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顺从那整晚薰陶著自己,但却被暂时抑制的“烟”之欲意而东奔西跑。这匆忙和紧张的劳碌,佛称之为“日间之火”,是心境还未涉入宁静状态的象征,也是心境缺乏精神之滋养。这种情况,是一种所谓“渴望”之染著,所引发出来的病理上之饥渴症状。整整的一个夜晚,“病者”抑制那烟和热气,一旦到了黎明,那烟和热气即变成火,在他心内整日的焚烧著,使他日夜不安。如果,一个人在他整整的一生中,都必须抑制那热烟和烈火的话,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从一出世到最后一次的呼吸为止,他一直忍受著终生的痛苦和折磨,只因为他缺乏那能替他熄烟灭火的佛家智慧。这种病态,要以佛陀的教法对症下药,才能医治得好。
不同根性的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体会是有差别的,但那只是枝末上微不足道的差别而已,佛法的本质并无改变。同样的教理,佛陀常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教化不同的人,这使他的教法充满了灵活的性质,及多姿多采的风格。众生皆有不同的根性,而佛陀从不刻板地应众生的根性,教导、指引及说服和度引愚痴的众生。佛陀从在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比丘初转*轮,直到最后,在拘尸那拉向须跋陀罗作最后一次的宣说为止,从三十五岁直到八十岁,说了整整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在世说法的时代,还未有系统性的教理整理。佛灭后,才有弟子因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而聚集众比丘,举行结集,由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述佛所说,如经众比丘公认与佛所说的无异,即录于贝叶,成为正式的佛教典籍。
我们可以从经典和书籍,获取很多关于佛教的知识,但是若要领悟到佛教之精髓,学佛者须从日常生活的现象生灭中,去发现及体会“真理性质”,还必须懂得引用佛法,来处理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理论是需要实际行动来证明的,而实际行动却以理论为根据。学佛者如能两者合一,佛教的实用性,就不难被觉察了!
第二章 妄执
感情重于理智的人,是典型的妄执者,普遍来说,一般人都有多多少少的执著或妄执倾向,虽然妄执事物的结果,是烦恼或痛苦,但人还是情不自禁的妄执各种事物而招受苦果。到底人类应该怎么办,才能远离或完全摆脱那能激发苦恼的万事万物之纠缠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寻出致使我们对事物的欲求和妄执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我们将处于能完全消除妄执的地步。佛家教理,认为执著可分为四大不同的种类:
(一)欲取(KAMMPANANA)
这是一种对美丽或诱人之事物所持有的妄执,或是我们对那能令人喜爱及满意的事物,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妄执。那事物包括一切颜色、形状、声音、香气、美味、能激起舒适触觉的物件、心理上的肖像以及脑海里所存有的幻想。我们会依著天性,在这六种感觉物体中寻找快乐、迷惑和悦感。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领受这六种感官上愉快和舒服的感觉,并且不迟疑的紧执著它们。随著时间的流逝,那执持愈久愈坚,好像深入土壤的树根,越久越难除掉。人对感官上种种快感之妄执,相等于初学吸毒而开始上瘾的人一般,日夜离不了那毒品所激发的快感。这的确是一项大问题,它能彻底的毁灭我们。人会情不自禁的妄执著他们所谓的“快乐”,但最后所得到的并不是快乐,而是无穷的苦恼,或甚至自己的毁灭。因此,我们必须对激发感官上种种感觉之物体,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能采取适当之态度对治。事实上,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感官上的感受为其根底。无论是爱、怒、憎、妒、谋杀和自杀,这些感情上的激变和行为上的举动,都免不了以刺激感官的物体,为其基本激变的原因。如果我们深索推动人类努力工作或办任何事情的力量,我们将发现那是欲望的推动—想获得某一种事物的欲望。因此人们尽力奋斗、尽力读书和拼命的赚钱,赚到了钱,却又尽量用钱去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以五颜六色的事物、悦身的声音、芬芳的香气、可口的食物、以及能触发舒服感的东西为追求的目标。甚至,为了想上天堂而行善,也是因为行善者以为天堂有消耗不尽的五欲享受。总之,世间的苦恼,是以“欲”为主要根据的。
感官享受之危险性,在于人对它有执著的倾向,故佛陀认为人类坚执著感官上的欲望,是最主要的妄执。这的确是一件世界大问题,无论世界将如何的演变,甚至毁灭,关键必定在于这欲取。因此我们有必要检讨本身,并尝试的探出,到底我们是以什么形式妄执著感官欲望。以及坚执到什么地步,还有,我们是否有能力舍弃它。以世俗的看法,坚执著感官上的快乐,是一项顶好之事,它有助于家庭之爱,激发人的勤劳和活力,以便用于寻求财物和名誉等等。但如从精神上的观点看去,它就是涉入痛苦和折磨的秘密之道。因此,我们必须醒悟到它所激发的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的时间比快乐还要长久。如果人想减轻或消除痛苦的话,就应该放弃欲取。
