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P4

  ..續本文上一頁順從那整晚薰陶著自己,但卻被暫時抑製的“煙”之欲意而東奔西跑。這匆忙和緊張的勞碌,佛稱之爲“日間之火”,是心境還未涉入甯靜狀態的象征,也是心境缺乏精神之滋養。這種情況,是一種所謂“渴望”之染著,所引發出來的病理上之饑渴症狀。整整的一個夜晚,“病者”抑製那煙和熱氣,一旦到了黎明,那煙和熱氣即變成火,在他心內整日的焚燒著,使他日夜不安。如果,一個人在他整整的一生中,都必須抑製那熱煙和烈火的話,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從一出世到最後一次的呼吸爲止,他一直忍受著終生的痛苦和折磨,只因爲他缺乏那能替他熄煙滅火的佛家智慧。這種病態,要以佛陀的教法對症下藥,才能醫治得好。

  不同根性的人,對佛法的領悟和體會是有差別的,但那只是枝末上微不足道的差別而已,佛法的本質並無改變。同樣的教理,佛陀常以不同的表達方法教化不同的人,這使他的教法充滿了靈活的性質,及多姿多采的風格。衆生皆有不同的根性,而佛陀從不刻板地應衆生的根性,教導、指引及說服和度引愚癡的衆生。佛陀從在鹿野苑對憍陳如等五比丘初轉*輪,直到最後,在拘屍那拉向須跋陀羅作最後一次的宣說爲止,從叁十五歲直到八十歲,說了整整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在世說法的時代,還未有系統性的教理整理。佛滅後,才有弟子因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而聚集衆比丘,舉行結集,由阿難和優波離分別述佛所說,如經衆比丘公認與佛所說的無異,即錄于貝葉,成爲正式的佛教典籍。

  我們可以從經典和書籍,獲取很多關于佛教的知識,但是若要領悟到佛教之精髓,學佛者須從日常生活的現象生滅中,去發現及體會“真理性質”,還必須懂得引用佛法,來處理生活上的種種問題。理論是需要實際行動來證明的,而實際行動卻以理論爲根據。學佛者如能兩者合一,佛教的實用性,就不難被覺察了!

  第二章 妄執

  感情重于理智的人,是典型的妄執者,普遍來說,一般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執著或妄執傾向,雖然妄執事物的結果,是煩惱或痛苦,但人還是情不自禁的妄執各種事物而招受苦果。到底人類應該怎麼辦,才能遠離或完全擺脫那能激發苦惱的萬事萬物之糾纏呢?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尋出致使我們對事物的欲求和妄執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我們將處于能完全消除妄執的地步。佛家教理,認爲執著可分爲四大不同的種類:

  (一)欲取(KAMMPANANA)

  這是一種對美麗或誘人之事物所持有的妄執,或是我們對那能令人喜愛及滿意的事物,自然而然所産生的妄執。那事物包括一切顔色、形狀、聲音、香氣、美味、能激起舒適觸覺的物件、心理上的肖像以及腦海裏所存有的幻想。我們會依著天性,在這六種感覺物體中尋找快樂、迷惑和悅感。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領受這六種感官上愉快和舒服的感覺,並且不遲疑的緊執著它們。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執持愈久愈堅,好像深入土壤的樹根,越久越難除掉。人對感官上種種快感之妄執,相等于初學吸毒而開始上瘾的人一般,日夜離不了那毒品所激發的快感。這的確是一項大問題,它能徹底的毀滅我們。人會情不自禁的妄執著他們所謂的“快樂”,但最後所得到的並不是快樂,而是無窮的苦惱,或甚至自己的毀滅。因此,我們必須對激發感官上種種感覺之物體,做進一步的了解,以便能采取適當之態度對治。事實上,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感官上的感受爲其根底。無論是愛、怒、憎、妒、謀殺和自殺,這些感情上的激變和行爲上的舉動,都免不了以刺激感官的物體,爲其基本激變的原因。如果我們深索推動人類努力工作或辦任何事情的力量,我們將發現那是欲望的推動—想獲得某一種事物的欲望。因此人們盡力奮鬥、盡力讀書和拼命的賺錢,賺到了錢,卻又盡量用錢去買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樂—以五顔六色的事物、悅身的聲音、芬芳的香氣、可口的食物、以及能觸發舒服感的東西爲追求的目標。甚至,爲了想上天堂而行善,也是因爲行善者以爲天堂有消耗不盡的五欲享受。總之,世間的苦惱,是以“欲”爲主要根據的。

  感官享受之危險性,在于人對它有執著的傾向,故佛陀認爲人類堅執著感官上的欲望,是最主要的妄執。這的確是一件世界大問題,無論世界將如何的演變,甚至毀滅,關鍵必定在于這欲取。因此我們有必要檢討本身,並嘗試的探出,到底我們是以什麼形式妄執著感官欲望。以及堅執到什麼地步,還有,我們是否有能力舍棄它。以世俗的看法,堅執著感官上的快樂,是一項頂好之事,它有助于家庭之愛,激發人的勤勞和活力,以便用于尋求財物和名譽等等。但如從精神上的觀點看去,它就是涉入痛苦和折磨的秘密之道。因此,我們必須醒悟到它所激發的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的時間比快樂還要長久。如果人想減輕或消除痛苦的話,就應該放棄欲取。

