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P5

  ..續本文上一頁對“我”的妄執,以爲“我”是有“自我性”,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的事實,是一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四大一旦敗壞,五蘊即離散,那個“我”也立刻消失去。人對“我”的妄執,是一種普遍及嚴重的錯誤,但這錯誤有時被隱藏得太好了,致使我們不容易發現到它。衆生無知,經常在無我的事實中妄執著一個“我”。這是人的天性,也是其他天性之根源,例如尋食的天性、避險的天性、生産或傳種的天性,以及其他好多好多的天性,都是出于人之以爲真的有一個“實我”的存在。一個生靈,一旦能警覺到或者是深信其“自我性”的存在,它將會自然而然的想避免死亡而尋找食物來滋養驅體,尋找安全感以及傳種。由此可見,那于無“我”法中深信有“我”的信念,是世上衆生所妄執的幻相,如果不是那樣的話,它們不能繼續生存下去。但是這個對“我”的妄執,亦是激發苦惱之根源。佛說:“世間萬有,如被執著,即是痛苦或痛苦之源。”但是,這妄執也是生活的出發點,它是人活動之推動力,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做什麼,都先以我自己爲主,先爲這個“我”而打算,或者是爲那個“我的....”而計畫著,爲“我”的利益、前途、損失、名聲等等著想。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會以“我的”喜、怒、哀、樂、得、失、生、死爲主要的動機,並且總免不了會有多多少少自私自利的傾向和表現。一切都爲了這個“我”,才造了好多的善與惡業。因此,我們不得不盡量抑製這對“我”妄執的傾向,不該任之縱情奔放,而達到幾乎不能控製的地步。

  如果一個人心存有四大妄執,生活會失調,甚至走向極端之途徑。人生的問題並非一死所能解決,因煩惱而自殺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逃避問題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佳法。唯有面對現實,認清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改造自己煩惱和汙染的身心,才能使人離苦得樂。

  事實上,佛陀並沒有否定萬物之存在。萬事萬物的存在,的確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但因爲它們是被各種不同的因緣所主宰,緣合即生,緣散則滅,因此佛陀說它們缺乏永恒性質,實無實質可求,故一切將歸空。但是,我們卻盲目的忙于找尋實質,以使自己感到比較充實或滿足,結果我們只是往牛角尖鑽,越鑽越使智慧閉塞,障蔽真如法性,失陷于煩惱之網,並且還把整個世界搞亂了!種族歧視、政治糾紛、經濟剝削、社會製度崩潰、恐怖主義、教育失敗、戰爭、貧困、饑荒....那有一樣不是人爲的呢?甚至自然界的被汙染和毀壞,也是人的傑作。爲什麼糟到這種程度呢?因爲我們人類,都是無可救藥的自私自利,因爲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妄執著一個“我”爲主,以“我”爲生活活動的出發點,以“我”爲先受益的的主要中心,以“我”爲....。

  第叁章 叁學(叁無漏學)

  此章,我們將研究一門清除妄執的修行法。此修行法是以叁種實用的修行階段爲基礎,即戒、定、慧叁學,又稱爲叁無漏學,因爲如依此法而修,可達到不漏失于煩惱之境界。

  第一階段是道德上的戒律。簡單的說,道德就是妥當的行爲表現—一種符合于大衆所公認的標准行爲,並不爲任何人或自己帶來痛苦或煩惱。戒律有在家的五戒、八戒、八關齋戒,出家的小沙彌和沙彌尼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百二十七戒。戒是護持身心和語言,並以安祥、清淨、方便、自由及擺脫最基本的惡行爲目標。奉行戒律有助于人格健全的培養,並能淨化內心,抑製惡念,使持戒者受益不淺,又有益于社會人群,因爲如果人人持戒,棄惡行善。則社會安祥,豈非人間淨土?

  叁學的第二階段是定力或“叁摩提”(SAMADHI)的修行。什麼是定?毫無疑問的,大多數的人,總以爲“定”是一種完全止靜的心境,不移不動的,好似一段樹桐或一塊石頭,但這並非一定”的真正意義。佛陀把“定”解釋爲“適合于工作或處于適合工作(KA MMANIYA)的情況”。修禅定也就是修定學,修者集中精神,一心專注,不使思想和精神向外馳散,這種精神不紛亂的情況,是非常適合于工作的。

  叁無漏學的第叁階段是慧增上學,也就是洞察能力的修練。“洞察”,即是看得清清楚楚。通常,我們不能夠看透萬物的本質,我們大多數的人執持著自己原有的想法,或順隨大衆之意見,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根本不是真理。就因爲這個理由,佛家的修行,包括了洞察能力之修練,其宗旨是要使人對于宇宙真相有真正的認識,也就是明白一切存在的事實,是本來如此—“法爾如是”。

