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我”的妄执,以为“我”是有“自我性”,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是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四大一旦败坏,五蕴即离散,那个“我”也立刻消失去。人对“我”的妄执,是一种普遍及严重的错误,但这错误有时被隐藏得太好了,致使我们不容易发现到它。众生无知,经常在无我的事实中妄执著一个“我”。这是人的天性,也是其他天性之根源,例如寻食的天性、避险的天性、生产或传种的天性,以及其他好多好多的天性,都是出于人之以为真的有一个“实我”的存在。一个生灵,一旦能警觉到或者是深信其“自我性”的存在,它将会自然而然的想避免死亡而寻找食物来滋养驱体,寻找安全感以及传种。由此可见,那于无“我”法中深信有“我”的信念,是世上众生所妄执的幻相,如果不是那样的话,它们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个对“我”的妄执,亦是激发苦恼之根源。佛说:“世间万有,如被执著,即是痛苦或痛苦之源。”但是,这妄执也是生活的出发点,它是人活动之推动力,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做什么,都先以我自己为主,先为这个“我”而打算,或者是为那个“我的....”而计画著,为“我”的利益、前途、损失、名声等等著想。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会以“我的”喜、怒、哀、乐、得、失、生、死为主要的动机,并且总免不了会有多多少少自私自利的倾向和表现。一切都为了这个“我”,才造了好多的善与恶业。因此,我们不得不尽量抑制这对“我”妄执的倾向,不该任之纵情奔放,而达到几乎不能控制的地步。
如果一个人心存有四大妄执,生活会失调,甚至走向极端之途径。人生的问题并非一死所能解决,因烦恼而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逃避问题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佳法。唯有面对现实,认清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改造自己烦恼和污染的身心,才能使人离苦得乐。
事实上,佛陀并没有否定万物之存在。万事万物的存在,的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但因为它们是被各种不同的因缘所主宰,缘合即生,缘散则灭,因此佛陀说它们缺乏永恒性质,实无实质可求,故一切将归空。但是,我们却盲目的忙于找寻实质,以使自己感到比较充实或满足,结果我们只是往牛角尖钻,越钻越使智慧闭塞,障蔽真如法性,失陷于烦恼之网,并且还把整个世界搞乱了!种族歧视、政治纠纷、经济剥削、社会制度崩溃、恐怖主义、教育失败、战争、贫困、饥荒....那有一样不是人为的呢?甚至自然界的被污染和毁坏,也是人的杰作。为什么糟到这种程度呢?因为我们人类,都是无可救药的自私自利,因为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妄执著一个“我”为主,以“我”为生活活动的出发点,以“我”为先受益的的主要中心,以“我”为....。
第三章 三学(三无漏学)
此章,我们将研究一门清除妄执的修行法。此修行法是以三种实用的修行阶段为基础,即戒、定、慧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因为如依此法而修,可达到不漏失于烦恼之境界。
第一阶段是道德上的戒律。简单的说,道德就是妥当的行为表现—一种符合于大众所公认的标准行为,并不为任何人或自己带来痛苦或烦恼。戒律有在家的五戒、八戒、八关斋戒,出家的小沙弥和沙弥尼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百二十七戒。戒是护持身心和语言,并以安祥、清净、方便、自由及摆脱最基本的恶行为目标。奉行戒律有助于人格健全的培养,并能净化内心,抑制恶念,使持戒者受益不浅,又有益于社会人群,因为如果人人持戒,弃恶行善。则社会安祥,岂非人间净土?
