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擁有最高輩份的僧伽。佛陀的原意是要使所有的比丘,能避免産生自高自大的態度。在縫製袈裟的那一日,衆比丘們不論輩份之高低,都必須同心合力地幫助剪布、縫布,以及煮沸某種樹的主幹,取用那汁液爲染布的顔料。大家都會忙于工作,因爲縫製袈裟的整個過程,是必須靠合作力才能完成的一項工作,這也是佛陀所期望的團結之表現。當時,縫製袈裟是僧伽們的事,跟在家人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現在的僧人用不著自己縫製袈裟了,守夏後,一些善男信女會把迦絺那衣送到寺裏來。目前泰國人布施迦絺那衣,已和當初有些離譜了。在舉行布施迦絺那衣的那一天,有大吃大喝的場面,而整個儀式和典禮的重點,不在于那袈裟,而是在于那些善男信女們捐贈給寺院的那一筆款項。
佛教不正常的發展趨向,可比喻爲一種毒瘤。此毒瘤正在成長、擴展和蔓延,致使佛教難于步入康莊大道,它以好幾百樣式的形態顯相,多的幾乎不能一一指出。它是一種極危險和有害的滋長,因爲,它能漸漸地覆蓋和隱蔽佛法高尚和奧妙之特質,把整個正確的佛教損形毀相了!其結果之一,是思想的分裂,見解不一致,進而促使很多大的或微不足道的宗派産生。有一種支派,甚至借用印度教所崇拜的配偶女神濕婆,公然及過份的提倡性欲,以性欲爲解脫痛苦之妙方。
我們必須能清醒的辨別和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千萬不可愚蠢的執著或迷昧空洞的外表,而忽略了那充實的內在;不要迷昧繁瑣莊嚴的儀式或典禮,致使眼裏失去了佛教真正的目標。佛家的修行,是以身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口四善業(不兩告、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爲淨化本身行爲的基礎,緊接著是心意的淨化,由此淨化,我們將能循序地通達洞察能力和正見。不要順從別人之意,而把虛假之歪見當爲佛理,勿忘了佛陀本身,尚不要人迷信他的話或教理,他要人應用自己的思想和理性,從實際的生活經驗中,考慮、反省和檢討他所說的理論或宣揚的佛法,是否爲正確的真理。
佛滅後,佛教的毒瘤一直不斷的四處擴張蔓延,直到這個時代,那毒瘤已到達相當大的腫脹狀況。一些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乘機排斥佛教的毒瘤,並指出及認爲那可恥的瘤,是真正的佛教。這是多麼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因爲一些佛教徒對佛教的曲解,和表現錯誤的崇拜或修行行爲,只不過是佛教中難看的贅肉,對佛教有興趣的人,無論是爲了普渡衆生,或是爲本身的益處,應該認辨佛教之毒瘤而舍之,只吸取純粹的佛法精髓,不可大意的接受一些毫無意義的顔色花樣,而讓佛教染上了它根本不需要的色彩。
不過,真正的佛教是有其多方面的特性,此特性亦是一個很可能被誤解的事實。如從道德哲理這方面看去,佛教就是一種只關于道德的宗教,如教理提到功德與惡業、善好及邪惡,還有誠實、感恩、和諧等的德行。叁藏經典亦充滿了有關道德之教導,很多初學佛者,因從此角度來研究,而被佛法吸引和薰陶。
另外比較深奧的一面,是佛教被視爲真理的一面—一種深藏在外表下,而常人不易發覺到的真理。若能覺察到此真理,可促使人以智慧洞察和體會到大地萬物之“空”性,明白“諸法無我”和“諸行無常”之含義,並能領悟到痛苦之本質和完全消除痛苦的必要,最終激起尋找滅苦之方的嘗試。
把佛教當爲宗教看待,會令人覺得佛教是一種以戒、定、慧爲基礎的修行體系。修行者如能掌握此叁無漏學,直到圓滿的地步,他將獲得煩惱之解脫,不再沈淪于苦海。
佛教還被視爲一種心理學。這觀點早已被提出于叁藏經的第叁章。現代心理學的學者們,承認佛教心理學是一門含有極大興趣和驚奇性質之學問來源,它比現代的心理學,更加詳細和深奧。在現代的社會和經濟體製下,人的生活變成單調又緊張,雖然很多人拼命追求娛樂,但是還不能夠消除內心的空虛和彷徨。佛洛伊德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心理分析學家,但是他對人類的潛意識、性本能、自我本能及自我毀滅的驅力之分析,並不能滅絕人類的心理或精神疾病,雖然他所提出的學說,即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對心理學的影響是空前的。佛洛伊德並不能爲人類的痛苦對症下藥,可是,佛陀卻清楚地指出人類痛苦的問題所在,並指明解決之道就是“入正道”,而正道之終點是涅槃之樂。身體上的疾病是醫學能治療的,但心理上的病症,卻必須依靠正確而又適當的真理才能消除。因此,佛陀提倡培養有價值的心理素質,例如自我控製或約束,以及反省或自我分析與檢討。
