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拥有最高辈份的僧伽。佛陀的原意是要使所有的比丘,能避免产生自高自大的态度。在缝制袈裟的那一日,众比丘们不论辈份之高低,都必须同心合力地帮助剪布、缝布,以及煮沸某种树的主干,取用那汁液为染布的颜料。大家都会忙于工作,因为缝制袈裟的整个过程,是必须靠合作力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这也是佛陀所期望的团结之表现。当时,缝制袈裟是僧伽们的事,跟在家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现在的僧人用不著自己缝制袈裟了,守夏后,一些善男信女会把迦絺那衣送到寺里来。目前泰国人布施迦絺那衣,已和当初有些离谱了。在举行布施迦絺那衣的那一天,有大吃大喝的场面,而整个仪式和典礼的重点,不在于那袈裟,而是在于那些善男信女们捐赠给寺院的那一笔款项。

  佛教不正常的发展趋向,可比喻为一种毒瘤。此毒瘤正在成长、扩展和蔓延,致使佛教难于步入康庄大道,它以好几百样式的形态显相,多的几乎不能一一指出。它是一种极危险和有害的滋长,因为,它能渐渐地覆盖和隐蔽佛法高尚和奥妙之特质,把整个正确的佛教损形毁相了!其结果之一,是思想的分裂,见解不一致,进而促使很多大的或微不足道的宗派产生。有一种支派,甚至借用印度教所崇拜的配偶女神湿婆,公然及过份的提倡性欲,以性欲为解脱痛苦之妙方。

  我们必须能清醒的辨别和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千万不可愚蠢的执著或迷昧空洞的外表,而忽略了那充实的内在;不要迷昧繁琐庄严的仪式或典礼,致使眼里失去了佛教真正的目标。佛家的修行,是以身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口四善业(不两告、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为净化本身行为的基础,紧接著是心意的净化,由此净化,我们将能循序地通达洞察能力和正见。不要顺从别人之意,而把虚假之歪见当为佛理,勿忘了佛陀本身,尚不要人迷信他的话或教理,他要人应用自己的思想和理性,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考虑、反省和检讨他所说的理论或宣扬的佛法,是否为正确的真理。

  佛灭后,佛教的毒瘤一直不断的四处扩张蔓延,直到这个时代,那毒瘤已到达相当大的肿胀状况。一些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乘机排斥佛教的毒瘤,并指出及认为那可耻的瘤,是真正的佛教。这是多么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因为一些佛教徒对佛教的曲解,和表现错误的崇拜或修行行为,只不过是佛教中难看的赘肉,对佛教有兴趣的人,无论是为了普渡众生,或是为本身的益处,应该认辨佛教之毒瘤而舍之,只吸取纯粹的佛法精髓,不可大意的接受一些毫无意义的颜色花样,而让佛教染上了它根本不需要的色彩。

  不过,真正的佛教是有其多方面的特性,此特性亦是一个很可能被误解的事实。如从道德哲理这方面看去,佛教就是一种只关于道德的宗教,如教理提到功德与恶业、善好及邪恶,还有诚实、感恩、和谐等的德行。三藏经典亦充满了有关道德之教导,很多初学佛者,因从此角度来研究,而被佛法吸引和薰陶。

  另外比较深奥的一面,是佛教被视为真理的一面—一种深藏在外表下,而常人不易发觉到的真理。若能觉察到此真理,可促使人以智慧洞察和体会到大地万物之“空”性,明白“诸法无我”和“诸行无常”之含义,并能领悟到痛苦之本质和完全消除痛苦的必要,最终激起寻找灭苦之方的尝试。

  把佛教当为宗教看待,会令人觉得佛教是一种以戒、定、慧为基础的修行体系。修行者如能掌握此三无漏学,直到圆满的地步,他将获得烦恼之解脱,不再沉沦于苦海。

  佛教还被视为一种心理学。这观点早已被提出于三藏经的第三章。现代心理学的学者们,承认佛教心理学是一门含有极大兴趣和惊奇性质之学问来源,它比现代的心理学,更加详细和深奥。在现代的社会和经济体制下,人的生活变成单调又紧张,虽然很多人拼命追求娱乐,但是还不能够消除内心的空虚和彷徨。佛洛伊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但是他对人类的潜意识、性本能、自我本能及自我毁灭的驱力之分析,并不能灭绝人类的心理或精神疾病,虽然他所提出的学说,即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对心理学的影响是空前的。佛洛伊德并不能为人类的痛苦对症下药,可是,佛陀却清楚地指出人类痛苦的问题所在,并指明解决之道就是“入正道”,而正道之终点是涅槃之乐。身体上的疾病是医学能治疗的,但心理上的病症,却必须依靠正确而又适当的真理才能消除。因此,佛陀提倡培养有价值的心理素质,例如自我控制或约束,以及反省或自我分析与检讨。

