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存在,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因此很明显的,那些迷信的人,所采取的解除烦恼的方法根本无效,消除不了烦恼,摆脱不了痛苦的纠缠。许多僧人因想扬名得利,便顺世人所好,创出了复杂的仪式,改变了佛教的真面目,而愚痴的人,却被那些复杂和繁琐的仪式迷住了,以为那才是真正的佛教。很多僧人利用宣扬佛教为借口,而建设寺庙、设办大道场,以及主持繁琐庄严的宗教仪式,给佛教装上了虚假的兴盛外表,可是自己却暗地里从中获利,积聚了很大的财富。僧伽是由人做的,有怎么样的人就会有怎么样的僧伽。本来落发出家的人,应该是清心寡欲的,可是目前的佛教僧团,却有好多缺乏诚心诚意的人落发为僧,置身于寺内而心思却还迷恋俗家,又特地花一段时间,学会了诵经供法、主持仪式,为人办一些法事,接受一些施品钱财,而心也越变越贪婪,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或是争权夺利,心地比一些俗人更低劣和卑鄙。如果一个人出家为僧是出于自私的动机,那么,他将是一位品质低劣,而又自私自利的僧人,毫无益于社会,因为他缺乏崇高的理想,只想采取狡猾和奸诈的手段,无耻的诈骗世人,暗地里积聚钱财。有些僧人以看相算命为“职业”,专骗取无知和愚蠢者的金钱,并特意引导那些人,深陷于迷信和占卜这一类的玩意儿,违犯了佛教之宗旨。佛陀是一位提倡正见,即正确知见的导师。他反对迷信,使人认清世间万有之实相,认清整个世界或宇宙不偏不斜之真面目。他揭发万象本来如此的现实意义,为迷失的人指示正途,引导他们归正,不必依赖迷信或外来的力量,只凭自己的正确心意去明白宇宙之真相,自己努力变化改革,以跨入醒悟及解脱的正轨,而得涅槃之乐。因此,人如想获得那出世解脱的涅槃之乐,先必须认清万物存在的事实真相和本质,也就是洞察诸法实相,看透人生的无常、无我、苦和空性,进而革除种种的执著,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素质更加健全。一些不懂得佛理的人,往往以为佛陀所说的无常、无我、苦和空性是消极的思想,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佛理的意义,而误解了佛家思想。
世上有好多人,根本不了解佛教的宗旨和修行法,以致于敬畏的顶礼膜拜一些跟佛教毫无关系的神像和种种圣物。正派的佛教并不提倡仪式或咒术,也没有“念制”咒水和驱鬼逐怪那一类玩意。佛教并非一种充满了神奇或神秘性的宗教,但是有很多人却喜欢把佛教神秘化,把佛陀当作“有求必应”的那些神看待,丝毫不懂得作为一位佛教徒,应该如何实行佛陀的教理。佛法是依道理和洞察能力为基本原则,它不需求幻想或假设,它很合乎理性的主张,人是应该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智慧或洞察的启示而行事,不可轻信人言。如果有人来对我们说某一些事,我们不应该毫无疑问的相信他,应该听了之后,再考虑他所说的话是虚是实。考虑了之后,如果深觉得那话有理,可先暂时接受,再寻找办法证明他的话是否属实。佛陀要我们很清醒的活著,有理智地行事。然而有很多人是感情重于理智,喜欢神秘性和感应性,把自己的信仰神秘化了!但这种神秘性、神通性或种种的神迹,最终还是经不起科学和理性理论之考验,终被头脑清醒的理性者,归为荒谬之信仰。但一些教徒为了维护或传播自己的信仰,毫无理智地抗击,并以激烈的言辞煽动别的信徒,使他们也成为宗教的极端份子;又有一些政治家意图政治上的利益,借用宗教的名称,无耻的煽动百姓们,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极端份子对宗教的狂热,是一种缺乏理智的热心,那狂热能像野火一般,热烈的燃烧和蔓延于群众之间,致使他们疯狂似的失去了理智,做出一些亏理和残酷的事。如此的信仰方式,对世界的和平有何用处呢?为了宗教而互相残杀,那么,信仰宗教者把宗教的教理抛到那儿去了呢?
