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李恒钺居士講述)▪P4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忍的。)換句話說動機還是利人的。

  須要認識的是戒律的原則,就是利益他人和不損害他人,能作得到的便算持戒了。

  上面說明了戒律的用意,再回過來說學佛的人對于社會國家的觀念。佛以大悲心利人爲作任何事的動機,只問其因不畏其果。因爲動機對,結果也必定是對的。所以學佛的人“爲人”“作事”的唯一共同的目標,最簡單最明了最積極,就是“利人”。所有一切的事在“利人”的原則下佛徒是不畏任何難阻勇往直前的。因此下一個結語,就是作世界上一切的最好的事,最正當的事,佛徒是較任何人爲積極的。

  五、一、一、二 出世

  出世就是不受世事的纏繞而解脫煩惱。

  五、一、一、二、一 苦惱與解脫

  在解脫煩惱除去痛苦的方面看,佛法是出世的,因爲世間一切事物的表現,都是無固定性的,都是時刻變異。也可以說都是不實在的,虛妄的。對這些虛妄的現象,學佛的人不重視它,不執著它,而解脫它,不受它所帶來的煩惱。所以說在這方面是出世的。佛因爲透澈了煩惱之所由來—由于把世間虛幻的現象誤爲真實—所以不起煩惱,更也就不能被煩惱所影響,就這叫解脫。例如一塊糖被人家搶去了,這對一個小孩子是最痛心的事,可能哭兩個小時;而對成年人則一笑置之。一塊糖被搶是同一回事爲什麼發生不同的反應呢?這就是因爲對“一塊糖”的看法不同罷了。小孩認爲“一塊糖”是要緊的東西,失去了自然會生起煩惱。成年人知道“一塊糖”不過如此而不認真,所以失去了也不苦惱。同理世間日常所能引起的憂、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惱,而在佛看來太不值得。不能引起佛的煩惱的緣故,就是佛已經明了世間的種種都如幻影,轉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確的認識,他知道了,體會了,超世間的真快樂—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解脫世俗的煩惱。

  五、一、一、二、二 緣起與性空—空有之理

  前面說過世事是循緣起法往前進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換句話說世上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沒有固定性,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動下去的。所以佛說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沒有的空,而是指沒有固定性,永久性,不變化性說的。

  由于看清楚了世事是依緣起法進行的,而沒有固定性,即“性空”的;所以對之也不著相,執著、認真、而發生煩惱。真正內心的解脫煩惱,在這一方面。學佛的人既具有與世俗不同的正確認識,所以也可以說是出世的。

  同時單從心理上說,一切執著,煩惱,都是緣起的,因而這種心理現象也是性空的。看穿了這一點,取消了執著,掃盡了煩惱,所剩下的便是一種性空的,不動的,不變的,不流轉的心情。證入這種心情的便是證入自性空,或叫畢竟空、真空、真如、涅槃。這種心情不同一般的“有”,也可以叫作勝義有,妙有。那是一件事的兩樣說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世間的一切臨時假相,感覺真實的是凡夫,感覺假相的是聖者。

  五、一、一、二、叁 叁法印與一法印—中道—真如(平等自由的心境)

  爲辨別是不是佛法,小乘用叁法印,大乘用一法印來印證(驗證)。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于“諸法無我”下加“諸受是苦”(見二、二我們的痛苦)而成四法印。是說明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不永久的,一切事物都是沒有固定性的,一切遭遇都是痛苦的,惟有解脫煩惱證入涅槃才是寂靜的,不流轉的,不苦的。

  大乘的一法印便是真如實相,也叫妙真如性;就是不受煩惱所染汙的清淨,永恒,快樂,實在,自由。這種境地也可以叫真空或畢竟空,也可以叫妙有或勝義有,也可以叫中道,因爲它是不偏于妄有,又不偏于虛無的。

  五、一、一、二、四 成就—涅槃

  這就是解脫煩惱證入真如後的內心境界。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感覺到自我和環境是實在的便是凡夫。感覺到自我和環境是臨時性的便是佛。

  五、一、一、二、五 到達究竟與全體究竟—積極

  個人證到涅槃,便是到達了究竟,而拿到人間至上的真、善、美。但這還不算至善至美,必須使人人都到達這種境界,方算全體究竟。你看這種精神如何積極?

  五、一、二 方法—佛法—修持—行

  佛法不是尚空談的事,而是要實行的。學佛的目的是求得真理,解脫煩惱,單單明了“爲什麼要學佛”是沒有用的。佛法需要體證需要實行。體證和實行的方法有多種,前面講過因人而異因境而異。方法之所以需要這樣多—俗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希望任何樣的人,任何時候和環境,都不致失去這成佛的機會。至于這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和成就都是一樣的。現在把最著名的“四谛”“六度”法提出解釋。

  五、一、二、一 四谛

  所謂四谛,是苦、集、滅、道,四個真理(谛)的意思。首先讓我們考察世事是“苦”的,前面已經講過。然後想苦的來由因爲“集”。集是會集,就是說種種因緣的集合,種種煩惱的集合,種種貪欲的集合,而生“苦”。次步既知苦的原因,當然要除苦。除去苦就是“滅”。滅是滅去苦。怎樣才能滅去苦,必定要行“道”。道就是修持的正當方法,所謂“道”有八正道—正見(見解),正思維(正志),正語,正業(行爲),正命(合情合理的謀生方式),正精進(正勤),正念,正定(思想力集中)。

