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

  喇达那傩陀比丘译

  译者序

  第一章 浅说

  第二章 妄执

  第三章 三学(三无漏学)

  第四章 宇宙万有的三特性

  第五章 诸法实相

  第六章 我们所妄执之事物

  第七章 洞察之自然修行法

  第八章 七净化

  第九章 解脱前后的境界

  后记

  译者序

  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有一大部分是佛教徒,但是在这一大群的佛教徒之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明白佛教之正确教理。很多华人佛教徒把传统的风俗信仰,甚至一些迷信,混合在佛教的教导和实行内,以致于好多人误以为佛教是一种属于神明主义的宗教,而佛陀和阿罗汉们,皆有特别的灵通或法力,能降龙伏虎或飞天钻地,再者,随著时间的消逝,佛教也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很多佛教徒创设了一些仪式,把它们归为佛教重要的一部份,使得信徒只注重念经拜佛,而忽略了佛教的要旨。思想倾向理性的人,也因此对佛教失去了信心,不再尝试对佛教作一个真正的了解。

  为了宣扬正确的佛教,泰国著名的现代高僧—因陀罗邦育法师或佛使法师(BUDDHADA SA)—在自创的宣木园寺内钻研三藏教典,力倡奉行正确的佛教。法师所宣扬之佛法均被编成书本,多达数百部。

  佛教的经典多数是由古文译成的,义理深奥并难懂,故有些翻译者把它们译成比较通俗的书籍,以适应佛学研究者之需求。本文所译“人类手册”乃佛使法师早期所宣说之佛法,原本为泰文,亦有英文译本。今有一位热心于佛教之传播,并从事慈善事业的信女—素帕旺丝娜女士(SUPAR VONGSENA),—觉得佛使法师之书籍甚少被译成中文,而英文译本倒不缺乏,故她特求译者把“人类手册”译成中文,并慷慨的自愿负责所有的印书费用。素帕女士的一位好友—信森勤卡哇匿女士(MAJOR SINSERM LEKHAV ANICH)—亦捐赠一笔款项,资助一部份之印书费。信森女士曾担任泰国妇女狮子会(LIONESS CLUB OF THAILAND)之主席,目前兼任菩达塔萨基金会(BUDDHADASA FOUNDATION)之副主席,而素帕女士乃上述两会之重要委员。两位女士因受到佛法的薰陶,故热爱从事慈善事务。她们的要求使译者深感惭愧,因才学疏浅,无意接受此重任,却又因她们的恳求,只好答应显丑。译者缺乏充份之佛学知识,攸须依赖参考书方能勉强翻译,倘若错误百出,只祈求诸贤者见谅,并予指正。

  除了素帕和信森两位女善士,尚有一位目前正在英国留学的大学生—埃尔柏德琶拉威·旺吉乐彩先生(Albert Pharvi Vongchirchai)—诚意捐赠两千泰币。此外,本译文之能完成,亦得力于泰国的中文日报(即星暹日报)之协助。译者特此一并致谢,并祈望诸资助及赞助者,皆能获得无上智慧与功德。

  佛历二五三四年雨季 喇达纳傩陀序于北省胶林陋寺

  第一章 浅说

  如果我们打开近代任何一本有关于宗教来源的书籍,我们将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著者都执有共同的想法:他们一致同意及认为宗教之出现于世间,是因为人之恐惧心所促成。在人类还未开化之前,那些在森林或山洞里生存的原始人,对他们所不能了解和控制之大自然现象深感害怕。在暴风雨之夜,那闪电及震耳的雷声,使他们感到极度的恐惧。大自然的变动不但使人震惊,并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因此,促使原始人们自然而然的对自然界的现象,展示或表现最诚恳的谦虚、降服或尊重与敬畏。他们各依照自己认为最妥当的方式,而显示敬畏之心。

  后来当人类的知识和了解力,跟著时间的转流而有所发展时,那惧怕自然界现象的心态,也变成另一种的恐惧,即害怕比暴风雨更难于了解的现象。那些以敬畏自然界现象—鬼和神为基础的宗教—也跟著被视为缺乏理性和无稽之信仰;而人的惧畏也进一步的经过演变,被精练成为一种深怕痛苦的心理状态—怕那种非任何物质所能减缓的精神上之痛苦。人开始害怕生、老、病、死那与生俱来的痛苦,以及那从欲望、愤怒和愚蠢中所产生的失望和绝望的痛苦,还有各种形式的痛苦,和一些无论多少钱财和权力都不能消除的痛苦。

  很久以前的印度—一个充满了探究人生真理的思想家之国家,有许多学者和修行人,舍弃了那崇拜神鬼的邪道,而转过来认真的探求征服生、老、病、死之妙法,和灭绝贪、嗔、痴之妙道。这该是一件比登天还难之事,可是人到底是万物之灵!从释迦太子坚强的探求真理中产生了佛教—一种以最高深的洞察力和智慧为基础的宗教,也是能熄灭欲望、断除无明,征服生、老、病、死的一门宗教。