佛教当然也有其属于神话的一部,因为教徒往往为了显示佛陀的完美和伟大,而为佛陀的生活史增加了不少的神话。但是佛陀本身却是理智上的冷静和清醒之象征。他所宣说的佛法与极端脱离,不偏向左边或右方,只往中间的正直之光明大道而进展。就因为佛教富有理智性质,所以佛教徒不搞宗教战争,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和侵略,也不和侵犯者打战对抗,由此可见,佛教是提倡理智、智慧以及和平的一种宗教。就因为佛教是那么的反对暴力,所以当外来的势力,开始侵犯佛教盛行的印度时,佛教也跟随统治者的败退,而终于完全的退出了印度。
宗教是含有很多方面的一种信仰学说。从一个角度看去,我们可能觉得它原来有某一个固定的形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却又觉得它有另一种不同的形相。很多人从错误的角度探视宗教,甚至佛教也不例外,经常被人误解了。人各以各的眼光探视佛教,而各有各的思想见解。通常,我们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存有某一个程度的信心,如探究佛教的结论,刚好合乎或不异于我们自己的看法或想法,那么那些结论对我们来说,即相等于真理。就因如此,某一个人所相信的真理,并不一定也是别人所相信的真理。一个人往往凭自己对“真理”所持有的意见,而否定一切超过自己的智力、学问和理解力所能了解的理论,但那理论却又恰好是名符其实的真理。虽然表面上,他可能跟随和顺从别人所认为是真理的思想和概念,可是他本身知道那并不是他所觉到的真理。不过,人对真理的看法,可能经过时间的流转和智力、学问以及理解力的随日增进,而有所改变和发展,直到后来,他终于能通达人生的根本真理,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世上任何一种的宗教经典,大都免不了被后代的学者或教徒们增加自己的观念,而弄出了许多形式的经典,佛教的三藏经典也不例外。佛灭后的信徒或学者们,为三藏经典增添当时所盛行的观念和神秘色彩,如不是为了加强信徒们的信仰心,那么就是出于对宗教的极度热心。最令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人误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典礼当作佛教。许多信徒喜爱在佛像前,供上盘盘的甜品佳果,为奉献佛陀“圣灵”之意,其实这种行为或作法,根本不合于佛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却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那样敬拜及在佛像前敬献甜品佳果,是正确的修行表现,并且还如此这般的教导别的信徒们,要他们严格的遵守一些繁琐的仪式。如今此一类的仪式及礼节越变越多,也越繁杂,而纯真的佛理及其宗旨完全被掩蔽了!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泰国有一种盛行的风俗,那就是年龄一到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大多数都必须落发出家,在寺里度过一段时期的出家生活。在出家的一、两天前,亲人和朋友除了被请来参观出家典礼以外,还被主人邀请一起大吃大喝,甚至吃喝到醉倒而不醒人事。大家大吃大喝,吵吵闹闹,那位新出家的男子,可能只在寺里住了没几天,当了为时极短的出家人而尽快还俗。还俗的他,可能比以前更讨厌寺庙里的僧团生活,因为在他出家的那段日子,他根本学不到什么佛法,只懂得念诵一些连他本身都不明白其意义的经文。在佛陀的时代,人们并没有为出家这种事,而大吃大喝及狂欢烂醉。当时的人如想出家,只需请求父母的允许即可。一到允许便舍弃了家皈依佛陀,成为一位僧伽。有些人出了家,再也没有回家探访家人,不过,那是很少有的事情。
在泰国,很多繁杂混乱的仪式和典礼,被认为是佛教的一部份。在一些佛教徒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所有的仪式典礼,或念经和拜佛,就是佛教或佛法的修行。世人愚痴,根本没想到有些仪式和典礼,是多么的无意义及浪费金钱,甚至还连累了别人,但是无知的教徒们,就是这样的在无意义的追逐中,欺骗了自己,迷失了方向。人心复杂,本来很单纯的事,往往被人弄到繁琐和复杂。因此佛教也被复杂化了!这变质了的“新”佛教,已经被扩展到几乎可以说是到达了“国际性”的程度,而佛法—那曾经是最卓越和至上的教理,已被那些毫无崇高意义的仪式和典礼,过度装饰而被弄到糢糊不清,甚至还被很多的佛教徒误解了,这岂不是非常的可惜?又有许多不诚实的出家人,把佛教“商业化”了!他们绞尽脑汁,尽量想法子以各种形式赚取身外物。有些僧人以兴建寺庙、佛像或佛塔为借口,从在家人所捐赠的钱中,暗地里窃取一笔可观的数目归为己有,根本没有以佛陀成道后的生活方式为榜样。
佛陀并不重视物质上的享受,但他很贤明的知道,人是应该调和生活上的种种基本需要,例如吃和睡这两件事,是要办到恰好适当,因为饮食和睡眠的调和,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佛陀不贪吃,也不贪睡。他不偏爱国王的供养,也不因须吃三个月的马麦而有所抱怨,无论是在树下住宿或是卧于冢间,他皆能安然入眠。佛陀更不私存钱财或迷恋名利。他不以神通惑众,不提倡迷信,只以冷静的理智分析他的理论,而使人信服。
佛陀在世的时代,大多数的比丘都勤于修行,僧质还是很高。佛灭后僧品变杂,僧质也随著时间的流转及历史的演变有所变化。目前一些佛教国家的僧质,有逐渐降低的倾向。虽然一些得道高僧,尽量挽救和提高僧人素质,但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有些僧人把佛教当为一门学问,只顾研究教理而不实践法道;又有一些僧人,只注重禅定之修行而忽略了教理;甚至,还有一些僧人对禅定不感兴趣,对教理也懒得去研究,只想在僧团中讨个好吃懒做,自由自在的生活。僧伽之腐败会影响整个佛教的发展,因为世人把僧伽看做佛教的维护者或领导人,如僧伽缺乏良好的素质,毫无出家人之心地与作风,世人必对僧众感到失望而失去了信心,甚至感到无比的嫌恶,紧接著,是对佛教也失去了兴趣。
佛陀在世时,众比丘在雨季的第四个月缝制迦絺那衣(KATHINA)。如缝好了只得一件袈裟,那么众比丘们会集合商量,把那缝好了的袈裟,赠送给一位他们认为品格、德行和素质极高的比丘,或是送给一位刚好缺乏袈裟的比丘,而那比丘并不一定…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