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成爲一位勝者,或是一個失敗的人,或成爲一位有身份的要人,或只是寂寂無聞的小卒,無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只要我們不妄執自己的身份,痛苦就不會産生。一個擁有重要身份的人,如妄執自己的身份,他可能會因爲害怕失去那身份而苦惱;或者他可能因爲那重要的身份而傲漫自大和極無禮,不能與人和諧共存,處處碰到問題,並受到別人的批評、攻擊、絕交,或甚至給他狠狠一頓拳腳的教訓。他對自己身份的妄執,只有使他嘗到苦頭的份兒,爲他帶來不少的煩惱和痛苦。同樣的,一個無名小卒,也可能因爲執著自己低微的身份,而深感痛苦。
人的欲望,是早在兒童時代就已存在的一種天性,那欲望會隨著人的成長而擴展。欲望被實現之際,會有短暫的快樂和滿意,但不久那滿足的心理狀況,會被更強烈的欲望所取代,如未能如願以償的話,人會掙紮和嘗試,直至達到目的。但不久新的欲望又會産生,心又開始動蕩及不滿現狀,而整個掙紮和嘗試爭取的過程又會重複,就像一個因果循環的輪子,正在不停的轉動著:業—果—業—果。這是因緣與果報的輪回,不是生命流轉于生死輪回之道的輪回。首先是欲望的産生,然後是推動欲望的業力,最後是業之果報;緊跟著又是另一個新的欲望之産生和再次的造業,最後又是另一個報果,然後又有另外一個新的欲望....佛陀把這欲望的生生滅滅,稱爲旋轉的生死輪回之輪子,因爲它就是那樣的被人無止無息地推動著、轉動著;而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以及種種的痛苦,也隨著輪子一圈又一圈地轉,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只要是衆生還被欲望所操縱,無論是乞丐或是百萬富翁,是學生或教師、是小偷或警察、是國王或平民,都會被這可怕的輪子纏住而陷身于痛苦中。世上有太多的人忙著推動這輪子,一圈又一圈的順輪回之道而轉,這可悲之情況,只有實踐佛法方能得救。
總之,我們很容易的發現痛苦是被欲望所激發的。欲望可分爲叁類:(一)色欲,即追求身體器官上和物質上的享受,這包括形象上、聽覺上、嗅覺上和味道上的種種快感。(二)貪欲,即對事物過份的追求,得到了卻又不知足,因而煩惱。(叁)解脫欲,即想從某一種處境或身份擺脫出來。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可能並不想成爲一位教師,但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只好執起教鞭成爲一名教員,但心裏還是急于擺脫教師的身份和處境。
任何人都可覺察到每當欲望一浮現,痛苦也必定會産生。有時候,我們被欲望驅使而做出一些虧理的事,事後卻感到懊悔或心中不安;但是如果那所做的事,最後對自己帶來好處,我們可能會感到欣喜,而且又可能因爲那利益的緣故,受之鼓舞而繼續地做虧理之事。私人的利益,沖昏了我們本來清醒的頭腦,驅走了我們的良心,使我們心甘情願的成爲自私和貪婪的俘虜和奴隸,爲我們的人格增加了卑鄙的成份。總之,我們大多數是順著心裏的欲望而造業的。所造的業當然有好也有壞,惡人造惡業,因爲他的心只往罪惡那一方面想;但是“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所以惡人一做了惡因,終于免不了會受惡報。至于那心裏只想行善的好人,也免不了會有他自己的煩惱,這是因爲他過去所種的惡因如今已成熟,須先嘗苦果,而目前所做的善因,須等到將來善緣熟了,才能嘗到善果或好報。總之,好人與惡人都逃不了果報,因爲人所造的善惡業,都必依著因果定律而招受善惡果報。做了惡業的人,不要以爲再做些善事,就可以把那應得之罪抵銷過去,那是不可能的,因爲因果是不會消滅,除非自己沒有造業。如果因果的種子一被播種,只要遇到適當的因緣狀況,那種子就會滋長成樹而開花結果,這果就是所謂的果報。雖然善行並不能抵銷惡業之罪,但多做好事能使惡緣逐漸滅少而善緣增多,久而久之,惡緣被善緣阻礙,使惡果不能再完全生長成熟。由此可知,人的業報亦可由惡轉善。行善,有助于增加內心的快樂與安甯,何苦要造作惡業呢?