  佛教的另一方面相等于哲学。哲学理论可以从合理的逻辑证据中领悟,却不能以形态来表现或试验。它与科学相反,科学是一门以肉眼和实体的试验及证明,或甚至以直观(INTUTION)的“内眼”观察而产生的知识。高深奥妙的佛理,例如“空论”,的确是那还未通达真理的人,应该深入试探的哲理,而科学是领悟了真理的人(例如阿罗汉),所可研究的一门学问。佛教的多方面教义,特别是那四圣谛,是带有科学性质的,因为它们都经得起种种的考验、观照和证明。对佛学有兴趣的须记住,佛教的缘起说,在科学上是有其立足之地的。佛教不似一般学说,听了好似意义严谨,实际上是含混不清的理论。佛陀不教人沉迷于幻想,而要人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实际而又合理性的现实主义。

  又有一些人把佛教看为一种文化。其实,宗教本来就是整个文化的一部份。它触及了人类心灵最深之感情。我们从一个民族信仰宗教的态度,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水准。任何一位对文化极重视的人,会发现到佛教性质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和别种文化有共同点,甚至比别的文化还要高妙得多,这是因为佛教特别注重智慧的培养和发展。一个缺乏智慧的宗教,或智慧性质不很高的宗教,是不能升华其信仰者的文化水准的。

  在这些不同方面的佛教性质之中,只有一方面,是真正的佛教徒所应该注重的,那就是把佛教当作宗教的那一方面。把佛教归为一种宗教信仰,比把它当作普通的道德教理还要实用得多;也比把佛教当作深奥却不实际的真理还要合理些;并胜于把佛教当作一门充满了抽象性质的哲学—一种能促使人乐意推测及争论的目标,但却无助于消除欲望的哲理;当然,也比只把它当作文化的一部份,还有用处得多。宗教一旦缺乏实际性的用处,那就等于学问上的玄说妙谈而已,如想从中获得解脱烦恼之法,那将会是徒然的尝试,只得个空花水月。

  最低限度,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教归为一门艺术,一种生活的艺术。换句话说,佛教,也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所该有的技巧和能力,因为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生活上不可少的调和。一个真正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会过著一种可作为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方式。他能够随缘顺性地生活著,得意之时并不忘修行,失意之际也不沮丧,因为单凭佛法的观点,他知道,一切本来如此。

  如何才能过著佛法美化的艺术性质之生活呢?答案之关键在于戒、定、慧的修行。首先培养道德的净化,遵守戒律,由戒再生定。定就是定学,即正念或正定。正定的修行是一种精神集中训练,一心专注,意净心定,那么心就可齐备的负起任务。从这净化及正定的心,甚多的智慧和清晰的洞察力,必定显示和扩充,致使修行者能透视诸法实相,不为世间万有所迷惑,也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束缚。我们花了太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追求生活上的“艺术”和生活上的享受。其实,佛法美化的生活艺术,是用不著花费那么多的金钱,生命的真谛和佛法美化的一切,均可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发现到。

  西方人对以佛法作为生活艺术发生极大的兴趣,谈论这一方面也比其他方来得多。很明显的,西方人被佛教的合理性质所吸引,因为佛教是那么的民主、公平、独立自主,及酷爱和平,并且又富有慈悲。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教的精髓,并能以它为生活上的指南,那么,他将会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又能消除情绪之底落和迷幻,还能驱散一切畏惧的心理感觉,例如:害怕彻底舍弃心理的欲望,将会使生活太平淡、枯躁无味和厌烦,或者害怕完全的解脱及消除欲望,将令人感到消极,而对生活的一切都提不起劲来。事实上,一个依著佛家的生活艺术来组织自己生活的人,就是置身于万物之上的胜者。他不陷身为物质之奴,精神上他又能独力自主,不受那从眼、耳、鼻、舌、身和心任何一方所涉入的事物控制或束缚。由此可见,人之能取胜万事万物,的确是人生最大乐事。

  一个对佛法已有偏爱的人,会因受到佛法的薰陶,而从中得到无穷的调剂和乐趣。佛法可算是一种不可缺乏的调剂品,虽然一个身心还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确会一直追求眼、耳、鼻、舌和身种种方面的滋养,并会四处追寻这些官感上的享受,依照自己本性所好而选择能满足欲望的事物,但是,深潜在他心中的另一份本性,并不需求那种滋养。那是他心内的一种属于自由或纯洁性质的成份,它渴求精神上的滋养所能激发的快乐和欣喜,那是始于德行之纯净所促成的喜悦,也是完全开悟的人所拥有的满足感之来源。那开悟者内心的宁静,已达到那种欲望所不能侵扰的地步,因为他已洞见诸法实相,对一切事物都毫无祈求。他用不著整天东奔西跑,,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忙碌—好似佛陀比喻为“夜里冒烟,日间火烧”的人一样坐立不安,日日夜夜的忙碌著。

  这“夜里冒烟”,是指那些在夜间难入眠的人,因受烦恼的苦缠而睡不著觉。一个烦恼的人,整夜把手放在额上,一直计划该这么做,那么办,计划著如何赚钱,如何迅速地成为富翁,或是如何才能获得那些自己所向往的种种事物。他就是那样的计划著、绞尽脑汁的想著,一直想到那脑袋“冒了烟”,而心还是不能安顿下来,他只有整晚在床上躺著,一直到天明。清早起身后,他会…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