  (二)見取(DITTHUPADANA)

  見取,是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只要我們稍微的反省一下,這類執著是不難覺察和認清的。自從我們呱呱墜地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直接受和吸收一些指導和訓練,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思想觀念。在此所提到的觀念,是指那些被人所執持而不肯放棄的觀念。執持著自己的想法或觀念,本來是一件相當自然的行爲,通常是不受人咒罵或抗拒的,但此種執持之危險性,卻不遜于別的妄執。有時候,我們預先堅執的意見和觀念,可能會被事實毀掉,就因爲這個理由,我們必須時常改善我們的觀念和想法,促使它們逐漸成爲比較正確、良好和崇高的思想。由虛假的想法,變成更接近真理的觀念,最終成爲包含四聖真谛的正見。

  固執的思想和偏見有其不同之來源,但大多數是跟風俗習慣、傳統儀式和宗教教理有牽連關系。舊時代中國人的封建思想,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誤把自己的無知和愚蠢作爲思想的根據,在缺乏知識的情況下,擴展及形成我們對事物的個人想法或觀念。舉個例子來說,由于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誤以爲萬物是有實體和常性,並以爲它們是值得爭取和追求及堅執的。一旦我們對某種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很少人喜歡來一個後來的自我認錯。雖然我們有時候,可能真正醒悟到自己的錯誤,卻因爲種種的理由而不想接受事實。這固執的態度,是阻礙進步的一個障礙物,致使我們不能爲更好的方面而做改變,也使我們不能變更或修改虛假的宗教信念,和爲時甚久的信仰。對于思想天真或單純的人來講,這可能會是一項問題。雖然,他們可能後來覺察到那學說教理的不實際,但是他們卻拒絕改變,因爲那些信仰觀念是祖宗們世代傳下來的。或者,如果他們並不真的興趣于改變和提升生活上的精神境界,他們可能隨便掃拂掉任何反對他們的老思想之一切辯論,而又簡單的說那是他們經常執持的信仰觀點,誰也改不了,並且沒有更改的必要。因此,妄執不正是一種危險的染著,如學佛者誠心于自我改革,那就應該盡量消除對思想觀念的妄執。

  (叁)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戒是戒止惡行,如殺、盜、淫、妄之惡行,禁是禁止飲酒、賭博、吸毒此一類惡劣之嗜好。世人有持五戒、八戒、十戒和比丘們的二百二十七戒,本來持戒是一件好事。爲何反說是不對的呢?問題的關鍵在于所執持的戒律,並非五戒、八戒、十戒或比丘戒,而是特異之不正戒、例如在印度有人以持苦行爲戒,身無衣蔽體,夜裏臥荊,甚至食草飲尿,以爲如此苦行能修得涅槃之果。其實,這般修法並無利于解脫和離苦,只能歸爲愚蠢的外道罷了。

  在泰國,外道之存在也是相當的普遍。泰國人的風俗和信仰之多,並不少于別的國家。有些人對護身符、驅邪符、圓寂高僧之骨灰所製成的小佛像,以及一些神秘的儀式,抱有極大的信心和執著。有些人相信鬼神或甚至奇異大樹。這一類的信仰是絕對不合理,但是,人卻好似特別酷愛不合理性的風俗信仰,並很容易的執持著早已確立的信仰方式。因爲他們向來那樣做,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拒絕改變。很多人自認爲是佛教徒,但卻沈迷于外道之信仰,因而有兩方面信仰的混雜,甚至出家的僧侶,也跟一般人一樣的糊塗,偏向外道邪行。那些以信奉上帝、天使和神聖物體爲教理的宗教,特別易于傾向這荒謬的思想信念。身爲佛教徒的我們,根本沒有理由像他們一般妄執邪見,也沒有理由不完全擺脫這一類不合理及荒謬的迷信。

  妄執不正的禁戒,例如持牛戒而食草(印度的一種外道),是知見上的迷惑,且違反佛教基本教理,根本無助于修行脫離生死輪回之道。在學習修行佛法的任何一方面,如修者不省悟到學佛之目的,不覺察到其基本理由,那麼所獲得的結果,一定是愚蠢及幼稚的推測,把整個佛教歸爲巫術—一種不可思議的巫術。故我們發現到一些人受戒或修行佛法,只爲了符合及跟隨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的風俗儀式和生活信仰方式,而心內卻對佛教真谛毫無所知,或者是一知半解。看到別人跪著、拜著和念著一些含糊不清的咒語,自己也照樣的跪著、拜著和念著,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心理也開始執持著那習慣,直到它在心底裏生了根,再也不易于改革。這就是所謂的妄執戒禁取見。

  如果一個持五戒、八戒、十戒或無論多少戒的人,以爲持了戒,能使自己成爲一位有法力或超自然的聖人,那麼,他的確是被誤導了的可憐蟲!佛陀從不提倡邪術,更不鼓勵迷信,他只注重智慧的運用。學佛者如無法體會佛陀的原意,而只想在虛妄中討生活,那只得個“騙人又騙己”的結果,最後是依然在苦海中沈沒。

  因此,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佛法奧妙無比,學佛者在實踐法道之前,應該在思想和理解上齊備良好的基礎,並且要有毀滅欲望的堅意。不然,一切將歸爲愚蠢的表現和行爲。

  (四)我語取(ATTAVADUPADANA)

  這是人…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