人的痛苦,亦有輕重之差別。有些痛苦,輕微到常人難于覺察它們的存在。一般的善行是不能夠消除痛苦的,我們必須做超過一般的善行。例如修行佛門中之妙法,並以法觀照生活上的一切事物。對于自己心中所渴望或欲求之事物,應該先做預先的考慮;如果得來了,它會不會連苦惱也一起帶來呢?試想一想,沒有家庭的人,很向往家庭的生活,但有了妻子兒女,能使人感到輕松爽快和自由自在嗎?或只爲人帶來各式各樣的重責?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官銜,是否有助心靈上的安甯和安全感呢?或是它只有爲人帶來更重的義務?如我們能以清醒的頭腦來看待這類事物,確然無疑的,我們會發現到,它們時常爲我們帶來更重的負擔與責任,爲我們增加了不少的麻煩。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卻又拒絕不了這些事物對我們的誘惑,而在得到了某一樣事物之後,我們又會提心吊膽的怕它被別人奪去。或許經過一段日子,我們可能會反省到它是否剛好符合于我們的理想、對我們是否真的有益處;換句話說,我們開始對它的價值懷疑起來了。
萬物是必定依著因緣的轉換而有所變化,那是一種自然的定律。萬事萬物是無常的,我們卻一直嘗試使世間萬有,順隨我們的意志而産生或發展,我們越搞越糟,不但把整個世界搞亂了,並損害了大自然的原來面目。自然界有其定律,一旦我們違反了它,它必也損害我們。無論科學和醫學是如何的發達,人還是必須面對生、老、病和死的事實,而這事實,亦是自然界的定律。
佛法的薰陶能使欲望止步,進而被能洞見諸法實相的智慧取代,人生觀也將隨之而變。就以“吃”這事爲一個例子。有一些在家人認爲“吃”是人生第一大享受,並說“能吃即是福”,有些人甚至認爲自己是爲“吃”,才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當然,這些人的吃喝嗜好和習慣,一定有異于那般只爲生存而吃的人之吃喝習慣。兩種人的吃喝行爲和舉動一定不相同,而當正在吃喝之際,他們的感覺也一定會有差別的,吃喝完的結果也會不相同。但是如果那好吃或貪吃的人,有機會受到佛法的薰陶、得到佛法的啓示,他會很快的發現到自己對“吃”的貪婪,並不遜于一只豬;他會開始覺得他的確是一位“吃”的極端者,並非實踐中庸之道的人。久而久之,他會爲自己貪吃行爲和舉動感到羞恥,但最重要的是,他已領悟到妄執“吃”,使他感到痛苦,因爲當他想吃而不能吃時,他會感到無比的難過和煩惱。除此以外,吃的太多會使他的健康有問題—他可能因爲吃了太多的澱粉和脂肪而發胖。總之,他不必等醫生來警告他貪吃的害處,只要能依著佛法的觀照,就能省悟到自己對吃的偏重有違中庸之道,並有違通往安詳的涅槃大道。
佛陀和衆阿羅漢是已熄滅欲望的人,他們並不對“吃”這一件事有任何染著,但是他們明白吃喝是維時生命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只做適當的吃喝,而依然能和常人一樣的作事,其至比常人作得更好、更多。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們如此呢?其實,並無別的外來力量,他們只是憑洞察能力所激發的智慧而作事,而我們常人卻是以欲望爲主要動機而作事,當然所得的成績或結果,也和他們的有別。我們會不斷的受到痛苦和煩惱的主宰,他們卻自由自在,毫無束縛。他們根本沒有任何的染著,因此別人能從他們的善行中受惠得益,是那無私的悲心,致使他們傳授真理給愚癡的世人。
如果我們想跟從佛陀和阿羅漢們的足迹而行,那麼,我們應該訓練自已依著法性的啓示而分辨是非。如你是一位學生,那麼學習如何分別對與錯、好和壞,以及認清讀書就是你應該做的事。如你已有一門職業,那麼學習如何辨別對和錯、好和壞,並嘗試滿意現狀,把那份職業,當作最適合于自己及有益于大衆的一門最好之職業。認真地擔任你的任務,應用洞察能力所供給你的冷靜、清醒和耐心,好好的做。
妥當的行爲,將使我們從開始到結尾都能離險避難。例如我們擁有地産和財物,並不需要爲它們極度的傷腦筋,因爲社會上的法律會保證我們的擁有權,它們不會從我們的指縫中溜走或失去。就算有人把它們搶去,我們還可以憑法律進行抗拒,用不著怒火沖天,做出一些愚蠢的事。當然我們有責任看管我們的財産,但是如果那財産真的不幸被別人占有了,我們也用不著悲憤,因爲悲哀和憤怒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幫不了什麼忙。盡量保持內心的平靜,時常反省萬物的無常性和無我性,提醒自己對萬有妄執的徒然,並省悟到我們根本不能永遠占有著它們的事實。就像秦朝的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于是遣徐福到海外求仙,但徐福卻一去不回頭,那裏有能令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呢?秦始皇的願望,終究只落得一場空。
第五章 諸法實相
宗教的含義,遠比道德要廣闊得多。道德,是關于人類的思想和行爲之謹慎和妥當;基本上,世界各國的道德觀念大同小異。宗教是較爲深奧的修行製度;而不同的宗教所提倡的修行方法,也有很大的差異。
道德教我們成爲良好的人,依著社會所該有的法律和宗旨而生存,並且不爲自己找麻煩或侵擾別人的生活。不管一個人如何的嚴守道德,他可能還是不能遠離生、老、病和死之痛苦,以及擺脫種種欲望之壓力。道德行爲的修養,雖然對品格的陶冶有實際作用,不過它還不能斷除欲望、惡念和迷惑,因此還不能解除痛苦。佛教比道德還要前進一些,它以徹底斷除無明和苦惱爲主要宗旨,換句話說,佛教是消滅一切痛苦的良藥。
佛教是一種以引發學術知識和實際修行法爲宗旨的體系。它以有組織的方式,實際明了宇宙真相或世間之萬有。
靜靜地檢討自己罷!想想你是否明白了生活上一切事物?縱然你能夠了解到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或生命是什麼,工作、責任、生活、金錢、財産、榮譽和聲望是什麼,但是,你敢承認自己真正的了解那些事物了嗎?
如果我們真的有了正見,我們將不會有不合理的表現。…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