  以宗教文字的應用說,“明白”和“洞察”這兩個名詞是絕不相同的。“明”,是多少都要依賴推論之過程和合理性的思考,才能促成的一種情況。“洞察”比“明白”還要詳細些,能洞察即是能深探、檢驗、觀照及毫無保留的“看透”種種事物之一種情況。所以,洞察就是看見事物的真面目,是以中立和平無私及無個人主觀和私見混合的觀念來觀照的。因此佛家的“洞察力”,有異于學術圈子裏所應用之學術理解力。佛家的洞察必是直覺的洞見,清晰和即刻。如要洞見事物之真面目,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對事物的本質作徹底的探索,學術上的分析,只能使我們明白萬事萬物的無常、苦和無自我性,卻不能使我們真正的體會這叁特性之實質,也不能使我們識破妄執之無助于覺悟和解脫。就好像瞎子摸象似的,一個瞎子到象鼻,以爲象是長的;另一個摸到尾巴,致使他以爲那尾巴就是象;每個瞎子皆有所得,但卻沒有一個能得知象的真正形相是怎樣的。同樣的理由,那些學者或專家們,只研究到事物的外表,或另外一面,每個人可能皆有各的成績和理論,可是所得的概念,只是學術上的推論而已,並不代表正確的真理,因爲學者們,只是嘗試以學識上的理解方法來明白事物,並非以學佛者的洞察能力,去認清和體會諸法實相。

  學佛者應該對他四周圍的一切,包括迷惑人的現象,以慧眼觀察,而不是用肉眼,然後再以理智思惟,那麼,他將領悟到法爾如是之意義。如能洞察,人亦能即刻轉迷爲悟,不再沈淪苦海。但是,有洞察能力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道德的護持,只是簡單的初步修行,它能使我們安份守己的生活,以及保持內心的平衡,它亦能爲通往修定學之道,所謂“由戒生定”,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如果心不定,必難辦事,就是辦了也未必辦得好,因爲精神無法統一集中。

  精神集中的修練,是爲了培養控製心思意識之能力,以便用它來作各式各樣的任務。道德是身、口、意的淨化,定是心意的專注無漏,也是修習精神統一集中和堅守戒律的報果。

  人一缺乏所應有的定力,無論他是怎樣的苦幹,工作效率都會降低。就因爲這個理由,佛把定力歸爲成功的人之特點。如想獲得世俗生活上的成功或精神上的充實,正定是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以一個學生爲例,如果缺乏定力,他怎能解決那份苦腦的算術習題呢?那跟作算術習題有牽連關系的定力或集中力,是一種自然定力,一種還未被充份發展的定力,而其升華並非天然因素所能啓發的。如果定學被修到圓滿的階段,修行者將獲益不淺,他將會懂得如何控製心思意識,而擁有常人所沒有的能力。當然道德的圓滿和美化,是一個平常人的能力所能辦到的事,但單單遵守道德或美化,是不能使人完全了解這宇宙人生的,只有從戒而生定,由定而生的“洞察”,才能使人認清萬物之實相。能修得極深的定學,是一種超常人之能力,佛陀卻不允許比丘們顯示于大衆常人之前,因有被誤解之虞。

  欲想修定學或禅定的人,必須做少許的犧牲,必須忍受一些不同程度的苦處,而勤于修習和實行,直到修得自己的能力所能及的某一個程度的定學。正定是有助于工作效率的,因此有定力的人,在工作方面將獲得比一般人較好的工作成績。由此可見,“定”是有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了它,不要以爲修定是一件愚蠢和趕不上時代之事,相反的,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修習的一門功夫,特別是在目前這個旋轉的太快,以致于將要發出火而燃燒起來的世界。這個時代比佛陀在世的那個時代,更加需要定學,因爲,今日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濁具備之惡世,世人愚癡而妄執惡見,是非不辨,甚至不信因果法則,造出種種深重罪業及傷天害理之事,而造惡業者,包羅了社會各階級的人,從無名小卒到大名頂頂的富翁,甚至知識份子、國家領袖和宗教極端份子或領導人,全都以自私之心,造出千萬種罪惡,把整個世界搞得紛亂不甯,如不能抑止,世界必至滅亡之日。因此,人類所需要的是冷靜和清醒的頭腦、甯定的心,以及最圓滿的真理,以轉迷爲悟,救人救世,創造人間淨土,轉娑婆爲極樂。人以心爲主,心不定,人亦無力辦好事,所以人有必要修定學。修定並非只屬于善男信女們的事,也不是只屬于僧人們的事,而是每個人所應該注意和學習之事。

  現在,讓我們來檢驗正定的修習和洞察能力的培養有何關系。佛說心定則能洞見萬物真相,意思是說如果心能甯靜和穩定,人就可看出萬物之實相。心一專注,精神也統一集中,不向外奔散,人如處于這種境界,無論辦什麼事都會成就,無論觀察什麼事物都能觀察得清楚。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問題的答案,往往早就存在于想解決問題者的心內,只要他越急于解決那問題,答案越不容易浮現于他的腦海中,因爲當時他的心境,正處于一種不適合解決問題之狀態。人心越急,定力越散,精神越不能集中專注,如何解決得了問題?如果一個人正准備辦任何傷腦筋的事務,而他具有足夠的正定力,能一心專注,那麼,工作上種種問題的解決方法,會自然的在他心中亮相,心定的當下,答案立刻涉落于心境。但如解決之法還未能浮現,尚有一個辦法有助于徹底檢驗整個問題的真相,那就是“專注反省”的修行,也就是洞察能力的修習。佛陀因洞見因緣法則,而覺察到萬事萬物之實質。那覺悟…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