三学的第二阶段是定力或“三摩提”(SAMADHI)的修行。什么是定?毫无疑问的,大多数的人,总以为“定”是一种完全止静的心境,不移不动的,好似一段树桐或一块石头,但这并非一定”的真正意义。佛陀把“定”解释为“适合于工作或处于适合工作(KA MMANIYA)的情况”。修禅定也就是修定学,修者集中精神,一心专注,不使思想和精神向外驰散,这种精神不纷乱的情况,是非常适合于工作的。
三无漏学的第三阶段是慧增上学,也就是洞察能力的修练。“洞察”,即是看得清清楚楚。通常,我们不能够看透万物的本质,我们大多数的人执持著自己原有的想法,或顺随大众之意见,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根本不是真理。就因为这个理由,佛家的修行,包括了洞察能力之修练,其宗旨是要使人对于宇宙真相有真正的认识,也就是明白一切存在的事实,是本来如此—“法尔如是”。
以宗教文字的应用说,“明白”和“洞察”这两个名词是绝不相同的。“明”,是多少都要依赖推论之过程和合理性的思考,才能促成的一种情况。“洞察”比“明白”还要详细些,能洞察即是能深探、检验、观照及毫无保留的“看透”种种事物之一种情况。所以,洞察就是看见事物的真面目,是以中立和平无私及无个人主观和私见混合的观念来观照的。因此佛家的“洞察力”,有异于学术圈子里所应用之学术理解力。佛家的洞察必是直觉的洞见,清晰和即刻。如要洞见事物之真面目,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对事物的本质作彻底的探索,学术上的分析,只能使我们明白万事万物的无常、苦和无自我性,却不能使我们真正的体会这三特性之实质,也不能使我们识破妄执之无助于觉悟和解脱。就好像瞎子摸象似的,一个瞎子到象鼻,以为象是长的;另一个摸到尾巴,致使他以为那尾巴就是象;每个瞎子皆有所得,但却没有一个能得知象的真正形相是怎样的。同样的理由,那些学者或专家们,只研究到事物的外表,或另外一面,每个人可能皆有各的成绩和理论,可是所得的概念,只是学术上的推论而已,并不代表正确的真理,因为学者们,只是尝试以学识上的理解方法来明白事物,并非以学佛者的洞察能力,去认清和体会诸法实相。
学佛者应该对他四周围的一切,包括迷惑人的现象,以慧眼观察,而不是用肉眼,然后再以理智思惟,那么,他将领悟到法尔如是之意义。如能洞察,人亦能即刻转迷为悟,不再沉沦苦海。但是,有洞察能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道德的护持,只是简单的初步修行,它能使我们安份守己的生活,以及保持内心的平衡,它亦能为通往修定学之道,所谓“由戒生定”,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如果心不定,必难办事,就是办了也未必办得好,因为精神无法统一集中。
精神集中的修练,是为了培养控制心思意识之能力,以便用它来作各式各样的任务。道德是身、口、意的净化,定是心意的专注无漏,也是修习精神统一集中和坚守戒律的报果。
人一缺乏所应有的定力,无论他是怎样的苦干,工作效率都会降低。就因为这个理由,佛把定力归为成功的人之特点。如想获得世俗生活上的成功或精神上的充实,正定是不可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一个学生为例,如果缺乏定力,他怎能解决那份苦脑的算术习题呢?那跟作算术习题有牵连关系的定力或集中力,是一种自然定力,一种还未被充份发展的定力,而其升华并非天然因素所能启发的。如果定学被修到圆满的阶段,修行者将获益不浅,他将会懂得如何控制心思意识,而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能力。当然道德的圆满和美化,是一个平常人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但单单遵守道德或美化,是不能使人完全了解这宇宙人生的,只有从戒而生定,由定而生的“洞察”,才能使人认清万物之实相。能修得极深的定学,是一种超常人之能力,佛陀却不允许比丘们显示于大众常人之前,因有被误解之虞。
欲想修定学或禅定的人,必须做少许的牺牲,必须忍受一些不同程度的苦处,而勤于修习和实行,直到修得自己的能力所能及的某一个程度的定学。正定是有助于工作效率的,因此有定力的人,在工作方面将获得比一般人较好的工作成绩。由此可见,“定”是有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了它,不要以为修定是一件愚蠢和赶不上时代之事,相反的,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修习的一门功夫,特别是在目前这个旋转的太快,以致于将要发出火而燃烧起来的世界。这个时代比佛陀在世的那个时代,更加需要定学,因为,今日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浊具备之恶世,世人愚痴而妄执恶见,是非不辨,甚至不信因果法则,造出种种深重罪业及伤天害理之事,而造恶业者,包罗了社会各阶级的人,从无名小卒到大名顶顶的富翁,甚至知识份子、国家领袖和宗教极端份子或领导人,全都以自私之心,造出千万种罪恶,把整个世界搞得纷乱不宁,如不能抑止,世界必至灭亡之日。因此,人类所需要的是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宁定的心,以及最圆满的真理,以转迷为悟,救人救世,创造人间净土,转娑婆为极乐。人以心为主,心不定,人亦无力办好事,所以人有必要修定学。修定并非只属于善男信女们的事,也不是只属于僧人们的事,而是每个人所应该注意和学习之事。
现在,让我们来检验正定的修习和洞察能力的培养有何关系。佛说心定则能洞见万物真相,意思是说如果心能宁静和稳定,人就可看出万物之实相。心一专注,精神也统一集中,不向外奔散,人如处于这种境界,无论办什么事都会成就,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能观察得清楚。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问题的答案,往往早就存在于想解决问题者的心内,只要他越急于解决那问题,答案越不容易浮现于他的脑海中,因为当时他的心境,正处于一种不适合解决问题之状态。人心越急,定力越散,精神越不能集中专注,如何解决得了问题?如果一个人正准备办任何伤脑筋的事务,而他具有足够的正定力,能一心专注,那么,工作上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会自然的在他心中亮相,心定的当下,答案立刻涉落于心境。但如解决之法还未能浮现,尚有一个办法有助于彻底检验整个问题的真相,那就是“专注反省”的修行,也就是洞察能力的修习。佛陀因洞见因缘法则,而觉察到万事万物之实质。那觉悟…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