  五、一、二、二 六度

  度是修持從此而到佛地的意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五、一、二、二、一 布施

  就是待人好的意思。布施有叁種:“財施”,是以財物救濟人家。“法施”,是以方法解除人的急難和痛苦。“無畏施”,是給人家以勇氣,鼓勵安慰的意思。世間最大的布施是傳布佛法,使人成佛。

  五、一、二、二、二 持戒

  戒是約束學佛人身心的規矩,修身進德,並不作一切能妨害他人的事,就叫作持戒,如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等。

  五、一、二、二、叁 忍辱

  不能忍辱,就有爭執。爭執就發生忿怒,小而使內心境界降低,大則影響他人,失去“利人”的原則。

  五、一、二、二、四 精進

  佛法既是重修持的,所以必需精進努力,懶惰不精進的人,是無法體證佛法的。所以佛經上說,釋尊教比丘半夜都要起來修持練功夫,不可以貪睡而浪費時間。

  五、一、二、二、五 禅定

  這是專心一念的意思。平常人往往不能專心想一件事,總有雜念摻入。練習禅定之後,思想可以集中。思想集中,才能有力量,才能生大智慧,才能體悟真理。爲了訓練禅定,必須要下功夫,並且有一定易于成就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平素很易被人誤會的“迷信行爲”,如禮佛、打坐、持咒、念佛、作觀想等。神定可由靜坐生,可由祈禱生,可由信仰崇拜生。禅定可生幻像可産生心力。佛教就是利用這種心力使正見(知識)成爲大智慧(感情體驗)

  五、一、二、二、六 智慧

  這裏所講的智慧,是叫人要以智慧領導其他五度;也就是說不能亂修,不能無目的或目的不正的修持。必定要先明佛理,欲明所以修持的原因及修證的目的,則非智慧不爲功。有智慧領導,定力才是有用,而不錯的定力,才可以發生根本大智慧(般若)而體證到真如。就由這一個修持學佛的方法看,可見佛教是最理智的教。不是世人誤會的“迷信”的教,而是最科學的宗教。大智慧是由定力産生的由正確知識而成爲正確感情(體驗)的狀態。一種不執著自我與環境實在的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五、一、二、叁 方法多門應機而度

  其他方法很多,總離不了以上各種原則。因爲人的根基不同,嗜好不同,爲適應特殊情形起見,常有特殊的方法,所以也叫方便或善巧方便。

  五、一、叁 學佛的最後成果—證

  上面講了修持實行的方法,現在介紹學佛的成果,也就是學佛最後所達到的境界。

  五、一、叁、一 阿羅漢

  前面說過學佛是希望解脫煩惱和痛苦。真正修持到了任何痛苦煩惱都看穿不執著不認真不以爲痛苦和煩惱的時候,破除我執得到絕對自由自主的精神生活,就是體證了“涅槃寂靜”,這就是阿羅漢果。

  五、一、叁、二 佛

  修證了阿羅漢果的人叫阿羅漢。他與事無爭,這種境界爲俗人所萬難作到的。拿俗人同他比固然是天壤之別,然而他同佛比就顯得不究竟,不徹底,不夠圓滿;因爲佛不但自證真理解脫煩惱,同時證到自他一如,而得同體大悲,也要使大家都證得真理解脫煩惱才止,不但破除我執而且破除法執,所以佛的境界就高多了,偉大多了,所以說佛果是圓滿偉大無比的;是達到了真善美的極點。

  學佛的人立志上求佛果下度衆生稱爲菩薩;所以菩薩的等第甚衆,彼此之間程度境界的相差也很大。但一心學佛而更設法使大家達到目的是不變的。因之不管是初發心向佛的菩薩,或是已經成佛而又自願降低境界以便度人的菩薩,先有一個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大衆,使大衆得解脫。菩薩最後是可以成佛的。

  五、二 現在中國佛教的分宗

  佛教的目的既如前述,爲世間任何樣的人都去學習佛理,都有學習的可能,各人因環境的不同,受世間訓練的不同,思想觀念能力亦因不同,所以學習佛理的方法自然也應當不同。爲適應這種需要起見,佛教才漸漸分了宗派。各宗派的方法不同,理解不同,但真理和成果是一種,最終目的是一樣的。

  現在中國佛教均屬大乘,分爲八宗。其中禅、(又叫宗門)淨、律、密四宗偏重修持。法性、法相、天臺、賢首、四宗偏重理論推解,叫作教門。簡略說明于下:

  五、二、一 禅宗

  佛教分顯密二教。除密宗外,皆屬顯教。顯教又分爲二:一曰教,二曰禅。教是依據佛說的經典以立教;禅則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一切經典,皆用以闡明真理;而真正的佛理,非文字所能表達,故是經論之外,直以佛祖的心印爲單傳,…

《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李恒钺居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