  人之寻求真理和创出了宗教,都是出于内心的惧怕—害怕生活上所避免不了的烦恼和痛苦之纠缠—所以人凭著人类特有的智慧,尽量想法子以便摆脱痛苦,而获得一个永久的解脱。佛教的出发点,就是以寻找解脱之法为主要的目的。佛陀发挥最高的智慧,思考世间众生的问题,了悟一切缘起和断除无明的真理,并启示人类如何绝对征服苦障的一种实用之道法,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佛法”。

  佛教的意义是“觉悟者之教导”。佛陀是一位觉悟缘起的原理以及透彻理解生命真谛的人,而也又能照那真理,很适当的处理生活上的一切事物。他以自己所证的法性为根据,很巧妙的应众生的根机而施教化。佛法的高妙处,是在于其合乎实际的实用性。

  人生充满了痛苦。世人各有各的苦,而痛苦的深度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世上没有不曾受过痛苦煎熬和折磨的人,除非他是一位白痴。婴儿在肚子饿的时候会哭叫,那是因为挨不了饥饿的痛苦而哭叫。大一点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跺著脚大声嚷嚷,或赖皮地滚在地上又哭又喊,那是一种“求不得之苦”。而成人们又跟孩子们有多大的差别呢?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获得的东西,我们不也是同样的苦恼?我们的内心不也像孩子似的大哭大叫?当我们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别时,我们岂不尝到了那别离之苦?当我们爱著另一个人,而不被他(她)所爱,那种失意岂非一种苦?学生也有学生的苦:应付考试之苦、毕业了找不到一份理想职业之苦。负债人因无法还债而深感痛苦;有钱人因怕失去钱财,也是同样的感到痛苦。总之,人的一生都逃避不了这形影相随的各式各样的苦。既然人生多苦,活著又有什么意义呢?死了不是比活著还好得多?因此好多悲观的人因感到绝望,居然不顾一切的自杀,以死为解决痛苦的方法。那当然是一种愚蠢的作法,可是世上却有很多聪明人,往往选择愚蠢之径而走极端,因为他们的心有所执著,看不开、放不下、痛不欲生,人生悲剧也就因此而发生了。

  人终日忙忙碌碌,只为了解决生活上所必遭遇到的问题。可是即使生活的基本问题解决了,人还是会不满足,会彷徨、会觉得空虚。为什么呢?既然身已有了安顿处,为何心却不能安顿下来呢?那浮沉不定的心,该往何处归依呢?

  佛陀为安顿人那颗彷徨不安、忽喜忽悲的无明心,找到了一个落实之处。他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众生的问题,寻求摆脱痛苦之妙方,终于觉悟了宇宙世间的真理,而为自己解除苦的束缚,但因发起悲心,不忍见众生受苦,因而开始说法济度众生。

  佛教是一种以智慧、科学理性等知识为根据的宗教,它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当佛陀了悟成道时,曾在菩提树下自语:“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甚少人能证得正果,这是因为被无明障蔽了佛性。

  释迦摆脱了无明,创出了佛教。真正的佛法,指示我们如何为人,如何才能从凡人的身份而成佛。可是,目前的佛教已有了不正常的发展趋向,导致人们误解了佛教。为了顺众所好,一些僧人往往有意的引导信徒步入歧途。那些可怜的信徒们,却以为自己所学到的就是佛门妙法!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都以为念经拜佛,或在佛像前供花及香水佳果,就是修行佛法。有很多佛教徒极喜爱念经,每日每夜都念,虽然念了许多的经,却丝毫不懂得自己念的经含有什么意思,只懂得盲目地念,好似那能重覆或模仿人言的鹦鹉一样,盲目地重覆不知其意的人言。如此盲目地念经又有何用处?佛陀何尝要我们盲目的礼拜和念一些自己不知所云的经呢?他教人不要轻信任何导言,甚至连他自己的教导也包括在内,他教人应该从生活的经验中,去体会和他所教我们的佛法,是否为真正的真理。佛陀并不教我们盲目的礼拜佛像或背诵经文。他认为一切仪式是愚痴、诙谐和不合理的。他否认天神乃万物创造者的学说,也否认那个时代的印度人所迷信和崇拜的众天神。佛陀曾如此说:“知识、技能和才干有助于成功和利益,并且是正确美好的吉祥之兆,而无关于宇宙行星之移动。”一个人一旦真正懂得佛法,了解佛法,他必能从中获得有利于己的启示和感应,远胜那些专凭占星术而做种种愚事的人。佛陀反对迷信,因为它是使智慧闭塞的愚痴,能使人是非不辨和事理不明。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认为某些河的河水是神圣的,能洗掉世人的罪恶,像那印度的恒河,每年都有很多的兴都教徒在河内洗澡,因为他们认为那恒河的水是神圣的。如果那所谓圣河的水真的那么神圣,能够把一个人的身心洗得纯净毫无污染,那么那些在圣河里生存的龟、蟹、鱼、虾,该早就被圣河的水,洗掉它们的罪恶了罢?它们真的只凭圣河的水,就能摆脱一切的污染和痛苦吗?如果,人能够以供物或祭品、拜佛和念经,消除本身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那么世间将无痛苦的人了!因为任何人都能供奉祭品,任何人都能学会拜佛念经。但是,无论供奉多少的祭品、拜几百千次的佛、念几千万遍的经文,痛苦还是照旧…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