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在佛降魔后(克服情欲与威势的心理过程),把全副精神统一集中起来,运用无上智慧,思考和反省宇宙世界及大地众生的问题所获得的佳果。佛陀曾细述觉悟之过程,其主要意义是:一旦心已专注,它即处于适合思考问题之状况。
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安顿的感觉,生活也会有充实感。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佛曾指出,正定是洞见诸法实相不可少的因素,而洞见能力,也是正定缺乏不了的协助因素,特别是在修习较为精深的定境时,修行者必须拥有极佳之洞察能力,以便能明了心境的特性。因此一个人拥有越高的洞察能力,他的精神专注力也会越深厚。同样的,精神专注力的增进,亦能激起洞察能力之增进。
“洞察”意含清晰之视觉,因其效果是醒悟,并使人对妄执的事物心冷意淡、失去兴趣而终于开始斩断妄执。如果一个人有了洞察能力,却还妄执著自己所曾迷恋的事物,并疯狂似的追求,那么,他的洞察力是有问题的,根本不能归为佛家的洞察。真正的洞察能力是能把万事万物照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能使人看透事物的实相,放弃对它们所产生的妄执。所谓“放弃”,并非把曾经迷恋过的事物、弄毁、抛弃,或烧成灰烬;也不是一个人跑到森林里去住,过著隐士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解决这苦闷的生命而自杀。
一位洞察了诸法实相的人,能随缘顺性度日,他内心有戒、定、慧的观照而无所染著。从表面上看,他是一如往常的待人接物,但是内心的感觉已有差异。他的心已自由和自主,不再失陷为万事万物之奴隶。这是能洞察之益处,佛称之为“解脱”,即从奴隶之身份和处境逃出来,而获得自由。事实上,我们不仅是心所迷恋的事物之奴隶,我们也同时是心所厌恶的事物之奴隶。我们无法摆脱对它们所存有的厌恶感,正如我们无法舍弃心里所喜爱的事物。我们为那一切事物而被激起种种不同的情绪,因为它们控制著我们的心思,我们受它们的主宰,因此,“物质的奴隶”是指一个人对喜爱和不喜爱的反应。不过,只要我们懂得持戒和修定,就可以免于物役,因为持戒能激发定,而从定又生慧,所以戒、定、慧是生活上缺少不了的调和剂。佛陀曾如此简单的总结:洞察是能净化我们之道法。他并不指定道德或定学是净化之“法具”,但他却认定“能洞见万事万物的智慧”,能使我们从事物的紧缠中解放出来。
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是佛家的洞察能力所激发的真正智慧—一种以完全毁灭妄执(四取)、摆脱事物之诱惑和束缚而促成的智慧。四大妄执把我们绑住了,而“洞察”是能够斩断束缚物,以及把我们释放出来的一把利刀。
这戒、定、慧三学的修行能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和挑战呢?它们是否以正确的原则为根据呢?假设别的宗教之真正宗旨,也是以解决人类的烦恼为主,那么,三学根本不与别的宗教理相冲突。佛陀的教导从不跟别的宗教发生冲突,而他的教导,还有一些特质是别的宗教所缺乏的,最特别的是它包含了洞察之修行。它解放心思,致使心能自主不受任何事物的操纵,包括上帝、神和鬼。除了佛教以外,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乐于提倡其信徒们的绝对自主和自我依赖。这就是佛教的特征。
佛教是一种宇宙性的宗教。它是能适应不同根性、不同年纪、不同时代的一种宗教。世界各角落的人都有共同的问题:如何才能摆脱痛苦的纠缠?众生各有各的苦,佛陀就是为了寻找解决众生之苦的方法才出家的,所以他觉悟后所宣说的佛法,是为众生而说的法,佛教也就因此被归为宇宙性质的宗教。
第四章 宇宙万有的三特性
宇宙森罗万物皆有三种共同特性,佛教称之为三性(三法印),即(一)无常性,(二)苦性,(三)无我性。
诸法因缘生,这是永久不变的定律。大至世界小至微生菌,都须依著因缘的互相关系作用,才能够生起。人也有依赖种种因缘和合的必要,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离群而生存,就是隐士也还必须别人或别的事物的助力才能活著。他可能在隐居之处自耕自食,可是他所种的谷和菜,是要依赖著阳光、水和土壤种种因缘的和合才能滋长,而成为他的粮食。由此可见,隐士必须依靠五谷菜类这些因缘才能生存,而五谷菜类却又一定要靠著阳光、水、土等因缘才能滋长,因缘又要依靠因缘,这般的互相依靠再推广开去,就不难看出是会牵涉到另外更多的因缘,而世间万有,都是如此直接或间接的相依共存。但缘起万物既然有生的开始,也必有灭的结局,因为大地万物皆无永恒性质,并且一直不停地演变。春夏时分,百花怒放;秋末冬临,叶落花凋。人之身躯也逃不了生、老、病、死的变化,俗语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那里有长命不死的人呢?故此人生充满了无常,就以人“心”为例:心是生命的本质,却非固定实体,它只不过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聚合,而形成的思惟境况。心的普遍现象是念生又念灭,念灭了又重新生念,变化多端,刹那不住,我们怎能执它为常呢?