佛教的另一方面相等于哲學。哲學理論可以從合理的邏輯證據中領悟,卻不能以形態來表現或試驗。它與科學相反,科學是一門以肉眼和實體的試驗及證明,或甚至以直觀(INTUTION)的“內眼”觀察而産生的知識。高深奧妙的佛理,例如“空論”,的確是那還未通達真理的人,應該深入試探的哲理,而科學是領悟了真理的人(例如阿羅漢),所可研究的一門學問。佛教的多方面教義,特別是那四聖谛,是帶有科學性質的,因爲它們都經得起種種的考驗、觀照和證明。對佛學有興趣的須記住,佛教的緣起說,在科學上是有其立足之地的。佛教不似一般學說,聽了好似意義嚴謹,實際上是含混不清的理論。佛陀不教人沈迷于幻想,而要人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實際而又合理性的現實主義。
又有一些人把佛教看爲一種文化。其實,宗教本來就是整個文化的一部份。它觸及了人類心靈最深之感情。我們從一個民族信仰宗教的態度,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他們的文化水准。任何一位對文化極重視的人,會發現到佛教性質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和別種文化有共同點,甚至比別的文化還要高妙得多,這是因爲佛教特別注重智慧的培養和發展。一個缺乏智慧的宗教,或智慧性質不很高的宗教,是不能升華其信仰者的文化水准的。
在這些不同方面的佛教性質之中,只有一方面,是真正的佛教徒所應該注重的,那就是把佛教當作宗教的那一方面。把佛教歸爲一種宗教信仰,比把它當作普通的道德教理還要實用得多;也比把佛教當作深奧卻不實際的真理還要合理些;並勝于把佛教當作一門充滿了抽象性質的哲學—一種能促使人樂意推測及爭論的目標,但卻無助于消除欲望的哲理;當然,也比只把它當作文化的一部份,還有用處得多。宗教一旦缺乏實際性的用處,那就等于學問上的玄說妙談而已,如想從中獲得解脫煩惱之法,那將會是徒然的嘗試,只得個空花水月。
最低限度,每一個人都應該把佛教歸爲一門藝術,一種生活的藝術。換句話說,佛教,也可以說是人類生存所該有的技巧和能力,因爲這種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生活上不可少的調和。一個真正懂得生活藝術的人,會過著一種可作爲模範和值得贊美的生活方式。他能夠隨緣順性地生活著,得意之時並不忘修行,失意之際也不沮喪,因爲單憑佛法的觀點,他知道,一切本來如此。
如何才能過著佛法美化的藝術性質之生活呢?答案之關鍵在于戒、定、慧的修行。首先培養道德的淨化,遵守戒律,由戒再生定。定就是定學,即正念或正定。正定的修行是一種精神集中訓練,一心專注,意淨心定,那麼心就可齊備的負起任務。從這淨化及正定的心,甚多的智慧和清晰的洞察力,必定顯示和擴充,致使修行者能透視諸法實相,不爲世間萬有所迷惑,也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束縛。我們花了太多的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追求生活上的“藝術”和生活上的享受。其實,佛法美化的生活藝術,是用不著花費那麼多的金錢,生命的真谛和佛法美化的一切,均可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發現到。
西方人對以佛法作爲生活藝術發生極大的興趣,談論這一方面也比其他方來得多。很明顯的,西方人被佛教的合理性質所吸引,因爲佛教是那麼的民主、公平、獨立自主,及酷愛和平,並且又富有慈悲。如果一個人能通達佛教的精髓,並能以它爲生活上的指南,那麼,他將會體驗到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又能消除情緒之底落和迷幻,還能驅散一切畏懼的心理感覺,例如:害怕徹底舍棄心理的欲望,將會使生活太平淡、枯躁無味和厭煩,或者害怕完全的解脫及消除欲望,將令人感到消極,而對生活的一切都提不起勁來。事實上,一個依著佛家的生活藝術來組織自己生活的人,就是置身于萬物之上的勝者。他不陷身爲物質之奴,精神上他又能獨力自主,不受那從眼、耳、鼻、舌、身和心任何一方所涉入的事物控製或束縛。由此可見,人之能取勝萬事萬物,的確是人生最大樂事。
一個對佛法已有偏愛的人,會因受到佛法的薰陶,而從中得到無窮的調劑和樂趣。佛法可算是一種不可缺乏的調劑品,雖然一個身心還被欲望控製的人,的確會一直追求眼、耳、鼻、舌和身種種方面的滋養,並會四處追尋這些官感上的享受,依照自己本性所好而選擇能滿足欲望的事物,但是,深潛在他心中的另一份本性,並不需求那種滋養。那是他心內的一種屬于自由或純潔性質的成份,它渴求精神上的滋養所能激發的快樂和欣喜,那是始于德行之純淨所促成的喜悅,也是完全開悟的人所擁有的滿足感之來源。那開悟者內心的甯靜,已達到那種欲望所不能侵擾的地步,因爲他已洞見諸法實相,對一切事物都毫無祈求。他用不著整天東奔西跑,,爲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忙碌—好似佛陀比喻爲“夜裏冒煙,日間火燒”的人一樣坐立不安,日日夜夜的忙碌著。
這“夜裏冒煙”,是指那些在夜間難入眠的人,因受煩惱的苦纏而睡不著覺。一個煩惱的人,整夜把手放在額上,一直計劃該這麼做,那麼辦,計劃著如何賺錢,如何迅速地成爲富翁,或是如何才能獲得那些自己所向往的種種事物。他就是那樣的計劃著、絞盡腦汁的想著,一直想到那腦袋“冒了煙”,而心還是不能安頓下來,他只有整晚在床上躺著,一直到天明。清早起身後,他會…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