(二)见取(DITTHUPADANA)
见取,是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只要我们稍微的反省一下,这类执著是不难觉察和认清的。自从我们呱呱坠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接受和吸收一些指导和训练,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目前所拥有的思想观念。在此所提到的观念,是指那些被人所执持而不肯放弃的观念。执持著自己的想法或观念,本来是一件相当自然的行为,通常是不受人咒骂或抗拒的,但此种执持之危险性,却不逊于别的妄执。有时候,我们预先坚执的意见和观念,可能会被事实毁掉,就因为这个理由,我们必须时常改善我们的观念和想法,促使它们逐渐成为比较正确、良好和崇高的思想。由虚假的想法,变成更接近真理的观念,最终成为包含四圣真谛的正见。
固执的思想和偏见有其不同之来源,但大多数是跟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宗教教理有牵连关系。旧时代中国人的封建思想,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误把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作为思想的根据,在缺乏知识的情况下,扩展及形成我们对事物的个人想法或观念。举个例子来说,由于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误以为万物是有实体和常性,并以为它们是值得争取和追求及坚执的。一旦我们对某种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很少人喜欢来一个后来的自我认错。虽然我们有时候,可能真正醒悟到自己的错误,却因为种种的理由而不想接受事实。这固执的态度,是阻碍进步的一个障碍物,致使我们不能为更好的方面而做改变,也使我们不能变更或修改虚假的宗教信念,和为时甚久的信仰。对于思想天真或单纯的人来讲,这可能会是一项问题。虽然,他们可能后来觉察到那学说教理的不实际,但是他们却拒绝改变,因为那些信仰观念是祖宗们世代传下来的。或者,如果他们并不真的兴趣于改变和提升生活上的精神境界,他们可能随便扫拂掉任何反对他们的老思想之一切辩论,而又简单的说那是他们经常执持的信仰观点,谁也改不了,并且没有更改的必要。因此,妄执不正是一种危险的染著,如学佛者诚心于自我改革,那就应该尽量消除对思想观念的妄执。
(三)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戒是戒止恶行,如杀、盗、淫、妄之恶行,禁是禁止饮酒、赌博、吸毒此一类恶劣之嗜好。世人有持五戒、八戒、十戒和比丘们的二百二十七戒,本来持戒是一件好事。为何反说是不对的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执持的戒律,并非五戒、八戒、十戒或比丘戒,而是特异之不正戒、例如在印度有人以持苦行为戒,身无衣蔽体,夜里卧荆,甚至食草饮尿,以为如此苦行能修得涅槃之果。其实,这般修法并无利于解脱和离苦,只能归为愚蠢的外道罢了。
在泰国,外道之存在也是相当的普遍。泰国人的风俗和信仰之多,并不少于别的国家。有些人对护身符、驱邪符、圆寂高僧之骨灰所制成的小佛像,以及一些神秘的仪式,抱有极大的信心和执著。有些人相信鬼神或甚至奇异大树。这一类的信仰是绝对不合理,但是,人却好似特别酷爱不合理性的风俗信仰,并很容易的执持著早已确立的信仰方式。因为他们向来那样做,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拒绝改变。很多人自认为是佛教徒,但却沉迷于外道之信仰,因而有两方面信仰的混杂,甚至出家的僧侣,也跟一般人一样的糊涂,偏向外道邪行。那些以信奉上帝、天使和神圣物体为教理的宗教,特别易于倾向这荒谬的思想信念。身为佛教徒的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像他们一般妄执邪见,也没有理由不完全摆脱这一类不合理及荒谬的迷信。
妄执不正的禁戒,例如持牛戒而食草(印度的一种外道),是知见上的迷惑,且违反佛教基本教理,根本无助于修行脱离生死轮回之道。在学习修行佛法的任何一方面,如修者不省悟到学佛之目的,不觉察到其基本理由,那么所获得的结果,一定是愚蠢及幼稚的推测,把整个佛教归为巫术—一种不可思议的巫术。故我们发现到一些人受戒或修行佛法,只为了符合及跟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风俗仪式和生活信仰方式,而心内却对佛教真谛毫无所知,或者是一知半解。看到别人跪著、拜著和念著一些含糊不清的咒语,自己也照样的跪著、拜著和念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心理也开始执持著那习惯,直到它在心底里生了根,再也不易于改革。这就是所谓的妄执戒禁取见。
如果一个持五戒、八戒、十戒或无论多少戒的人,以为持了戒,能使自己成为一位有法力或超自然的圣人,那么,他的确是被误导了的可怜虫!佛陀从不提倡邪术,更不鼓励迷信,他只注重智慧的运用。学佛者如无法体会佛陀的原意,而只想在虚妄中讨生活,那只得个“骗人又骗己”的结果,最后是依然在苦海中沉没。
因此,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佛法奥妙无比,学佛者在实践法道之前,应该在思想和理解上齐备良好的基础,并且要有毁灭欲望的坚意。不然,一切将归为愚蠢的表现和行为。
(四)我语取(ATTAVADUPADANA)
这是人…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