有“不二”的真實證悟。我們初學者,無證量者,未明心見性者,只能是處于一種培植階段,還得依差別心選擇相應的法門如法修證。敗也蕭何成也蕭何,我們的差別識是業障的“因”,同時也是依法修證菩提的“因”。它們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

  修行界常說,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等于是胡鬧,通教不通宗,等于一場空。這就是世俗谛,是從具體的行持上來講的方便法,即依緣起和相應的具體。這裏的宗,指宗派或具體相應的方法,同時也是指一切修行者的共法。比如身心發生一些轉化、有什麼神奇的反應,出了某些特異功能等,都屬于一切修行者的共同所要經曆的方法和對應的中間狀態,說白了,是外道修行、練氣功、修佛、修道都會共同經曆的過場。但接下來該怎麼走呢?如果沒有正確得當的理論(教)指導我們,我們就不會再更上一層樓了,甚致竹籃打水一場空,或出現走火入魔等差錯。

  對于初學者、無證量者,正確的宗與教是一體的,缺一樣均不可能究竟。就像我們佛教的義理懂得再多,若不選擇具體得當的方法進行實修實證,我們也絕不會成功。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門深入,今天認爲這個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認爲那個師傅不得了,或今天以爲顯宗不行,密法才好,一會兒又反過來以爲密法不行,顯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場空”的動因。因此,外道與正法,究竟與不究竟,有時未必與“佛”這種語境有關,而在于對“心法”的把持上。心裏魔性不除,即便受了佛門叁皈依的儀式,滿嘴佛號,滿肚子佛理,如此等等又會有什麼實際的用處呢?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真正的修行不在別處,在當下,不要這山看了那山高。除了依循與我們自身身心相應的法門外,更重要是于萬事萬物中砺練我們的心腸,好好對治自己的不良習氣,提高心性,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人格,處處回觀返照,去無明,去貪、嗔、癡、慢、疑。這樣,我們才會明心見性,才會開悟見道,也只有在見“道”之後,我們的修行才會不落得一場空,我們也才能真正體會和證悟“不二法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入佛修行的人可謂形形色色、什麼樣的人都有,且入門的機緣也是花樣百出。因此才有:“佛說種種法,爲渡種種心,若無種種心,何來種種法。”這,就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是法必是有緣起的法,緣謝法還滅。

  萬法隨因緣而生,因一切衆生根性不盡相同,必須因材施教,要講善巧方便。爲此,釋迦牟尼在世時曾舉過一例子:當一個懵懂的小孩在水井邊玩耍,自己尚不能知覺很危險,我們喊他也許會嚇著他,也許他也不聽我們規勸。于是就騙他:小孩過來,我這兒有我們愛吃的糖果。“先以欲鈎之,後令入佛智”。正因爲機緣無量,因此法門也無量。佛遇對教義感興趣的則說道理,對神奇的特異功能有興趣的則示現神通,遇貪著功名富貴者則說修行的好處遠遠不止富貴……如此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先渡我們入門再說。總之,從根本上爲我們好,讓我們最終從無明中解脫出來。

  有些人天生有一定慧根,喜歡追究關于宇宙萬物萬有和終極人生的根本道理,他天生對佛法有興趣,很容易入門。有些人偏好練氣功修外道,定中有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或有一定特異功能,或有見異相者,就算遇佛法時尚不能心領神會、融彙貫通,佛便示現真正的大神通誘其入了門。或有些人走火入魔不能自救,有求于佛門。也有人在世俗中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突然放下一切入佛修行,也有人情感受挫,走投無路,或在現實中受了嚴重的打擊或傷害……佛菩薩救渡衆生,有順渡的,有逆渡的,有顯渡的,也有隱渡的。求病得痊愈,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順渡;求壽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渡。感得佛菩薩爲我們現身的,是顯渡;因祈禱而感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的,是隱渡。然而,入門的根本目的最終都是爲了成佛。

  許多衆生入門的初衷除了爲了見識神奇,追求神異,更多的還是爲了“離苦得樂” 。因爲處在順境的時候,常常會放縱在聲色五欲之中,要想他們修佛聞道是很困難的;許多人必須逢到逆境,才能對往昔的行爲發生忏悔的心,而生起修佛道的心願。佛經說:“八苦是良師”就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因不同的衆生,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緣起,傳下了形形色色的法門,這些方法本身沒什麼區別,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門。一個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都不應該對其他法門實行貶斥,這是造大口業的行徑。佛弟子出于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慈悲別人,千切不要參與同別人的這些口舌之爭,我們又不是已登果位的聖人,沒有足夠的實證經驗和智慧,萬一令自己或他人謗毀了正法不說,把握不好時都還會嗔怒動肝火,這就是雙重造業了。

  我們強調顯教(一般泛指漢傳佛教)則是著于顯,強調密宗則是著于密(本小冊子多指藏密,一般泛指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的佛法),所謂顯爲密之顯,密爲顯之密,原本同體不二。一般來說,末法時期與衆生根器最相應的不僅僅是淨土法門,密法《佛心經》也說過:“末法衆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無由得除。”有意者可查閱相關的書籍。況且,修行是一件老老實實身體力行去做的事,是如法修行。什麼是“如法” ?難道是叫我們爲了在弘揚某一個法門時,對其他法門說叁道四嗎?佛弟子應“依佛說”,佛在世時絕沒說過某一法門最好或最差,一切法都是緣起,佛只說過一切法門皆是平等不二。

  18:什麼是“五毒心”?

  佛門把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爲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現簡述如下:

  (1)、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爲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爲它的奴隸,甚致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爲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欲(淫欲)有種種的貪求,爲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沈迷于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爲貪。

  (2)、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抛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癡:癡也稱之爲愚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爲癡。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爲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癡。對于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癡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爲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爲講對。總之,自以爲是,過于執迷于自我的一切都爲癡。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爲慢。比如兒子做了官發了財後,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只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産等,都稱爲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爲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爲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5)、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爲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爲疑。對于佛法因果道理與見地有懷疑或迷惑也爲疑。從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發應,執著于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b、邊見:執著于斷、常二見即爲邊見。認爲“我”是永恒的,就是執著「常”;認爲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另外,由于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于空,就是執著于有,不是執著于“真”,便執著于“幻”等等都爲邊見。

  c、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d、見取見:執著于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爲見取見。

  e、戒禁取見:對于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爲戒禁取見。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爲“…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