在佛陀之前,早已有人作“无常”之说,但却不够深奥及圆满,故还不能使人公认为绝对的真理。可是佛陀却能深究宇宙人生实相,并看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灭相续,又省悟到缘起万有,必随因缘之离散而消灭,因此,他觉悟到万事万物之缺乏永恒性,故宣说“诸行无常”此一法印。
早期的导师,亦曾开示过关于人生多苦的道理,但却不能彻底将真理性质完全揭示于众,也不能圆满地指示引发痛苦之正确原因,以及彻底灭苦之法。
众生因愚痴,故迷惑恶见,往往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而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又因自己的造业,终必招受烦恼和痛苦的折磨。
人因有贪婪之心而难于知足,对事物不停地追求,甚至不择手段,只为获得心所渴求之事物。虽然,世上有很多人并不是不晓得万物无永恒性,但是欲望时常战胜理智,所以只好随心所欲,放任的追求心所爱之事物。
何谓诸法无我?佛陀以慧眼观察,得知宇宙人生万有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同时也由因缘分离而驰散。例如人的身体是四大元素,即地、水、风、火的合和而构成的。身体的骨、肉、牙齿、指甲、皮和各种硬的身体器官,是属于“地”这个元素;血液、口水、脓水、泪水是归为“水”元素;呼吸、气息是“风”的元素,而温暖的体温是“火”的元素。由此四大元素的和合,维持人体的存在。一旦四大失调,人就会生病,如果四大过度的失调,也就是病势的转重,最终导至死亡,人一死,四大元素也随著散灭。温暖的躯体失去了温度,即火性灭了;血液、口水、尿水及一切液体也涸结,即水根已坏;人死呼吸马上停止,风大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那有骨肉的身躯,也会开始腐化乃至消散。由此可见,四大元素最终是完全的离散了,而随著四大的消散,那激发精神作用的五蕴,即色、受、想、行和识也会同样的消失,因为五蕴是必依赖著四大的和合,才能在那有生命的躯体产生作用。经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人是没有一个“实体”,而只有一个假相。因此佛陀宣说诸法无我,只因为世人误以为“我”是有自性或主体,才对“我”有所妄执。
世人必须培养洞察诸法实相的能力,才能省悟到万事万物的无常、苦和无我性质。觉悟到世间万有之三大特性,定会揭发一项事实:世上无一事物是值得我们去争取的;换句话说,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我们所该执著的。人是因为有了执著,才想去争取的。
法性的启示和理性思想是绝对不同的。一个人如想只凭理性思考洞察佛法的话,他必会失望的。理性的推想只适合于科学的研究,如要了解人生,就必依靠佛法的启示。一个人能否领悟到法性,完全在于洞察能力的有无。这自然性质的洞察能力,是一种内在的顿悟。例如,我们粗心大意做了一件错事,但是心里并不知情,一直到那所造的恶业激起了果报,使我们莫明其妙地尝尽了苦果,这才不得不反省及检讨自己的行为,和整个问题及烦恼的过程,在深深地探索问题之根源后,使我们顿悟到自己原来是做错了某一件事,才触发了这意想不到的麻烦。这就是佛家的智慧,这是法的观照。如果我们能够时常观照,从生活的经验中去领会法的实相,我们就可算是有“洞察力”的人了!这洞察能力如修到圆满的程度,能使人洞见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人生真理和做人的意义,并进一步的使人远离万物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有人整日高声诵念“诸行无常、人生多苦、诸法无我”,或者无时不刻地思索这宇宙万有之三特性,但却未能真正的醒悟—不能舍弃对五欲的追求,不能斩断妄执—那么,这个人就是还未修到能洞察宇宙真相之慧眼。
佛教的中观学派(MYDYMIKA),有一个名词包含了无常、无我之义,那就是“循雅达”(SUNYTA),其意义即是“空”。佛说宇宙万有,无不是因缘之和合而成,但也无不随著因缘之离散而灭。所以因缘所生之有为法(万物),以四大五蕴和合所构成的人体为例,一旦因缘分散,必定也随之消散。佛说宇宙万有,全是因缘相关的存在,例如,五谷的成长是需要依赖土壤、水和阳光的助缘,才能变成人可收割的五谷;人类的生存,也须依靠五谷、阳光、空气、水、家庭、国家种种方面的的助缘才能维持,而度过为时不太久的一生。由此可见,因缘又须依靠因缘,人生只不过是因缘相关的存在而已,又因一切缘生性空,故此毫无实性可求,佛陀因此宣说缘起性空之法则。
事实上,佛陀并不否认生活上物质的需要,但是,他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寻求自己所该拥有的事物,不可对它们所妄执,以避免招惹无穷的烦恼。在目前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缺乏物质而生存,因为有些事物是人所缺少不了的。一个人可能必须拥有一些财物、妻子、儿子、屋子、花园、草场、药品等等。在生活的途径上,一个人免不了会在某一个时…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